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识写本课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所见》描绘的情景,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背诵《寻隐者不遇》。(指名背、齐背)
2、导入:今天老师和大家再一次走进古诗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揭示课题,读通课文
1、板书课题:所见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3、自由读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结合正音。 5、指名读这首诗。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朗读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做评委。(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赛读。 8、齐读。
三、引导想象,入景悟意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诗人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诗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质疑。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同学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诗人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1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
15、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这首诗)
四、表演朗读,体会意境
1、同学们,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诗人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写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师配音朗读。
3、听着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五、拓展延伸,诵读积累
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看见了什么?
出示: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2、积累背诵: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做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