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下载本文

D.规划期末耕地总量中除一般农田之外的耕地

33、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的行政区域是( )

A.国家区域 B.省级区域 C.县级区域 D.市级区域 34、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是(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是( )

A.局部与整体 B.点与面 C.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 D.控制与服从 35、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称为( )

A.城市发展 B.城乡发展 C.城市体系 D.城乡体系 36、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 )紧密相关的

A.农业化进程 B.劳动化进程 C.工业化进程 D.商业化进程 37、城市化水平与(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A.经济发展水平 B.工业发展水平 C.建设发展水平 D.素质发展水平 38、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 )的发展规模

A.城市人口 B.城市用地 C.商业用地 D.乡镇用地 39、城市规划是( )和( )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引导 管理 B.美化 控制 C.引导 控制 D.管理 美化 40、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落实作( )的战略部署

A.时间上 B.空间上 C.全面 D.局部 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 )

A.各级人民政府 B.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部门 C.承当规划任务的相关单位 D.规划部门 42、规划期间,可能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有( )

A.土地复垦 B.土地整理 C.土地开发 D.土地整治 43、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有( )

A.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划,提高现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挖掘内部潜力 B.充分开发各种后备土地资源,增加土地供给 C.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 D.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44、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式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

A.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B.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C.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布局 D.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需求 45、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依据是( )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上级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标和控制性指标 B.土地供需状况的分析

C.对规划期内土地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

D.对土地资源状况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估计 46、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 )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B.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C.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D.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47、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方法有( )

A.综合法 B.模型法

C.土宜法 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8、土地利用分区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的不同

A.土地质量 B.土地利用方式 C.土地利用潜力 D.土地利用特点 E.土地利用方向

49、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 )

A.综合分析法 B.主要因素法 C.叠置法 D.聚类法

9

50、土地利用用地分区的保持行政区界限的完整性所指的行政区界是指( )

A.省级边界 B.市级边界 C.县级边界 D.乡级边界 E.村级边界 51、.土地用地配置的类型包括( )。

A.农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的配置 B.蔬菜地的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C.林业用地配置和居民点用地配置 D.农业用地配置和交通水利用地配置 52、我国居民点类型包括( )。

A.城市 B.城镇 C.乡村 D.建制镇 53、我国集镇是指( ),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

A.建制镇 B.乡(场)镇

C.县级机关所在的城关镇 D.建制镇和乡(场)镇。 54、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是( )。

A.协调土地供需矛盾 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B.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5、最早论述土地规划的著作是( )。

A.徐霞客游记 B.尔雅 C.禹贡 D.水经注 56、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本单位是( )

A.省级行政辖区 B.市级行政辖区

C.县级行政辖区 D.乡(镇)行政辖区 57、土地管制权衍生于(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用权 D.地政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物管理权 58、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区域完整性是指( )

A.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 B.不打破乡级行政界限 C.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 D.不打破省级行政界限 59、在规划期内耕地减少的主要类型有( )

A.退耕 B.建设占地 C.灾毁 D.闲置 60、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

A.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资源 B.建设用地预测 C.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D.闲置土地复垦

附:《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部分参考答案

一、名词概念部分答案:

1.土地:通常是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物和动物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

2.土地资产:通常是指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业和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所占用或使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或财富,称作土地资产。

3.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6.土地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

10

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7..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8.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9.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10.土地复垦:我国《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人们利用状态的活动,称作土地复垦。

11.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12.城镇化: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国家或某地区居住在大小城镇或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1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4.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5.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6.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7.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8.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9.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20.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21.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2.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23.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4.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5.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

27.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见教材第328页)。 二、简答题部分答案: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一,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

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11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

针对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则是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中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类型的土地使用问题进行的规划,有很强的针对性;

局部性,在一定时期,需要开发、使用、整治和保护的土地只是局部存在的,因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相对规划区内部分土地而言的;

具体性,因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措施、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都比较具体,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选择性,由于各个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同问题和不同行业部门的用地,其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方法等就不同。根据规划区所存在的土地利用具体问题,选择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答:(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3.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答: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利用由一种利用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活动。

具有如下特点:(1)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是由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地质、地貌组成的综合体,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土地开发就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2)土地开发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开发与社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地开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土地开发也将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组合方式;(3)土地开发具有经营性的特点,土地开发是为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通过土地开发增加了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了土地利用条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所以土地开发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4)土地开发是一个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未利用地被开发为可利用的农地;低产农地转化为高产农地;农地转化为村庄;农地和村庄又将被开发为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不断相互更替,循环往复。但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不是机械的重复,都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4.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程序如下:(1)准备工作阶段: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以及进行业务培训等。从业务角度看,编制规划任务书和工作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内容;(2)调查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需要,在收集和调查有关文件、资料基础上,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必要的外业调查核实;(3)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阶段: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用地指标,编制供选方案,确定用地分区和主要用地项目的布局,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规划报告编写完成以后,要履行审批手续,形成一个规范性文件。根据审批手续,规划(送、审稿)必须提交同级人民政府通过,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最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5.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答:其基本特征如下:(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都有高低之分,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3)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