《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下载本文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一般从语言、行为层面引导孩子体谅父母的辛劳,比如给爸爸妈妈擦擦汗、端杯水、捶捶背;在妈妈下班回家、做完饭的时候,用语言表达:“妈妈辛苦啦!”;在特殊的节日,为妈妈粘贴一幅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另外,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学脱衣服、学系鞋带,也是对爸爸妈妈的体谅。通常还会结合相应的节日引导孩子关心父母、尊重老人。比如在刚过去的重阳节,让孩子一起参与做长寿糕,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等。

家长贴士:《指南》中“4岁学会体谅父母”之类的“标准”,虽然在语言提炼中显得有点成人化,但家长不要将其理解为成人化的教育主观意志,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一定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让孩子能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的。 指导专家:崇文三幼园长 袁春芬;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观点

《指南》尚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解决

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指南》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解决。其中最大问题是没有明确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比如,在识字、写字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有800个是要会写的。幼儿园大班阶段怎么更好实现幼小衔接,实现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美国和英国在解决有效衔接的问题时,除了机制衔接,还有就是课程的衔接。这

个问题可能是教育部层面需要认真考虑的学制的衔接以及改革等相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无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本问题。

第二,《指南》应该是儿童阶段性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不是硬性标准。要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第三,为了更好实施,一方面要加大研发幼儿园课程,开发一系列不同地区的示范性课程;另一方面要把家长提到更重要位置,出台配套的家长教育指南,甚至提供家庭可操作的策略和活动。比如,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的问题,在家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如何运用网络等学习资源等。 此外,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推动。幼儿园面临多重压力 殷红博教授,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专家

3-6岁的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发展年龄特征,年龄相差几个月的孩子,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以及非智力心理素质都会有显著差异,而这些正是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根本,因此《指南》对于幼儿园和家长给出了儿童关键期发展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国家政策指导,这对于家长和幼儿园全面的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全面的培养孩子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以防止拔苗助长,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又能给出孩子发展的基本标准,防止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产生忽视和埋没的现象。

但幼儿园依旧面临三方面压力:1、现在许多小学,尤其是好的小学都有入学考试,而考的内容远远超出指南,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没有学习一些小学课程,就无法考入这些小学并进入所谓尖子班。如果幼儿园不教一些小学内容,家长会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差。2、许多家长多年来已经养成了拔苗助长的习惯,认为小学知识学得早,孩子就聪明,而改变这些家长的观念非常难。3、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受到挑战,幼儿园既不能小学化,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小学学习的孩子,对中国目前大多数幼儿园而言难度太大,需要至少五至十年的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