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论述题 下载本文

寇”,务欲除之而后快。在《药》中,把夏瑜的革命行为向封建当局告密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的叔父夏三爷。甚至连他母亲也不能理解他,为有一个这样的儿子而感到羞愧。《狂人日记》的狂人和《长明灯》的青年人遭遇也是如此,他们都面临着周围人的迫害。这些人“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都是被侮辱被损害者,他们多么需要觉醒者给他们指路,可是他们给予觉醒者的只有迫害!这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令人痛心。面对民众的敌意及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觉醒者只有陷入“独战多数”的孤独处境。魏连殳和吕纬甫的遭遇也充满说明了这一点。面对特定历史时期浓重的社会黑暗,觉醒者只能陷入无所作为的境界,他们要么像魏连殳那样恭行先前自己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要么和社会妥协,在敷衍混世中过活。 1.5.结合《起死》、《非攻》、《采薇》分析鲁迅对消极无为、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答:三十年代,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民族失败主义泛滥,消极反抗、逃避斗争以致虚无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中间非常流行,老庄思想重新大行其道。面对这种倾向,鲁迅除在杂文中给予尖锐的批判外,还感到有必要“把那些坏种的祖坟刨一下”,于是写出了《出关》、《起死》、《采薇》,让他们的学说在现实生活中“出乖露丑”,从而显示其虚伪和矛盾。《出关》中老子抱着“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这使他在生活中处处退却,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为逃避孔子的迫害,只好逃到关外去。可是,在出关时,又受到了关尹的纠缠,只好暂时放弃“无为”,开始“讲学”,而听众则是账房先生、书记、探子、巡警这样的一些喜剧角色;接着还免不掉“编讲义”,否则还是走不了,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在实际生活面前显得多么狼狈!最后终于出了关,可以“无为”了,但就像关尹所说:“看他走得到。外面不但没有盐,面,连水也难得。肚子饿起来,我看是后来还要回到我们这里来的。”活着要吃饭这一基本事实,就使“无为”哲学的虚伪本质全部暴露出来。《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采用了独幕剧式的写法。庄子在《齐物论》里宣扬虚无主义思想,从“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出发,主张物我等观,泯灭一切古今、大小、贵贱、死生之区别。鲁迅也正是通过庄子“起死”一事使他当场出乖露丑,从而暴露了他学说的虚伪和荒谬。在小说中,庄子请司命大神使五百年的骷髅恢复原形,生了肉,活了过来,原来是一条汉子。汉子活转过来,身上赤条条,没有衣服穿,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于是他活过来第一件事就是缠着庄子要衣服穿,可是庄子却抹杀这一基本事实,大讲其相对主义,进行诡辩:“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但汉子只是揪住他不放,斥之为“强盗军师”,要剥他的道袍,逼得他只好狂吹警笛,叫来了巡士。这充分说明庄子还是认为有衣服对。当巡士请他赏给汉子一件衣服时,他却说因为要见楚王,不能同意,这也说明他对贵贱是有区别的。他的学说就这样不攻自破,他本人也在汉子索要衣服面前丑态尽露。《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鲁迅主要从伯夷和叔齐“通体都是矛盾”的性格中,说明他们消极抵抗的软弱无力,表现他们毫无出路的悲剧命运。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曾说:“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他的《采薇》其实也可看作是对现实社会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的那种倾向的讽刺和批判。

1.6.分析鲁迅小说的纯客观叙事与讽刺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答:鲁迅一些小说采用纯客观叙事。在客观叙事中,叙述者只是客观地记录人物的外部行为动作、人物之间的对话,而对这一切不做主观评价,更不进入任何人物意识内部做心理分析。《示众》、《肥皂》、《起死》都是纯客观叙事的范例。《示众》这篇小说,鲁迅只是呈现了一个示众的场景,把看客各种各样看的行为展现出来就算了,没有进一步的心理分析,然而,纯客观的呈现却恰到好处地达到了讽刺、鞭挞看客的效果。《肥皂》也只是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和外部动作描写,

就把封建卫道士四铭那肮脏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了。鲁迅采用纯客观叙事往往是为达到一种含而不露的讽刺效果。在这方面,他直接受到吴敬梓《儒林外史》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这部小说对人物的表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指的也正是这种于不动声色的纯客观叙事中见针砭的讽刺艺术。鲁迅对纯客观叙事的运用与他对讽刺艺术的自觉追求是分不开的。 2.1.为什么说“《虹》是一部近代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答: 1929年4月至7月,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虹》,力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五四”到“五卅”)展现一代女性“人的意识”的觉醒。主人公梅行素深爱青梅竹马的表兄韦玉,但因韦玉的软弱及梅父的嫌贫爱富,使她不得已而与另一位表兄柳遇春周旋。嫁到柳家后,却因这位情场老手的软硬兼施,加之女性心理弱点,最终承认了婚姻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茅盾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极为细腻传神,如表现梅女士在情欲面前的妥协:“同时女性的本能的蠢动,也从最幽秘的处所扩展开来,浮现到她的意识内”,“她觉得这是些无形的韧丝,渐渐地要将她的破壁飞去的心缠住”。人物的行为因为有这样细微生动的心理铺垫而显得真实可信,“往前冲”的性格使梅女士冲破了婚姻的牢笼,来到泸州师范学校任教。这里的校长、教员假新思潮之名行污辱女性之实令梅女士更加痛苦,加之不愿成为军阀惠师长之笼中鸟,她冲出夔门,来到上海。在这里,受革命者梁刚夫的吸引而准备投身革命事业。《虹》被誉为一部近代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显示了茅盾在广阔历史背景下展现人物心理的杰出才华。

2.2.为什么说《腐蚀》是茅盾心理剖析的集大成之作?答:194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腐蚀》是作家心理剖析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小说以日记体的独自形式深入揭示了一个女特务的精神世界。她的心灵布满了创伤,却未尝泯灭兽性掩盖下的人性。赵慧明中学时代曾参加过学生运动,有过激荡澎湃的经历,后来却误人歧途,成了国民党的走卒。虽然手上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她在内心深处却又对这种卑劣行径深恶痛绝,对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同事憎恶之极。当她的昔日恋人,进步青年小昭被捕之后,她一面受上峰指令而去劝降,一面充满了柔情与体贴,真心为小昭的安危着想。而出卖革命者K和萍,则更是复杂的心理斗争与无意识作祟的结果。最终她终于决定搭救女学生N,显示了未曾泯灭的人性的光芒。作者把人物置身于险象环生、障碍重重的场景中来表现人性与兽性的交锋、理性与情感的碰撞,揭示了人物正常、病态、清醒、梦魇等各种心理形态,实可谓茅盾心理小说的压轴之作。

2.3.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答: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多样化的技巧。(1)茅盾心理小说的首要特征是: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动荡变迁的社会历史活动。茅盾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渗透于他早期的文学批评活动中,也体现在他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他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时代女性”形象,奏响了人物心灵的多重奏。茅盾从人物心理的角度透视时代生活,生动展示了2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使心理剖析和社会剖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其心理小说注入了深厚的社会生活底蕴。(2)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心理分析,是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第二个特征。茅盾小说的“理性化”创作方法,体现在用理性思维来统摄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心理变化既有“质”的规定性,又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所谓质的规定性,是指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轨迹可循,有一定的套路。比如他经常表现人物“一正一反”的心理模式,即两种相反的情绪在人物身上的叠加、交错。和丁玲、庐隐等五四及二十年代表现心理的高手相比,茅盾笔下的人物较多遵循一定的逻辑线路来进行心理活动,理性思辨色彩相当浓厚。(3)茅盾也擅长用意象、象征、意识流、精神幻觉、梦等手段来深人揭示人物的隐意识、潜意识和病态心理等。(4)此外,茅盾心理小说的语言细腻生动颇为传神。 2.4.分析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答:时代女性,又被称为“新女性”,她们在五四时代

浪潮的激荡下,率先从“铁屋子”里惊醒,勇敢地挣脱封建枷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伤逝》(鲁迅)、《或人的悲哀》(庐隐)、《丽石的日记》(庐隐)、《隔绝》(冯沅君)、《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等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感伤苦闷的时代女性。与这些作品不同茅盾表现的则是大革命失败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人生遭际与心理苦闷。他笔下的章静、慧、娴娴、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甚至赵惠明都是被时代潮冲刷着灵魂的女性,她们大多已摆脱了沉腐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以率性任意的方式各自沿不同的人生轨道运行。与子君、露莎、莎菲等女性相比,这些人物有了更坚定的意志与反抗精神,社会参与意识也更为强烈。然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艰难的世事使这些女性难以得偿所愿,彷徨与苦闷自然成为普遍的情感基调。茅盾的杰出性在于,他没有把人物刻画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注意的是这些时代女性和其他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冲刷下的种种心理形态:希望与绝望、苦闷与感伤、迷茫与期待、追求与幻灭等,种种心态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人物心灵的多重奏。

2.5.分析茅盾所受陀思妥耶夫基的影响。答: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茅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颇为偏爱。茅盾的心理分析现实主义小说与陀氏的作品在心理刻画上有诸多相通之处。首先,他们都善于刻画“双重人格”。“双重人格”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是一个反反复复出现的旋律。茅盾心理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大多纠缠于“善恶”两重观念中(虽然他们大多并未如陀氏小说中的主人公走向精神崩溃或犯罪)。茅盾笔下“时代女性”的苦闷与陀氏笔下人物一样,都体现在“道德——心理层面”,利己与利他,善与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第二,源于“双重人格”心理,茅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极为重视对人物心理动机的揭示。茅盾特别注重表现人物举棋不定的情绪,各种动机交错在一起,人物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中抉择。《虹》中梅行素与柳遇春的关系、《腐蚀》中赵惠明的心理都体现出茅盾对“矛盾”心态的细致剖析,茅盾生动揭示了人物做出决定之前的漫长而复杂的心理过程。

2.6.论述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价值。答:人生、时代性、现代性三位一体是茅盾的心理分析现实主义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所在。(1)茅盾小说中的人性表现既赤裸大胆又细腻传神。中国传统女性的重理轻性甚至是以理抑性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古典文学在审美表现上都淡化甚至回避“情欲”的话题。随着“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到来,情欲的合理化追求成为文学表现的一大主题,灵肉冲突成为作家们表现的中心。茅盾作品中对人物情爱心理的表现是多重的,大致有如下方面:性心理、变态性欲、恋爱的技巧、恋爱的激情与婚后的冷静、中年人对于青春恋爱的回忆等。茅盾以其情欲表现的丰富性在不断提醒人们: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一个个政治符合的堆积,而是既有强烈时代感又具复杂感情的人。(2)茅盾小说的时代性与30年代“革命+恋爱”小说家的时代性有明显的分歧。茅盾的这种时代性更多源于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显得生动丰满(时事的变幻与社会的动荡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得到了真实的映现),而普罗小说家的作品则因急于表达政治理念而显得僵硬、刻板。(3)茅盾小说也颇具现代性意蕴。茅盾力图为我们展现复杂深邃的灵魂世界的秘密——虽然他没有有意识地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全部目标,但他对现代人生的悲剧性存在状态(分裂状态)的揭示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剖析:“老实说罢,我的苦闷是一种昏晕状态的苦闷。我在时代的巨浪中滚着,我看见四面都是一片灰黑,我辨不出自己的方向;我疲倦了,我不愿意再跟着滚或者被冲激着滚了,我希望休息,我要个躲避的地方,我盼望那浩淼无边的黑涛中涌出个绿色的小岛,让我去休息一下??”--《色盲》答:(1)《色盲》中林自霜的这段话既是时代青年也是茅盾本人的真实感受。(2)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谈到他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创作的。他经历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在早期的小说中,他表达的既是

时代青年,也是自己内心的强烈震荡、苦闷与彷徨。(3)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国共两党分裂,专制体制再次形成,“五四”所掀起的狂飙突进的时代潮已告一段落,时代青年也急剧分化,苦闷、疲倦替代了五四时期的狂热情绪。茅盾找到的“绿色的小岛”就是小说创作。因为他对时代苦闷有着最深沉的感受,其表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当他坐在斗室中提起笔时,凝神片刻,便见无数人物扑面而来。在这些人物身上,缠绵幽怨和激昂奋发的格调同时并存但总是前者略占上风,对前者的表现也比后者充分得多。(4)虽然茅盾从发表第一部小说起就不停地检讨自己的小资产阶级颓废意识与无法排遣的矛盾彷徨情绪,但事实上,其早期心理小说的成就正在于此。最初的小说创作已为他的全部创作定下了基调,作为小说家的茅盾的杰出性不仅在于对时代的动态把握,更在于其对小人物复杂心理的诉说与解剖。 3.1.结合《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谈老舍对老派市民形象的塑造。答:祁老太爷是北京老派市民的代表,作者通过对祁老太爷的塑造,表现出老北京市民身上那种普遍存在的封建落后性。祁老太爷是北京西北小羊圈胡同的一个由四代人组成的家庭的老人,他是一位善良而又蒙昧,朴实中夹杂着闭塞的老派市民,他在这个家庭享有家庭、伦理、家风、礼仪上的崇高地位,是这个宗法制家庭的维护者。他谨奉“知足保和”,根据自己几十年生活积累的一成不变的人生经验,总以为在他这个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中,只要备足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再用破缸装满石头顶住大门,就可以使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平安无事。战争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仿佛仅仅是一件家庭邻里发生的纠纷,与自己无关,正如他的孙媳妇韵梅说的那样:“反正咱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头上来!”他所关心的只是准备足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用石头顶住大门,就可以消灾避祸。然而北平失陷八年,他并没能够免除灾难,经营布店的儿子祁天佑遭受日本侵略军的搜括凌辱,投河自尽,瑞丰可耻地死去,瑞全英勇出逃,从事抗战事业,瑞宣也被捕入狱,一家人遭受了战争风雨的洗礼。祁老人作为一个小生意人,养成了谦卑、和气、诚朴、善良的品性,他回避一切纠纷与政治,生活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世事的风云变幻与他无涉;自己是个平民百姓,却又忘不了在心里把人人分成尊卑贵贱,忠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眼看着快要成为亡国奴,却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尽管同情邻居钱默吟一家的悲惨遭遇,却又“绝不愿因救别人而连累了自己”,在即将踏上钱家门槛的一刹那改变了主意,“他知道什么叫谨慎”;祁老人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甚至善良到逆来顺受的地步,便衣特务来抄家时,他谦卑地鞠躬,微笑,并和蔼地领受“训示”。但当他发现自己这一套人生哲学屡遭挫败后,终于勇敢地站起来捍卫人的尊严,预示了人性在环境逼迫下一定程度的觉醒。从他身上,典型地体现了老派北京市民的性格特征。

3.2.结合《月牙儿》中的“我”谈老舍对城市贫民形象的塑造。答:《月牙儿》中的“我”,是一个城市贫民形象。(1)“我”是一个孤苦无助的弱女子,七岁丧父,母亲无以为生,便去卖淫维持生活,后来,她又劝自己的女儿以同样的方式谋生,“我”不听从,母亲便独自跟馒头铺掌柜去生活。“我”被女校长收留后,在学校寄食打杂,但时间不长,便因校长更替而失去这份工作。这时,校长的外甥占有了“我”。由于“我”的善良,不愿破坏别人的幸福,在一个“磁人儿”一样的女人的恳求下,离开了这个男人。“我”到饭馆当女招待,因不会取悦顾客而被辞退。为了生活,“我”也被迫走上母亲的道路,沦为暗娼。后来,母亲也被抛弃,并重新找到“我”,而我已染上性病,看透了这吃人的世界,肆意地放纵自己。“我”因是不纳捐的暗娼而被讲道德的新官抓进感化院作苦工,又因唾骂官员而被捕入狱。这个小说可说是“我”在冰冷的铁窗前,对自己坎坷残败沉沦堕落而良心未泯的人生遭际的悲情回忆。(2)作者怀着满腔的悲愤,抒写了一个被抛到生活最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一个纯洁的灵魂怎样被抛入污秽之途,又怎样以屈辱的代价求得生存,“我”这颗被污秽扭曲和撕碎了的灵魂,最后又被当权者送上祭台,成为虚伪道德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