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P20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好些?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在进行对比实验。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
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每个小组剪开一个蚕茧用纸包起来进行实验。
(5)辨别蚕蛾的雌雄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蚕蛾的形态大致分为几种,预测雌雄后观察哪种蚕蛾产卵。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幼虫期和蛹期怎样区别蚕的雌雄。 3、小结: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 学习抽丝;
? 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 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 学会缫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 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掌握抽丝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缠线板、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21 / 7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教学反思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概括蚕的一生四种变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22 / 72
二、交流、总结:
一、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二、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三、小结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 长江路小学 祁晶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第1课。 1、本课教材从学生熟知充满运动物体的的场景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2、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指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概念的实用价值。在此课文还提供了用滑板车代替汽车的体验活动,使学生有更加直接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列举了乘电梯、拔河和江中竹排三个事例,引发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3、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使学生懂得由于地球在转,地面上的物体每天都随地球的转动而行进,从而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23 / 72
1、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 2、科学知识
●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出“运动”的话题。
1、谈话:大家都听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吗?那你们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 2、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讲解:船是运动的,对于剑来说它是不动的,所以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了。对“运动”的常识不了解是多么的可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揭示课题)
【评析】老故事,新思考。这个故事在嘲讽丢剑人无知的同时也揭示了运动的概念,学生知道运动就是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也体会到不懂科学是那么的可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下面内容的兴趣。 二、认识参照物
1、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2、学生观察并填写教材后的记录表。 3、学生相互交流。
4、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5、提问:你能找出图中的参照物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评析】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感受到这个道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的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课件,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吗? 3、学生讨论
4、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5、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
24 /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