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3.蛋白质,铁 (考点分析:注意与二、2题内容的区别)

4,心缩力,回心血量(或静脉回流量,循环血量),大动脉管壁弹性,外周阻力(小 动脉口径),血液粘滞性等

5.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 (考点分析:匆混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6.肺呼吸(外呼吸),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呼吸(内呼吸) (考点分析:第一个空答为肺通气或肺换气不全面,为错) 7.卵子(卵细胞),雌激素(答雌二醇不全面) 8.胰液,小肠液(答肠液不准确),胆汁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型解答分析:仔细审题、识破陷阱。如3题中的“降低”、4题中的“后”、8 题中的“负”等,小心掉进去。有时叙述中部分成立,另一部分也不错,属于关 系的判作对,包括不全的判为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限选一个字母填入括号中,多填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题型解答分析:注意比较各备选项、选择最佳答案。可正面肯定,也可用排除法 (如4、5两题,否定了②③④只剩下①)。做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时若举棋不定就相 信第一直觉,忌东涂西改。

1.④ 2。① 3.② 4.① 5.① 6.② 7。② 8.① 9.③ 10.④ 四、名词解释(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或举例,每小题4分,共20分)

题型解答分析:通常出一些基本概念,要求答出较规范的定义,特别是其中的关 键词不能落。如“家畜生理学”中“正常生命现象及其规律”(下面以下划线表 示)。若能简要地答出概念的外延或一点解释,说明你理解了概念则更好。

1.兴奋性——组织细胞受到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是与机体外环境相对而言 的。

3.呼吸----动物机体与内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从外界或细胞外液获得氧气、排出代谢

产物C02的过程。

4.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 程。(答通过消化道为错)

5.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末梢与效应器相接触的特殊结构。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部分组成。(勿与突触传递弄混)

6.激素原——内分泌细胞合成的含氮激素的前体物,无活性,断裂掉一段肽链后变为 有活性的激素。如胰岛索最初合成时为前胰岛素原。

7.反射乳——继乳池乳之后,哺乳或挤乳刺激反射性地促使乳腺腺泡和导管中的乳汁 流经乳池排出,这后一部分乳称为反射乳,又称腺泡乳。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题型解答分析:紧扣提问回答,一一交代要点,不需过多的阐述。可用图表形式 答题,必要时加以文字说明。最忌跑题。 1.简述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

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微生物消化作用和复胃运动。

微生物消化作用:分解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成挥发性脂肪酸等吸收利用;(1分) 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破坏饲料蛋白质,可利用非蛋白氮(NPN)(1分)

复胃运动:前胃运动,(1分)反刍(网胃附加收缩),嗳气(瘤胃B波)(1分),食管沟作用(1分)。

2.简述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机理)

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1分)→递质扩散过突触间隙→递质 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1分)→突触后膜对多数小离子通透性增大(Na+内流 为主)(1分)→后膜去极化总和达到阈电位(1分)→产生动作电位(1分)。

3.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胰液是胰腺的外分泌物,是消化能力最强的消化液。 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溶剂;

NaHCO3—中和胃酸,为小肠消化液提供碱性环境,保护肠黏膜;(1分) 消化酶:胰淀粉酶、双糖酶—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1分) 胰脂肪酶—脂肪→甘油一酯+甘油+脂肪酸 (1分)

胰蛋白分解酶—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羧基肽酶(2分) 蛋白质----→月示、胨----→小分子多肽------→氨基酸

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DNA/RNA→单核苷酸 (+1分) 六、论述题(10分)

题型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又叫“问答题”或“综述题”,答题时思路要宽,前因 后果、背景和应用都可涉及;同时又要有主线、讲求逻辑性,使回答层次分明、 主题突出。每次考试虽只有一两道,但分数多,值得花点功夫。 综述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㈠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1.肾个体的滤过作用:流经肾小体的血浆,除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物质(1分)都可 能在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1分)。其中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1分)

2.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和所有的葡萄 糖、氨基酸和钠离子等有用物质被运回血液(1分),尿酸、尿素、氨等不被吸收 或吸收较少。终尿量通常只及原尿量的1%。(1分)

+++

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还可以通过H—Na交换、Na

+

-K交换、泌NH3及排泄进入体内的药物毒物等作用(1分)可改变尿液成分。(1分) ㈡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凡能影响上述某一环节的因素都能影响尿的生成。(1分) 1.影响滤过作用的因素有:

(1)滤过膜的通透性,通透性大、原尿多,终尿也多;(1分)

(2)滤过动力: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肢体渗透压降低,都会使原尿增多(1分); 而囊内压升高则会使尿生成减少(1分)。 2.影响重吸收作的因素有:

(1)肾小管上皮的通透性:包括肾小管上皮的生理机能状态、血液中某些激素的水平等。 如根皮苷可引起肾小管上皮中毒,通透性降低,尿量增加:(1分)血液中抗利尿 激素(ADH)多,肾小管上皮对水通透性大,水重吸收多,排尿少;(1分)血液 中醛固酮浓度高,有利于水和钠的重吸收及钾的排出等。(1分)

(2)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的浓度高则跨肾小管渗透梯度减小,重吸收少,即所 谓渗透利尿作用。(1分)

3.影响分泌排泄作用的因素有:

机体通过泌尿系统分泌排泄某些物质对尿量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尿的成分。它们的

++

排泄受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状态的调节,如体内偏酸H和NH3排泄增加等,(1分)这对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意义很大。(+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