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辅导之古汉语练习及答案 下载本文

18.下列各项注音和(或)释义无误的是 ( ) A.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lù形容玉的华丽珍贵;luò形容石的坚硬) B.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泆”的通假字:放蕩,無忌) C.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zīsuī任意狂暴) D.状有归色(“愧”的通假字:惭愧,羞愧)

E.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sì水域的岸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晋灵公之所以“不君”,是因为他取得君位的手段不光彩。

B.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可译为:郑武公说:“他(指其弟段)对我不义,我就对他疏远,那么他扩大领地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C.《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伯指的是郑武公。

D.《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所谓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一种主张,即秦国与六国中的个别国家建立联盟,打击其他国家。 E.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这里的“五伯”,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的五个霸主,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0.下列句子存在主语省略的是 ( ) A.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B.以示于朝。 C.使妇人载以过朝。 D.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E.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四、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形体不同,在某一义项上读音相同又可以互用的字,也是异体字,如遊和游。 ( )2.汉字的表意性质,就是指从构形上可以直接看出汉字的意义,即汉字具有所谓“因形示义”特点。 ( )3.敬鬼神而远之。其中的“敬”是谦敬副词而不是动词。

(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两句中的“之”都用作代词,相当于他(她))。 ( )6.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 )7.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 )8.目前,字典和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按音序排列、按部首排列和按号码排列三种。

( )9.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 )10.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古代汉语练习题(16)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2、词类活用 实词 3、语言文字 知识性 4、文言文(古代文献) 现代汉语 5、多义词 引申 6、互用 对用 连用 7、本字 本义 形训 8、字 词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1、A 2、C 3、D 4、A 5、D 6、B 7、B 8、D 9、D 10、C 11、B 12、C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A 20、A 21、A 22、B 23、A 24、A 25、A 26、D 27、C 28、A 29、D 30、A

三、多选题参考答案:1、BCE2、ABCDE 3、ABD 4、BCD 5、ACD 6、ABDE 7、AB 8、BCE 9、CDE 10、AD 11、BD 12、BC 13、ABCD 14、ABCDE 15、ABC 16、ADE 17、AB 18、ABCDE 19、BD 20、ABCD 四、判断题参考答案(4、8、10正确,1、2、3、5、6、7、9错误)

古代汉语练习(17) (词汇部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厉王虐,国人谤王。 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8、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其始播百谷。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15、江水又东,经巫峡。 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曹公,豺虎也。两个句子都属于判断句,并且主语与谓语之间都具有一种比喻关系。

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 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 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参考答案]17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题解说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答方式如下:首先从具体的句子(即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所问的词的意义,分析该意义属于古义还是今义,然后分析出相应的今义或者古义,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差异。这类题目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句子中的意义往往是该词的古义,而该词的今义往往是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很少有不同)。因而做该题型的技巧是:从句中归纳出该词的意义,这个意义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古义,然后对比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总结出二者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什幺方面。本题参考答案如下: 1、皮:古义专指动物的毛皮、今义泛指事物的表面部分,词义范围扩大; 2、子:古义指子女,今义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3、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类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4、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5、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今义指毁谤或造谣中伤,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成贬义;

6、爪牙:古义指得力的助手或勇猛的干将、今义指坏人的帮凶,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 7、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8、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9、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今义专指谷子一种作物,词义范围缩小; 10、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范围转移;

11、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指包含蔬菜以及肉蛋等副食,词义范围扩大; 12、睡:古义指打盹、今义指睡觉,词义范围扩大;

13、粮:古专指出行所带的干粮、今义指各种粮食,词义范围扩大; 14、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汤类的食品,词义范围转移; 15、江:古义专指长江、今义泛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16、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今义专指臭味,词义范围缩小; 17、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18、宫:古义指所有人的房屋、今义指帝王居住的宫殿,词义范围缩小; 19、坟:古义指大土堆、今义指坟墓,词义范围缩小; 20、官:古义指官府、今义指官员,词义范围转移; 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词义范围转移;

21、朕:古义指所有人均可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今义指皇帝一人使用的称呼,词义范围缩小; 22、暂:古义为突然或一下子、今义为短暂或暂时,词义范围转移; 23、祥:古义为征兆、今义指吉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褒义; 24、侵:古义为不宣而战、今义指侵略,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

25、锻炼:古义为玩弄法律诬陷人、今义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或事朝好的方面发展,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 26、购:古义指重金悬赏、今义指一般的购买,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27、禽:古义是鸟兽的总称、今义专指鸟类,词义范围缩小; 28、虫:古义是所有动物的总称、今义专指昆虫,词义范围缩小;

29、瓦:古义是陶器的总称、今义专指一种建筑材料“瓦”,词义范围缩小;

30、复辟:古义为恢复君位、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褒义; 31、丈夫:古义是所有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妇女的配偶,词义范围缩小; 32、丈人:古义是所有老年男子的总称、今义专指妻子的父亲,词义范围缩小;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义范围不同,也就是词义的外延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例:

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如下:

1、由褒义变为贬义。例: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例:

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例:

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例:

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1、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九方皋相马)用法:名词作状语; 2、请见之。(九方皋相马)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3、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用法:数词用为动词; 4、景公饮诸大夫酒。(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5、君嗜之,则臣食之。(景公射出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 (一)判断句:

1、臣之子皆下才也。(九方皋相马) 2、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九方皋相马) 3、若皋之所观,天机也(九方皋相马) 4、此诸臣之不肖也。(景公射出质)

5、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景公射出质) 6、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 7、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景公射出质)

8、非子所能治也。(扁鹊之卫) 9、夫扁鹊,天下之良医。(扁鹊之卫) 10、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扁鹊之卫) (二)被动句:

1、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景公射出质)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1、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九方皋相马)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2、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扁鹊之卫) 句式:宾语用代词复指。

古代汉语练习题(18)

一、 解释术语(12分)古无轻唇音 四库全书总目 异体字 引申义

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15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10分)

涉 旌 既 本 鱼 歌 二 下 耳 悲陟 门 旦 视 疆 寸 马 禾 丹 粪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8分)

1、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4、齐威王欲将孙膑。

5、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10分) 六、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章。(20分)(见答案)

附参考答案(18)

一、解释术语(12分)

古无舌上音:清钱大昕提出的古音学观点,认为中古36字母中的轻唇音“非组”,在上古要合到“帮组”。如“富”、“逼”,从同一声符而后来声母有所不同。不举例扣2分。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

二、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15分)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

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

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

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10分)

象形:鱼耳门马禾 指事:本下寸丹二 会意:涉既陟旦粪 形声:旌歌悲视疆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8分)

1、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2、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 3、肘: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4、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5、犬: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6、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五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