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济群法师开示1、2讲学习笔记 下载本文

《入菩萨行论》第001讲

内容摘要

前言:

一、《入菩萨行论》的地位、内容和特点

1、《入菩萨行论》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它对于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对于大乘佛教的建设至关重要。

2、《入菩萨行论》就是要进入菩萨道的修行,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进入菩提道的修行,它的核心、关键是什么。它是一部以菩提心为核心建立菩萨道修行的论典。

3、汉传佛教虽作为大乘的佛教,但是真正走上菩萨道修行的人很少,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菩萨道修行的关键要素,即菩提心。

二、导师为什么要讲《入菩萨行论》?

1、从导师个人的角度来说。

① 导师个人一直觉得《入菩萨行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只是因为弘法的事情比较多,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深入学习、研究这一部论典,所以想通过上课这样的一个因缘来促进自己对对这一部论典的学习。

② 导师意识到汉传佛教大乘精神的缺失,主要是因为缺少菩提心的精神,所以从2003年开始弘扬菩提心的教法,主要讲菩提心在大乘修行中的重要性,以及菩提心的内容和特征。期间还让学员在大藏经里搜集菩提心的内容,并把它们都摘录出来,发现菩提心在大乘的经论中确实非常重要。《入菩萨行论》是弘扬菩提心教法的一部巨著,它对菩提心在菩萨道的整个修行,有一个非常系统的论述,同时也是一部操作性很强的论典。所以导师觉得对这一部论的学习,不仅是对大家的菩提心的修行会有帮助,同时对导师本人对菩提心的修行,也是一次成长,也是一次修行,也是一次促进。

2、从汉传佛教建设的需要来说,需要讲这部论。因为汉传佛教缺失大乘精神。 3、汉传佛教缺失大乘精神的主要原因。

① 主要是跟我们对大乘精神的认识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教界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习了大乘经典,就是大乘的行者了,而忽略了菩提心。学跟发心、跟行为,有相当程度的脱节。

② 汉传佛教非常重视见地,各种宗派都有非常甚深的见地,都有它的一套非常完整、系统的理论。但是有关菩提心的修行,在这些祖师们的著述里,内容虽然有,但非常的薄弱。但是大乘佛法最核心的特征是菩提心,而不是这些见地。我们唯有真正地发起菩提心,才能够算是大乘行人。如果缺少菩提心,即便修的是华严的见地、法华的见地,其实也说不上是大乘行者。因为修这些见地,是为了自己解脱,并不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

③ 汉传佛教的系统里,多数人都会受菩萨戒。但是受戒都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发起菩提心。因为严格地受菩萨戒,按印度或者按西藏的传统,先要受菩提心戒,这意味着你选择了以尽未来际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使命、目标。当我们的生命确定生起这样的一份愿望之后,我们还需要受愿菩提心戒、菩提心戒,还要有一段的时间去实践、去修习,修到一定时候了我们再受菩萨戒,也就是受行菩提心。唯有这样受菩萨戒,才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

④ 认识到真正的大乘精神是菩提心。

A、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菩提心,是大乘佛子的标识。 当然大乘无自性空的见地,会消

除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所以菩萨因为有了这种大乘的见地之后,自然就能够把世间和出世间统一起来,所以他既能够出世间,又能够积极入世。

B、 发菩提心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开始。作为任何一个法门的修行,首先都要发菩提心,

然后再去修六度或者修空观,修习相关法门。有了菩提心、这个法门的修行,它才能够成为大乘的修行。

C、 菩提心贯穿着菩萨道的修行。皈依三宝贯穿着整个佛法的修行,皈依三宝就是要成

就三宝的品质。而三宝的核心就是菩提心,觉醒的心。我们成佛也就是成就无上菩提,即最高的觉悟、最高的觉醒。从发心,选择、开发、发起觉醒的心,到走上觉醒之道,到最后完全觉醒、觉悟。

《入菩萨行论》能够以菩提心为核心,建构了整个大乘修学体系。大乘精神就是菩提心。我们忽略了菩提心,所以导致大乘精神的缺失。如果我们要张扬大乘精神,弘扬大乘精神,那就一定要弘扬菩提心。只有弘扬菩提心,才能真正地开显大乘精神。

《入菩萨行论》第002讲

内容摘要

4、缺失菩提心带来的弊端。

① 缺失菩提心,会导致学人在修行上偏向于自了。

A、在我们汉传佛教的这个系统里,敢于以菩萨的身份自我承担的人是很少的。我们没有办法想象,我们也可以成为菩萨,我们也可以成为大菩萨。我们虽然在学习大乘经典,但是我们对菩萨的内涵,对菩萨身份的认识还是不足。我们没有真正地去认识菩提心,没有去真正地发起菩提心。所以,我们的思想境界要提高上去,就不仅仅要有见地,同时还要真正地发菩提心。

B、 这个世界上,人之所以对动物这么残酷,关键的原因是在于,人他只想到自己,自我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众生的痛苦和需要。虽然世间上人对自我的考虑,跟声闻的人追求自我解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只想着自我的解脱,这个心还是比较狭隘,不够广大。

C、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没有菩提心,在修学上就会导致偏向自了。这是造成我们汉传佛教,大乘精神缺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导致很多人虽然学大乘,修大乘,但不能成为菩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② 没有菩提心,就会缺少慈悲心,会使我们当前的教界,僧人,佛教徒,对别人,对社会缺少一份慈悲关爱。

在过去的社会,这种现象相对还会好一点,因为出家人跟出家人之间,还有一份法的情谊。我们都共同走在解脱道上,没有这种利益,没有这种对立,所以它有一份法的情谊。我们的书院也是如此。但是现在这个时代,真正修学佛法,真正重视解脱的人越来越少了,

所以僧人跟僧人之间,这种法的情谊,法的连结,越来越弱了。如果没有这个法的情谊,又没有这一份菩提心,那么就会导致教团僧众,就会很冷漠。

③ 缺少菩提心,导致社会大众、教界,缺乏一种弘法的意识。

出家人、佛教的信徒,真正有弘法和分享意识的,不是很多。很多人喜欢造佛像,积累福德,这更多的还是出于一种自我的需要。出家人更多地偏向自了,其实出家人是有弘法责任的,自己修行,同时还要弘法。但是这种风气在我们汉传佛教界里,因为受到禅宗,受到净土宗的影响,所以多数人,他都缺少这样的一种意识。那么这个跟对菩提心的重视不够是有关系的。因为缺少弘法,所以整个社会,就没有形成一个学法的氛围和风气。缺少学法的氛围和风气,所以佛教界迷信的成分,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在佛教界,一方面要通过提倡菩提心; 另外一方面,要培养佛教界的一种弘法的意识和风气,能够让大家认识到,弘法这是一件最有价值的事。从我们自身来说,是一种菩提心的实践。同时,我们在弘法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自己菩提心的增长。

5、弘扬《入菩萨行论》,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需要。

①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菩提心是一颗觉醒而又利他的心。

A、 这个时代非常需要觉醒的智慧。

a、 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高度无明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大众,他们都会陷入

到一种混乱的观念和情绪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看不到方向,所以非常的辛苦,非常累,很多人有心理疾病,如焦虑,有压力,恐惧,没有安全感,孤独,还有忧郁症。

b、 我们每个人生命内在所具备的这种觉醒的智慧,觉醒的心,是可以帮助我们从

混乱中走出来,导向宁静,导向解脱,导向喜悦。

c、 所以菩提心,是代表着这个时代的一种真正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

的一种唯一的出路。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很难从这种,生命的这样一个迷惘状态里走出来。

B、 菩提心的另外一个特征——利他,可以解决社会现象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