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论述题 下载本文

(3)正是由于对底层市民社会生活的熟悉,作者用“我”作为小说的抒情主人公,塑造了一个有血肉有心灵的妓女形象,并用“月牙儿”这一残月意象来衬托这一弱女子的凄惨生活和悲苦命运,使小说有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息。 3.3.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意蕴。答:《骆驼祥子》表现了一个底层劳动者的悲剧人生,作者在小说中通过祥子的人生历程,揭示了城市悲剧命运,如何走向毁灭悲剧过程。(1)祥子的悲剧,首先是社会的悲剧。祥子从破产的农村来到城市,用辛苦的劳动换一辆新车,却被战乱的匪兵抢走,卖骆驼的钱又被孙侦探为代表的政府给勒索去。祥子的道路,正是由于他所生活的黑暗的社会决定的,在他遭受了各种打击之后,最后终于完全堕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作品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最重要的原因。(2)祥子的悲剧也是一个性格的悲剧,祥子刚进城时,是个诚实纯朴的乡村青年,为人热情,诚恳,正像老舍形容的那样,“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但他性格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赚钱,赚钱买车“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宗教”,这使他形成了倔强而又脆弱,坚韧而又孤独的性格特征,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自欺欺人,并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所以说,祥子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3)祥子的悲剧,更是一个心灵的悲剧,作品详细地描述祥子在病态的城市文明中心是如何异化终至堕落的过程。作者写祥子的人生悲剧,其中蕴涵着他向自我和人类探究的心路历程,因此,从小说的心理结构来看,《骆驼祥子》是一部探索灵魂的小说。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他想要成为一个有安稳生活的劳动者,但他人生旅途的每一站,却越沉沦越接近黑暗的地狱。老舍正是通过这一心灵的悲剧,探索了城市文明对人性造成的冲突与伤害。

3.4.分析老舍市民世界的悲剧色彩。答:悲剧色彩是老舍笔下市民世界的重要特征。(1)老舍城市贫民的塑造中,体现出“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的悲剧”。《月牙儿》描述了美丽纯洁的少女如何在黑暗的社会中被玷污、被践踏的悲惨命运,作品通篇都笼罩在惨淡凄凉的月光下,荡漾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骆驼祥子》更是塑造了一个底层劳动者的悲剧人生。从这些城市贫民形象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美好善良的生命怎样在黑暗社会的压制下不得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不得不走向堕落和毁灭,使其市民世界充满一种悲天悯人的悲剧色彩。(2)老舍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常常追求一种悲剧氛围,展现一种“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主要表现在他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中。一是人物不知自身悲哀的悲剧。这类人物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不以为悲,反而还处于沾沾自喜的麻木状态。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他塑造了一群普通平凡的老派市民形象,如张大哥、牛老者、祁老太爷、祁瑞宣等,还有那些大杂院中的男女。在这些人物身上,作者写出了他们无聊无味的小职员、小市民的生活,让看到了。一颗颗正常的灵魂被扭曲和腐蚀的悲惨景象,因而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压抑感和窒息感。二是这些悲剧人物自觉不自觉地去制造别人的悲剧。《离婚》中张大哥便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老舍采用哭中含悲,悲中含笑的方式予以表现,运用幽默和调侃的抒写给读者一种苦涩忧郁的美。

3.5.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答:老舍善于描绘颇具北京地方特色的大杂院、小胡同、茶馆、庙会、书场、商行及在其中生活、活动的人,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葛,从一些小事件、小人物和小情节中去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精心寻找有着悠久古老文化积淀的北京城市市民人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构成他市民世界的“京味”特征。(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老舍重视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真实性,都尽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和活动场所对上号。(2)“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老舍爱用“官样”来概括老北京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的揭示。在这种文化中,讲礼仪和守规矩成为老舍小说经常涉及的一个方面。在刻画北京市民的懒散、谦和、温顺、懦弱等方面,老舍小说有独到之处。(3)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还表现在这种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理的沟通。老舍构筑了丰富生

动的市民世界,使人物生活在独特的古城的氛围和环境中,因此,他描写景物,描写市民风俗习惯,不仅真切生动,而且使这些景物和风俗与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联系。(4)最后,老舍的京味特征还表现在他独特的语言艺术。老舍一生致力于他的语言艺术的锻造,追求一种俗白、清浅、简明有力的语言风格。他的语言是明白畅晓的北京话,并且有声有色,可谓当行本色。

3.6.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三年写作自述》答:这段话是老舍小说创作的自我独自。老舍小说充满一种独特的北京味,来源于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古都市民社会风情的开掘,从而形成了小说中深厚的文化情调和艺术韵味。老舍的创作重视生活经验的直接影响,他描写的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在他的笔下,这个原本灰色黯淡的社会角落,与平庸粗俗的社会群体,变得富有诗意和文化气息。老舍最著名的小说《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及未竞作品《正红旗下》无不是以北京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京味”也成为老舍小说的最重要的特征。

4.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表层特征。答: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觉薪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觉新性格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因素。向往新的生活但又苟安于旧的家庭秩序是觉新思想性格中最为明显的表层特征。他是大家庭的“宁馨儿”,从小在爱的环境中生活,优越的地位,加上清秀的相貌和聪慧的头脑,使得他在家族内外备受称赞,他也就理想主义地为自己编织着种种美丽的花环。后来的包办婚姻固然破灭了他的理想,但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个贤淑女人的温情,他又陶醉在温馨的爱情之中。当“五四”的春风重新吹燃他的热情之后,他“一方面信服着新的理想,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而在他和他底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他自我放弃了追求,而把全部的爱、全部的希望寄托到幼小的儿子身上。丧妻失子之后,觉新也并未万念俱灰,他似乎无意节制自己与表妹蕙的感情,一任其自然发展。但接着他又顺从地接受长辈们的安排,卖力地操办着蕙的婚事。在蕙的婚姻中觉新充当的是“建造绞刑架的木匠”,他断送的是蕙的生命,同时也在断送着自己新生的希望。在《秋》中,觉新一方面希望枚能起来反抗,希望他能获得自己所没能过上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又遵循旧的秩序,帮助枚完成其人生悲剧。甚至到了最后,觉新还表示自己“上进之心并未死去”;但是,在此之前他早已“把一个他实际上担不了的责任放到自己的肩上去了”。的确,在他那短短的二十几年的人世生涯中,觉新向往新生活的意念从未泯灭过,但是他又何尝真正地追求过新的生活?他总是顺从于旧的秩序,循规蹈矩地依照旧生活的轨迹运转。长期的旧生活使得他的心理个性形成了一种无可摆脱的守旧惯性。所以,趋新与守旧成了觉新性格表层的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当然,趋新与守旧在觉新的复杂性格中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对觉新来说,怀旧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积淀,而趋新只不过是那一拂即过的春风。从总体上看,守旧的这一面才是觉新性格中的主导因素,这也决定了觉新永远都无法超越他所属的时代和所处的家庭。

4.2.分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答:觉新是整个《激流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活动贯穿于整个三部曲。觉新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成长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在家庭中又位居长房长孙的特殊位置。特定的环境、地位和经历使他养成了温良懦弱的性格,成了“二重人格的人”。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觉新性格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因素。首先,长房长孙的优越地位,加上清秀的相貌和聪慧的头脑,使得觉新从小就备受称赞,

他自己也理想主义地为自己编织着美梦。在理想破灭以后,又很快沉醉于小家庭生活的甜蜜之中。可以说,在觉新的生命中,他向往新生活的意念从来就没有泯灭过,但他又总是顺从于旧的秩序,自觉地依照旧生活的轨迹运转。这样,趋新与守旧就成为觉新思想性格中最为表层的特征。其次,麻木健忘与敏感多情是掩盖在觉新性格表层之下的另一对矛盾。在高公馆,觉新是被女性爱得最多的一个。从梅表妹到蕙表妹,从瑞珏到翠环,这些年轻女子都格外地钟情于觉新。而觉新对于女性的魅力,主要的就是在于他的敏感多情。而且,作为一种性格因素,觉新的这种敏感多情时时刻刻自然而然地流露于日常生活之中,不仅是对他所爱的人,还对他所厌恶的甚至是曾给予他伤害的那些人。觉新的敏感多情同时又是与麻木健忘联系在一起的。觉新是非常容易满足因而也非常善于忘记痛苦的。在觉新的生活中,他不断为青年一代的不幸而不平,不断因自己参与悲剧的制造而自责,但他似乎又不断地忘记这一切,不断地重复自己所做的一切。总之,多情给觉新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健忘却使他的灵魂得以暂时的安宁。觉新的心理性格中还同时具有自卑的情结和自信的精神。他总是那样的谦卑,那样的自轻自贱。但是,有时又显得很自信。无论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还是沈氏、冯少奶奶的祈求,他总是惟命是从,充满自信地答应完成。可以说,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为别人卖力时却从不谦卑;当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时总感力不从心,而被别人当作奴隶时才信心百倍,这种自我的迷失,这种无可救药的奴隶性就是觉新性格的最为可悲之处。最后,在觉新的心理积淀中,还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那种浓厚的体面意识。这种崇尚虚文的体面意识使他无法清醒地面对现实,总是丧失理智的判断而盲目地维护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自觉地恪守和维护保证家庭秩序的制度。其实,比起弟妹们,觉新更早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家族正无可挽救地向衰落的路上走去。在这一点上,觉新是清醒的。不过,出于一种体面意识,对自以为自豪、优越的东西即将消亡,他总有一种失落感,也总是千方百计地要维护它、保护它。这样,他总是把弟妹们力图摆脱的枷锁紧紧地套在自己身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觉新比其他人活得更累的主要原因。 4.3.试析巴金家庭小说的总体风格。答: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激情。而在其家庭小说中,这种激情则表现为一种客观的、与琐屑平淡的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内在激情。这样,寓激情于平淡,就成为巴金家庭小说的首要风格。这些家庭小说大都取材于生活中极常见的现象,所讲述的,既没有多少戏剧性的场面,也很少发人兴味的故事。但作者却透过人物貌似平静的外表,体察到他们丰富、细腻的内心活动,深刻地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在平淡的现实中平静地生活着的人物内心激荡着的巨波狂澜。在语言方面,巴金的家庭小说一改他的“青年革命者”题材作品带主观色彩的叙述语言及较空泛的抒情语言,而大量运用描绘性语言,在客观真实的再现中自然地透露出强烈的爱憎。真切,是巴金家庭小说的又一风格。所谓真切,指的是作品描绘生活、塑造形象的具体性、鲜明性、写实性。与“青年革命者”题材小说有意模糊时间观念不同,巴金的家庭小说都有明确的时间背景,作者甚至把一些史实性事件直接写入作品,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使作品的时代感更加鲜明。特别是,在家庭小说中,作者描写的重点多是中国社会中最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的形象是那样平凡又接近读者,他们的言行是那样普普通通。这样,这些家庭小说也同样显得非常真切。丰厚,是巴金家庭小说风格的又一个方面。在家庭小说中,巴金没有为了表达某种观点而有意撷取比较褊狭的生活,而是努力展开画面,让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得以再现。因此,作者不仅注意主要事件的描写,而且涉及貌似次要的方面,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从而使主题的表达更为有力。同时,作者还把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深入到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形象体系,不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人物性格也存在着复杂性、矛盾性、多面性。此外,与大多数“青年革命者”题材小说结构上的松散不同的是,巴金的家庭小说还往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如《家》的多线发展、《憩园》的双线并进、《寒夜》的剥笋式表现??不仅使结构各具特

色,还使作品引进了较多的场景和人物,更高层次地表现作者的思想。

5.1.分析闻一多诗歌的艺术成就。答:(1)注重诗境的绘画美,是闻一多诗歌艺术的第一个特征。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对比,渲染出华丽的意境,是其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罪过》一诗中,老头儿病了,还得挑担进城做买卖,“老头儿和担子摔了一跤,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红白相间的岂止是白杏红樱桃,还让人想起老头惨白的面容鲜红的血痕。《死水》集中,诗人运用得就更为熟练自如了。这里有“珊瑚色的一串心跳”、“芭蕉的绿舌头”、“花蛇的鳞甲”,还有“我先弹着一群白鸽在霜林里,珊瑚爪儿踩着黄叶一堆。”即便是一沟死水,诗人也要赋予它翠绿桃红的色彩、“罗绮”、“云霞”般模样,并以“绿酒”、“白沫”形容其形态,色彩斑斓的意象共同勾织出腐烂后的“死水”的面目。以鲜艳的色彩烘托情景的破败,凸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随着诗人对社会和艺术理解的深入,对色彩的运用已不仅仅是“绘画美”的构成因素,而是融入诗人艺术个性中去了。闻一多是富有开创性又善于总结自我的诗人,在创作了《园内》、《南海之神》等诗后,他渐渐发现自己的性格与雄浑沉劲的诗风相吻合。因而如何利用色彩的变化与组合构成一个个完善的意境,进而将自已对表现对象的整体思考凸现出来,成为他后期诗歌的追求。《洗衣歌》中突出洗衣的“胰子白水”与“罪恶的黑汗衣”、“思乡的泪”的惨淡与血腥味的浓郁,色彩单调却对应,不仅没因其单调减少诗歌的表现力,反而因其对立使意象更集中、主旨更鲜明。闻一多的诗歌绘画美的追求,因其契合艺术辩证法而大获成功。(2)诗歌的艺术追求不能停留在意境的构成上,还有如何将意境表现出来的问题。强调新诗创作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便是闻一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也是其诗歌艺术的第二个特征。利用音尺、停顿和押韵等因素,闻一多诗歌达到了音韵优美、节奏和谐的境界。其代表作《死水》,每行皆有四个音尺组成,其中一个是三音节,其余两个是两音节。如此安排,既发挥了现代汉语的优势,明白晓畅,又继承了传统诗词的特点,音调和谐。利用音尺构成的长短相间,造成诗句运行中的停顿富有变化,由此实现对诗歌节奏的调整;针对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的现象,《死水》中大部分诗歌的结尾都采用双音结尾,这样就改变了古诗单音结尾造成的突兀,使诗歌节奏更为协调,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在押韵方面,《死水》集中的28首诗,韵脚都做了精心安排,押韵的方式也丰富多彩。有的诗歌如《静夜》、《发现》、《飞毛腿》等诗,则是押随韵,每两行押韵,后两行换韵;而《你莫怨我》、《我要回来》、《忘掉她》三首诗,则采用每段首尾重复,中间几行押韵的方式。这几首诗因诗行短,韵脚密,本易造成音调的急促,但复沓形式的运用则纠正了这种缺陷,从而使诗歌节奏鲜明、音调铿锵。(3)语言的凝练、形象的奇险是其诗歌艺术的第三个特征。他的诗,善于找合适的动词与形容词来表现对象,用一个动词能使对象生动起来,用一个形容词能画出对象的特征,从而发挥了中国诗歌言简意丰、准确凝练的特点。《死水》中他让细腻“织”出“罗绮”,让霉菌“蒸”出“云霞”,不仅动宾搭配合理,而且准确地描绘出腐水表面意象的形成过程;而水面上的气泡变成了一个个小珠,小珠们聚合大珠则是“笑”出来的,一个字便将其破裂爆发之状凸显出来。《发现》中,为了表现心灵的惊诧,则连用了“喊”、“迸”、“鞭”、“擎”、“逼迫”、“擂”、“呕”等瞬间动词,从而将动作的急促相连、情绪的起伏跌宕传达了出来,至于意象的构成,也往往出人意料,“虾蟆蹲在甑上,水瓢里开白莲”、“白杏儿红樱桃”、“珊瑚色的一串心跳”、“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黄昏成了“迟笨的黑牛”,观念变成“缥缈的呼声”等,或陌生惊奇,或色彩艳丽,或怪异神秘,或变形险奇,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成为诗歌主旨表现和意境构成的重要手段。

5.2.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涵。答:徐志摩的诗歌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出身及求学的经历决定了徐志摩对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赞美。通过《我的一个恋爱》、《为要寻找一个明星》、《婴儿》等诗体现诗人的追求。《婴儿》中,那位躺在产床上受罪的母亲,分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阵痛的惨酷里”,她“知道这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