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心理咨询师三级纲要(1) - 图文 下载本文

第一节 概述

?国际发展心理学领域在侧重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日益突出强调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属于应用基础研究。

?心理发展包含三方面内容: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 ?一般认为,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 ?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

?心理发展的两个快速期:第一个发展快速期是婴幼儿期、第二个发展快速期是青春发育期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一个是个体发展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另一个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等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交叉设计。

?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良性发展和劣势行进的影响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等根本性问题。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他还运用家谱调查等研究来验证该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和内部状态的作用。 ?二因素论主张:

(一)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二)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 (三)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该理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因素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4个基本因素。 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 ?皮亚杰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和主要成就 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 运用简单的符号思维思考事情 前运算阶段(2-6、7)岁) 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③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思维不可逆⑤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可以通过心理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和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关系两方面来说明。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p204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重点掌握(5)(6)(7)(8)) 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人格特征 希望品质 意志品质 目标品质 能力品质 诚实品质 爱的品质 关心品质 智慧、贤明品质 婴儿前期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婴儿后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幼儿期 童年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少年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成年后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的核心在于,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的认识。儿童早期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视为是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志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起来。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约从六个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第四个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依恋。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在游戏活动进行的; (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游戏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机能游戏: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映。这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二)象征性的游戏: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其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第一、以主题游戏为主;第二,运用符号表征现实物;第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第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第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游戏中的社会性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社会参与水平的不同将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非社会性游戏:这主要是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阶段二,平行游戏:这是指儿童具有参与其他儿童游戏的意向,凑近他人游戏的场所,并进行

雷同的游戏活动,但没有相互交流,也不试图影响他人的行为。平行游戏可视为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的过渡形式。

阶段三,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是指游戏活动具有社会交往性质。这可分为两种:

其一,协同游戏:特点是儿童各自游戏;游戏过程中有言语沟通、情节交流等互动关系;没有共同目的,也没有角色分工。

其二,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幼儿记忆的发展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忆发展较迅速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较为薄弱;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发展的速度快于无意识记。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幼儿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即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言语的发展几乎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言语能力是幼儿期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期是词汇增长和丰富的快速期,是促进其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数量的增加、词义的丰富、词类范围的扩大和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

?自尊体验可区分为高自卑、中等自尊和低自尊三个等级。高自尊与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而低自尊则与以后的情绪不良(如压抑、焦虑),与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以及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