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类型,结果是平均值不变,中间类型数量有所增加。②定向选择:适合度从一种极端类型到中间类型再到另一种极端类型逐渐升高时,适合度低的极端类型被淘汰。选择类型差异的频率曲线的平均值移向适合度大的一端。③分裂选择:当环境条件使两个极端类型有较高适合度,中间类型适合度降低,而淘汰中间类型时,选择结果使中间类型频率降低,在两个极端类型区域各出现一个频率的峰值。 二十六章、物种的形成
⒈ 什么是物种?物种是怎样形成的?
答:物种是自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物种的形成方式:①地理隔离下物种形成:不同选择压力、方向使得分布环境有差异,这种差异对种群的不同选择方向和压力
产生影响,最终不同种群保留不同的基因,导致差异的积累最终形成新的物种。②彼此独立发生的相似的物种形成。③多倍体植物一经产生就形成了新物种。物种形成需要隔离: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迁徙群体的遗传结构、表现型、生态位等方面出现新的适应性。只有当环境的阻隔因素降低或阻止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时,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才得以积累。
二十七章、宏进化与系统发生 ⒈ 生物的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①地层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②地表板块的移动影响了生物的进化。③集群性灭绝掀开了生物的进化。④进化趋势是怎样产生的。⑤真核细胞的内共生起源是一种进化机制。⑥结构对新功能的适应。⑦进化中大的
形态变化与发育的调控。
二十八章、生命起源及原核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
⒈ 详述原始细胞的起源过程。
答:⑴有机小分子的非生物合成:水、氨气、甲烷、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在紫外线、闪电等外界高能作用下,打破原始有机分子间的共价键,合成一系列的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等。⑵生物大分子的非生物合成:对于蛋白质和核酸的聚合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陆相起源说,在火山的局部高温地区发生聚合反应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经过雨水冲刷汇集到海洋。二是陆相起源说,溶解在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与核苷酸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浓缩,波涛和大雨可将有机大分子飞溅到新生
的岩浆或滚烫的石块上,发生聚合作用。⑶核酸-蛋白质等多分子体系的建成。非细胞形态原始生命的诞生有两种学说:①蛋白质起源说。奥巴林和福克斯分别提出的团聚体说和微球体学说。团聚体学说:生物大分子经过混合后形成团聚体小滴,团聚体小滴具有原始代谢的特性,能从周围介质中吸收不同的物质,使团聚体的体积或总量增大(表现“生长”),到一定程度还“出芽”分出小团聚体(表现“生殖”)。微球体学说:类蛋白与核酸加热浓缩形成的直径约为1~2um胶质小体,表面有双层膜,可以选择性吸收介质中类蛋白而“生长”和“繁殖”。 ②核酸起源说:人们推测某些混合的核苷酸单体,可自发结合成短链RNA,短链RNA作为第一基因,又以自身编码的信息为模板,依靠RNA的催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