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创作,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为新诗的创立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也发表了一些新小说,如鲁迅的《明天》、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汪敬熙的《雪夜》等。还翻译了易卜生、肖伯纳、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对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20年第3卷第2期出版后停刊,共出3卷11期。

新潮社:“五四”时期著名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1918年秋开始酝酿,同年10月13日召开第一次预备会,1l月19日正式成立。该社起初以出版《新潮》杂志为主要活动, 1919年1月19日经社员大会决议改组为学会。1920年8月15日宣告正式成立,社团名目仍旧,社员达47个。在“五四”运动中,“新潮社”社员都参加了新文化统一战线,以《新潮》月刊为阵地,对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学进行了猛烈攻击。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裂前,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人对“新潮社”成立、《新潮》出版都曾给以积极支持。“五四”之后,大多数社员随其顾问胡适的引导向右转化。

文明戏:又称通俗话剧或文明新戏,中国早期话剧。文明戏在日本新剧影响下产生,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地;早年通俗话剧演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演出凭借幕表,即兴发挥,能够迅速把一些重大事件搬上舞台。文明戏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起过一定作用,后因各种原因,日趋衰落。主要剧团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

《少年中国》:“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杂志之一,大型综合性月刊,1919年7月1日创刊于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编印。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会员所写的关于自然科学、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论著与译文,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另一部分是阐发学会的方针及会务消息,会员通讯。此外,还刊载新诗,约计发表150余首,连续出版两期《诗学研究专号》;还刊登不少翻译文章。总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贡献甚大。该刊新诗主要作者有宗白华、田汉、郑伯奇、康白情等。1924年5月第4卷第12期出版后停刊。共出4卷48期。

《晨报副刊》:“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文学著名的报纸副刊。北京《晨报》是1918年12月由《晨钟报》改组而成的,从创刊起就设有副刊性的第七版,但内容平庸,形式陈旧。 1919年2月7日,《晨报》改组第七版,吸收李大钊参加工作,增加了“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由论坛》和《译丛》两栏,从而变成了参加新文化运动,宣传社会主义的园地。 1920年起,第七版逐渐把主要地位用来提倡新文学。 1921年10月12日开始改成四开四版的单张出版,题名“晨报副镌”,主编孙伏园。它在鲁迅的指导与支持下,为发展新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发表了大量小说、诗歌、杂文、散文、剧本等新文学

作品,鲁迅著名的《阿Q正传》、《肥皂》和杂文《估学衡》,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繁星>>、《春水》等新诗均刊载于此;另一方面译载了大量的近代世界名著,如高尔基、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妥思陀耶夫斯基、莫泊桑、毕恩生、芥川龙之介等人的小说,莎士比亚、歌德、惠特曼等人的诗等。1924年因刊鲁迅先生《我的失恋》一诗,孙伏园与《晨报》代总编辑刘勉之决裂。离《晨报》副刊另办《京报》副刊,《晨报》副刊遂在1925年10月由徐志摩主编。1926年徐志摩在副刊创办《诗镌》和《剧刊》两种周刊,从此,《晨报》副刊成了“新月社”开展文学活动的阵地。

《洪水》:创造社主办的综合性期刊。1924年创刊于上海,主持者敬渔隐、倪贻德等人。初为周刊。郭沫若的重要论文《资本主义与盲肠炎》在此发表,但创刊后仅出版1期即停刊。1925年9月1日复刊,改为半月刊。主要撰稿者是创造社成员。1927年停刊,共发行3卷36期。第1卷光华书局发行,第2卷以后由创造社出版部发行。《洪水》的文章内容反映了创造社文学思想和政治倾向的发展。

《现代》:文艺月刊。1932年5月创刊于上海,施蛰存、杜衡(苏汶)主编。1935年3月第6卷第6期起, 改为综合性文化杂志,由江馥泉编辑。同年5月出至6卷第4期停刊,共出34期。该刊曾一度以“第三种人”的面目出现。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初发表于此;施蛰存一些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小说,戴望舒的诗歌也多发表于此刊。

五卅运动:指1925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是年5月14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 扣发工资。次日,共产党员顾正红带领工人进行交涉,惨遭枪杀,并伤十余人,激起了工人、学生的愤怒。5月28日,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扩大反帝运动和组织“五卅”大示威》的决议,决定进一步开展反帝的政治斗争。5月30日,上海学生二千余人到租界进行宣传,声援工人的正义斗争,被英国巡捕逮捕百余人。当天下午,群众近万人涌至老闸捕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遭到袭击,死伤数十人,造成“五卅惨案”。中共中央当晚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行动委员会,号召全市进行罢工、罢课、罢市。5月31日成立了上海总工会,宣布于6月1日实行总罢工。6月7日成立了工商学联合会,建立了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全国大城市纷起声援,同时得到国际工人阶级的支持,在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停止罢商,反帝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为了保存实力,中国共产党在保证工人经济要求的前提下,决定停止罢工。“五卅”运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革命性的一次文学运

动,是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文学领域的反映。1928年初,。创造社、太阳社的部分成员首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他们纷纷发表文章,郭沫若发表《英雄树》,成仿吾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赤发表《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从多方面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要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指导,表现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要“为完成它主体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者大多都处在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全面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历史任务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的文学主张带有片面性、绝对化。更不应该的是,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革命文学阵营内的鲁迅、茅盾等人,把他们当作革命文学的“敌人”,大加批判,他们与鲁迅的论争持续了一年多,直到真正的敌人跳出来宣扬资产阶级文学主张,企图扼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时候,他们在党的帮助下,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终于团结起来,由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周围的作家于1930年成立“左联”。“左联”是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的产物,“左联”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左联”在进行革命文学创作的同时,把参加实际革命斗争放在首位,他们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抗日反蒋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和牺牲。虽然他们的斗争形式有失偏激,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但他们的工作是出色的,贡献是卓著的,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新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森堡(任钧)倡议,穆木天、杨骚、蒲风、白曙、艾芜等人发起,该会“以推进新诗歌运动、致力于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力为宗旨”。着力提倡新诗歌反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现实,以反帝抗日,揭露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为基本内容,在艺术形式上,要求采取大众化的形式,吸收民谣、小调、鼓词、儿歌等一般群众能听得懂、能歌唱的形式。该会成立后,各地分会相继成立,会员遍及全国。出版了刊物《新诗歌》、《诗歌季刊》、《中国诗坛》等。1935年因国民党政府的残酷“文化围剿”,被迫解散。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7月在上海成立。具体领导“左联”、“社联”、“剧联”、“影联”、“美联”、“音联”等团体。其领导核心是“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文委书记先后是朱镜我、王学文、张闻天、冯乃超、冯雪峰、祝伯英(后脱党)等。出版过机关刊物《文化月报》、《艺术新闻》等。1935年下半年,“文委”所领导的文化运动越过文化文艺范围,而成为一个广大的群众团结抗日的爱国运动。1936年春,为了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停止活动。

上海剧艺社:话剧团体。1938年7月成立于上海。主要负责人于伶、阿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编演话剧。演出过《夜上海》、《明末遗恨》、《上海屋檐下》、《北京人》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止活动。1945年冬恢复活动, 演出过《戏剧春秋》、《升官图》、《孔雀胆》等。对于鼓舞“孤岛”时期上海人民的爱国热情,配合抗日战争后的民主运动,提高话剧水平和培养戏剧干部,起了积极作用。1948年被迫解散。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社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团体。1930年5月20日在上海成立。主要负责人有朱镜我、杜国庠、彭康、李一氓、邓初民、柯柏年、何思敬、王学文、周新民、艾思奇等。其基层组织是交通、复旦、大厦、光华等大学的小组和闸北、小河渡、杨树浦一带工厂中助工人读书组。在上海的成员约三百余人。在白色恐怖下,出版了<<研究》、<<新文化》、《社会现象》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卖国政策。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成员大部分参加各界救国会,从事抗日救亡运动,遂自行解散。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戏剧组织。其前身是“左翼剧团联盟”, 于1930年8月1日在上海成立。并在北平、南京、武汉、南通、广州太原、青岛、杭州等地建立分盟或小组。后因左翼剧团相继被查禁,遂改组为由个人参加的“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1931年1月成立于上海,曾组织工人、学生剧团,出版过《戏剧新闻;》、《艺术信号》、《艺术新闻》等刊物,对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对三十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1935年冬解散。

《七月》综合性文艺刊物。1937年9月11日创刊于上海。初为16开本的周刊,印行3期后迁武汉,10月16日以16开本的半月刊重与读者见面,印行18期后撤退到重庆。1939年7月才复刊出第四集第1期,并改为月刊。1941年9月出至第7集1、2期合刊时停刊。该刊主编胡风,其宗旨为“用文艺创作提高群众的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路线。”发表作品以诗歌为主,作者主要是“七月派”作家群。田间的《给战斗者》、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著名诗篇都在此刊面世。

《论语》:文艺半月刊。1932年9月16日创刊于上海, 林语堂主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幽默闲适”为格调,抒写“性灵”的小品、掌故、丛谈。鲁迅首先予以批评,指出其诱导人们逃避现实的危害。1937年8月1日出至第117期后; 因抗战爆发停刊。1946年11月复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先后共出177期。

《抗战文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1938年5月4日在汉口创刊。由《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