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大众的呐喊-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普罗大众的呐喊

《莱诺勒》(Lenore)是德国诗人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毕尔格1773年(也有的版本作1774年)创作于格尔恩豪森的一首叙事谣曲,是毕尔格除了故事集《闵希豪森》之外最重要的作品,“可视为狂飙突进的代表作”{1},堪称德国叙事谣曲创作的里程碑。此诗发表后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使人们对叙事谣曲的观感为之一新,为诗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但同时也招来争议,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席勒与毕尔格的笔战。文学大家席勒的贬低使得毕尔格的诗歌作品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但时间终会披沙砾金,《莱诺勒》一诗的价值得到了公正的认可,诗中为普罗大众发出的反对战争、挑战权威的呐喊声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充满勇气和力量,诗歌对德国叙事谣曲的奠基之功意义重大,其离奇诡谲的故事情节和特点鲜明的人物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 一、诗人毕尔格

戈特弗里德?奥古斯特?毕尔格(1747―1794)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父亲是位乡村牧师,诗人早年学习神学,1769年去哥廷根大学读法律,结识了后来哥廷根林苑社的成员,并终身与他们关系密切。1772―1775年诗人任乌斯拉封建家族的庄园总管。直到1784年他才得到哥廷根大学一个编外的文学讲师位置。诗人一生贫困,加上三次不幸婚姻的打击,四十八岁

就去世了。他的代表作有故事集《闵希豪森》、叙事谣曲《莱诺勒》以及政治诗《农民致暴君殿下》等。

“作为诗人,毕尔格对德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通过他的创作确立了叙事谣曲在德国文学中的地位,并为它在德国文学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2} 二、诗歌创作背景

“德语中的谣曲(Ballade)一词从词源学考察最初源自晚期拉丁语的‘跳舞’(Ballare),意思是跳舞歌……进入18世纪后半叶,谣曲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源自英语的叙事谣曲(Ballad)取代了拉丁语的跳舞歌,谣曲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正式定义为:用歌的形式叙述民间故事。”{3}

17世纪巴洛克文学时期,文学家们鄙视一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形式,叙事谣曲被排斥出正式的文坛。18世纪时,文学观念的转变使这种文学形式重回视野。1766年,由英国主教和诗人托马斯?帕西编撰的《古英诗遗存》在哥廷根重印,引起德国读者尤其是文学家的重视。④毕尔格也正是在这种外来影响下创作了《莱诺勒》。

在形式上,谣曲可分为民间谣曲、历史谣曲、艺术谣曲、哲学谣曲等。而“真正成为文学创作主流的当属18世纪后半叶以狂飙突进诗人为缔造者的艺术谣曲(又称叙事谣曲)”⑤。 《莱诺勒》最早发表在1774年的《艺术年鉴》上,素材是欧洲古老传说,是诗人受到同名的民歌启发所创作的,毕尔格在

再创作中情节上有改动,更添神秘恐怖色彩,也更为震撼人心,它脱胎于民间谣曲,却为艺术谣曲这一新类别奠定了基础。民歌《莱诺勒》后来被阿尔尼姆收入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民歌只有十二节,每节三行,而毕尔格的叙事诗则有三十二节,每节八行。

三、格律与内容

最早流传的民间谣曲是不押韵的,发展到艺术谣曲后,开始有较工整的格律和音韵。此诗的格律为抑扬格,毕尔格模仿路德翻译《圣经》赞歌用的三四音步形式、四音步诗行和三音步诗行交替出现(本诗每诗节8行分别为四三四三四四三三音步诗行),每一诗节的前四行为交替韵,后四行为临韵,韵脚工整,音韵优美。诗歌中多用跨行句,尤其是在动作和景色描写时,起到了诗行的连接作用,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诗中的部分诗行还采用了叠唱的手法,例如“骏马向前飞奔打起响鼻/骑手在马背上喘息/马蹄下砾石激迸出火星”,在第19、23、26诗节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黑夜奔马的紧张、神秘氛围;又如“亲爱的你害怕鬼魂吗?月光亮堂堂的”这一问题在第20、24、27诗节的重复出现,随着莱诺勒回答的变化展现其心情的变化,一步步推进情节,引领读者走向最终的结局。诗中大量象声词的叠用也是一大亮点,使整首诗歌音韵生动,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诗歌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意群:第一个意群为第一至第四诗节,是全诗的引入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七年战争期间,

莱诺勒的未婚夫威廉随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军队征战沙场,却迟迟未归,音讯杳无,独守空闺的她在煎熬中苦苦守候。战后归乡的军队中,依然没有威廉的身影,旁人的团圆和重逢更衬出莱诺勒形单影只的悲哀,绝望之痛让她崩溃。

第二个意群是第五至第十二诗节,莱诺勒与母亲间的对话。愤怒哀绝的莱诺勒如火山般爆发,她放肆地谴责上帝给予她不公的厄运,尽管母亲苦苦相劝,并请求上帝宽恕莱诺勒的亵渎之词,依然无法抑制她的愤怒以及求死以得解脱的愿望。莱诺勒甚至喊出:“在他身边就是天堂/没有了威廉就是地狱。”在宗教权力至上、长幼尊卑分明的18世纪,如此言辞不可谓不大胆,不仅是对以母亲为代表的家庭权威的蔑视,更是对基督教权威的挑衅。莱诺勒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和抗争精神让人动容。这一部分以她怒责上帝至深夜,心力交瘁结束。

第十三至第三十二诗节组成了第三个意群,即莱诺勒与未婚夫威廉的亡魂策马奔驰以及最终的死亡,这也是情节最紧张,极富戏剧效果的部分。威廉的鬼魂回到莱诺勒身边,并说服她一同骑马在黑夜中奔向他们的“婚床”。诗句一开始并没有点出威廉是其亡魂的化身,但随着情节的推进,诗人埋下的伏笔让心中的不安渐重:如威廉称“不能久留”,他们的婚床“宁静、冰凉、狭小”,一路奔驰中,他们遇见了许多灵异之物等等。当她最终被带到棺木做的“婚床”前,威廉和骏马灰飞烟灭,她自己也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毕尔格在这一部分对民歌《莱诺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