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一. 绿色会计概述 1.1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

绿色会计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绿色会计的计量与确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初步确认了绿色会计的假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会计主体假设、多重计量假设、环境保护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有学者提出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的独立分支:它与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相并立,有些要素相似甚至相同所以也提出了一些绿色会计的要素:资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负债类(产量与排污量核算、使用污染品、人口污染),成本费用类(环境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安全成本):还有在绿色会计的报告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可根据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改进,增加社会资产、环境收益、环境污染支出、环境权益。虽然这些研究尚不完善,但它表明我国的绿色会计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2]。 1.2绿色会计的内容概述

绿色会计因其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其一是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二是周期难以计量。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其三是研究方法多样。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

4

二.世界大潮中的绿色会计

2.1世界上绿色会计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切促使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使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纵观全球社会经济所依赖的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已呈现资源入不敷出的景况,进入了“正在靠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时代。这不仅动摇了有关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了紧张局面。于是绿色会计便应运而生。

从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色会计理论。其中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综观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大都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而且多数是在批判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从世界范围看,会计绿化成为一种时尚,但绿色会计由来已久。具体可追溯于本世纪70年代,以《会计学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1971年比蒙斯(F.A Beams)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第2期马林(J.T.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论文为代表,揭示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序幕。1983年以来,世界银行就积极鼓励修订现行的会计体系,增加环境项目,提出建立一套与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相配套的环境辅助账户的建议。1989年1月联合国国民会计体系专家小组接受了该提案。经过修订的国民会计蓝皮书已于1993年发表,包括的内容有对绿色会计的讨论,对提出的设计辅助账户作了肯定,并批准收益计量时应考虑计算环境成本问题。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1995年召开的第13届会议,其主题就是绿色会计。怎样将环境因素的核算与会计要素结合起来已经是国际潮流 [4]。 2.2理论基础

绿色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但绿色会计货币计量单位的货币含义不完全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对于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是不计量的,会计不需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这些

5

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的物品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因此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5]。

6

三.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

3.1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历程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应制定环境保护法;1982年,我国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将环保提到了“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被写入《刑法》;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随之发展的绿色会计,最初的研究以理论为主,2002年启动具体实践,但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和完整的会计体系还处在完善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比较重视环境报告,政府管理机关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业环境报告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6月成立“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研究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平台,促使绿色会计的尽快建立。 3.2 我国绿色会计的地位

但在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实践中,国内外都面临着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资源、环境的损耗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环境损耗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在时间和范围上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资源环境如何纳入市场体系,即如何定价的问题;资源环境的产权明晰问题等等。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绿色GDP的研究与应用都刚刚起步,基本处于研究和初步试验性的应用阶段。绿色GDP的实现任重而道远,诸多技术性的难题尚待研究与解决。其基本问题是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绿色GDP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6] 。

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会计的引导和支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绿色会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成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平衡,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对环境成本并没有加以重视的原因。但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将环境成本的核算列入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中,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计量核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