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课标版高考地理训练: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下载本文

(1)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推测其成因。(4分)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6分)

(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湖泊面积和平均水深多年保持稳定。试解释其原因。(6分)

(4)根据现今气候条件,预测程海未来自然演化的趋势。(6分)

13.(22分)(新角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翅鲸有相对固定的捕食区、繁殖区和洄游线路。捕食时节大翅鲸生活在南极洲附近海域,那里有丰富的磷虾群和鱼群;繁殖时节大翅鲸则前往汤加群岛海域,其间全程都不会进食。下图示意大翅鲸洄游线路。

(1)推测大翅鲸洄游到汤加群岛海域的季节并说明原因。(6分)

(2)指出大翅鲸向汤加群岛海域洄游线路上表层海水温度和流向的变化。(6分)

(3)请从海水运动角度分析南极洲附近海域大翅鲸食物丰富的原因。(4分)

(4)汤加拟依托大翅鲸观赏开发主题旅游产品。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1.A 植被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主要流经华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设置绿化带主要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护调水水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为绿化带的辅助作用。综上,A对。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中水循环环节:①表示蒸腾,②表示蒸发,③表示降水,④表示下渗,⑤表示地下径流,⑥表示地表径流。南水北调干渠及两侧绿化带主要影响了地表径流、蒸腾、蒸发与下渗。故B对。

3.A 生物量越大,对降水截留能力越强。图示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截留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降水量大致随着地势升高而增加,A对,D错。图中曲线反映的是截留量与生物量的关系,无法反映降水量与生物量的关系,B、C错。

4.D 在低海拔区,生物量与截留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影响灌丛带截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物量;在高海拔区,生物量减少,截留量增大,说明降水量增大,截留量受降水量影响大,综上,D对。

5.B 墨累—达令河发源于澳大利亚东部山脉,当地海拔高,冬季气温低,积雪较多,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河流,故该河流春季流量较大,B正确。

6.D 牧羊产生的废水污染较少,对河流影响较小,A错误;墨累—达令河中游以发展混合农业为主,工业污染少,水体富营养化不太明显,C错误;墨累—达令河中游途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内陆平原,河水盐度高,下游河流水位低,海水易倒灌,河水盐度高,D正确;受海水污染只是该河下游的水质问题,C错误。

7.B 12月份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漂流瓶顺季风洋流漂过赤道后又顺马达加斯加暖流向偏南方向漂流,在非洲南端被西风漂流带到丁处。 8.A 甲处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冷海水上泛形成渔场。

9.B 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温度等,温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强,蒸发量越大。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虽然高温,但是降水多,阴雨天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蒸发;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故B项正确。

10.C 水面蒸发是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不需要考虑下垫面的水分多少对蒸发量的影响,排除B;大气湿度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都会使蒸发量增大,排除A、D;大气中云量增加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发量下降,C正确。

11.D 水面蒸发量下降,使区域水循环变得缓慢,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农业干旱得到缓解,D项正确。

1.B 读图可知,T1时刻径流总量由Q1、Q2、Q3组成,T2时刻径流总量由Q2、Q3组成,说明此时Q1已全部流出流域出口。

2.A 植被覆盖率提高会使下渗、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即Q1减少、Q2增加、Q3增加。

3.C 根据材料可知,干旱区植物蒸散速率与植物吸收地下水的速率有关。14:00—15:00光照最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需水量最大,此时的蒸散速率应最快,C正确。

4.D 据图可知,夜间河岸带的浅层地下水埋深变浅,说明夜晚浅层地下水得到了补给,据此分析选D。

5.B 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变化主要是由河岸带的“抽水机式植物”造成的。此类植物需要吸取地下水而存活,因此,河岸带浅层地下水埋深昼夜波动幅度与该类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关,并不随河流流向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距离河岸越远,地下水位越深,该类植物的分布越少,受其影响而形成的此类变化幅度越小。据此分析选B。

6.D 由图可知,甲时期图示地区有植物分布,而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说明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差,排除A。由图可知,乙时期陆上径流比甲时期分布纬度更广,因此推测乙时期的陆上径流量更大些,排除B。由图可知,乙时期海冰覆盖面积比甲时期小,排除C。乙时期海冰面积减小,浮冰更多,推测海冰融化多是因为海水温度高,D符合题意。

7.A 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会导致海水搅动,促进浮冰移动,选项A符合题意。深层海水上泛对陆上径流影响不大,排除B。深层海水温度较低,不利于海冰融化,排除C。深层海水属于冷水流(类似寒流),不会增温增湿,排除D。故选A。

8.B 读图,该水库多年平均水位5—7月呈上升趋势且在7月达到最高,说明5—7月进入水库的水量多,反映了此时期河流流量大,因此该水库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该时期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流量大,水库下游防洪压力大,水库需控制最高水位,腾出足够的库容来蓄

水防洪,B正确。

9.B 图中水库最高控制水位的海拔均在110米以下,可以判断该地海拔较低。浙江省西部地形主要是丘陵、平原,海拔较低,B当选;青海省东部为高原地形,海拔高,A不选;甘肃省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C不选;云南省中部多高原山地,海拔高,D不选。

10.C 图中反映的是1965—2011年长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反映这一时期长江输沙量的变化,A、B、D错误;7—9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高,而11月至次年4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低,说明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C正确。

11.A 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是长江的主要补给水源,因此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决定了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又是影响含沙量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故长江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A对。

12.【解析】 (1)读图可知,大坝东西两侧水位高差较大,正常情况下生物通道东西两端要有一端落闸,另一端启闸。当西端落闸、东端启闸时,大坝下游(东侧)河段的鱼群进入生物通道,然后东端落闸、西端启闸,鱼群进入上游河段。(2)可结合图c运用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判断和说明。根据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7—9月,长江北岸各支流流域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多,是全年长江水位较高的时期,长江对鄱阳湖起着顶托和倒灌作用。对照图c可知,长江作用对应甲作用。(3)流入河流的泥沙量主要与水土流失有关。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远少于预测量,主要与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水库层层拦截有关。(4)对水库的影响主要是减少泥沙淤积,水库调蓄功能得以保持;含沙量较小的江水进入下游河段和湖泊,不仅可以减少泥沙淤积,还能起到冲刷河床、湖底泥沙的作用,河流泄洪和湖泊调蓄功能得以保持。

【答案】 (1)先上游落闸,下游启闸(鱼群进入生物通道);(3分)再下游落闸,上游启闸(鱼群进入上游河段)。(3分)(只要写清此过程即可)

(2)甲作用对应长江作用。(2分) 7—9月,锋面雨带主要在长江以北,(2分)长江水位上升(,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作用显著。(2分)甲作用在7—9月较强,因此对应长江作用。 (3)上游大量修建水库淤积大量泥沙;(3分)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较好。(3分)

(4)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量减少,水库的调洪能力得以保持;(2分)水库下游河床经河水(清水)冲刷,不断加深,利于泄洪;(2分)含沙量小的江水进入通江湖泊,湖泊萎缩速度大大延缓。(2分)

13.【解析】 (1)据图判断尕拉拉错所在地区沼泽的补给水源主要有雨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该地无冰川分布,即无冰川融水补给。(2)沼泽形成主要与地形地势、补给量、蒸发量、下渗量等有关。(3)地形会对河流的侵蚀、流速、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沼泽水源的补给,引起沼泽的退化。(4)恢复沼泽的措施可以从恢复沼泽的生态环境、增加补给量、提高沼泽地区的地下水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雨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2分)过境河流泛滥补给。(2分)

(2)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原地形,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较为平坦,水流较缓;沼泽南部高山积雪融水多。(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3)高原持续抬升,过境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沼泽植被退化,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下降;部分支流溯源侵蚀加剧,导致沼泽区地表水外泄,地表水减少引起沼泽面积不断萎缩;支流侵蚀导致连片沼泽的完整性被破坏,沼泽碎片化严重。(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得8分)

(4)筑坝截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河流进一步下蚀;开挖沟渠,引河水补给退化严重的沼泽或地势低洼地带;保护植被,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6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只答措施不写理由最多得4分)

1.D 根据材料可知,融雪洪水是指由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因此积雪量对洪水发生影响很大。降雪多,积雪就可能多,为融雪洪水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气温高,积雪融化就多,洪水量大,因此①②③都是融雪洪水发生需具备的主要条件。

2.B 夏季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山地区,由图看出,夏季新疆南部地区发生融雪洪水的次数较多,这是由于新疆南部气候更干旱,降水更少,且位于阳坡,积雪分布海拔更高,所以夏季新疆南部融雪洪水发生的频率高;新疆北部位于阴坡和迎风坡,积雪分布海拔低,所以在春季时,积雪就已大量融化。故B对。

3.B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总体上升,0 ℃温层高度将升高,故融雪洪水可能会提前发生,同时水量和频次会增加,分布范围可能会扩大,故B选项正确。

4.D 结合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受热力环流的影响,白天的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湿润空气向绿洲边缘的荒漠移动,夜间荒漠降温幅度大,大量水汽在地表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土壤层中容易出现逆湿现象,D对。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空气湿润,土壤各层湿度都较大,垂直方向差异小,A、B错。荒漠中心获得绿洲输送的水汽少,空气干燥,C错。

5.A 相比绿洲,荒漠比热容小,夜间地温和近地面气温下降快,水汽更易冷却凝结并向下渗透,更易出现逆湿现象,A对。绿洲风弱会导致水汽输送量小,逆湿现象出现概率会降低,B错。绿洲边缘的荒漠中的水汽主要是绿洲风挟带的,地表温度降低会导致绿洲风减弱,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小,C错。夜间荒漠气温下降快,与绿洲之间气压差减小,绿洲风较白天弱,D错。

6.B 逆湿现象可以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改善土壤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削弱风力侵蚀,B对, A、C错。大气降水一般与水汽大幅上升冷却凝结有关,而逆湿现象是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D错。

7.B 虽然流域内5月份降水量较4月份明显增加,但5月份当地农业用水较多,故5月份径流深没有显著增加,C相关。该流域5月份降水量较4月份明显增加,但由于3、4月份地表较干燥和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5月份下渗到土壤和地下溶孔裂隙中的水分较多,故5月份径流深增加缓慢,A、D项相关;我国西南地区4、5月份植被覆盖差异小,水流的汇聚速度差异小,B项不相关。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