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炉学习资料 下载本文

电石炉检修学习资料

一、 电石炉生产基础知识: 1、电石炉生产原理:

电炉变压器将电网中的高压小流量电转化为适合电石炉生产的低压大电流电,通过短网、三相电极将变压器二次侧低压大电流电输送到电石炉,电流流过炉料产生电弧热和电阻热,炉料凭借此热量在1800~2200℃的高温下反应生成电石。

(1) 电石炉内部反应状况及电极温度分布图

A、 炉料层(生料层):炉料被逸出的气体预热及碳素原料所含的水份蒸发;蒸发的镁、

铝、硅等金属蒸气大部分凝固为氧化物,因此在此层的下部常常生成硬壳。 B、 相互扩散层(红料成):炉料和含有少量碳化钙的半熔融物层,在此层氧化钙与碳

相互扩散。

C、 反应层(半成品成):大部分碳化钙生成反应层。 D、 熔融层(成品成):电石熔融成液体。

E、 硬壳层:距电弧区较远,温度较低,是一种半成品多孔性物质和半熔融物质。其硬

壳的生成对生产操作关系很大,往往因为塌料而将电石出料通道堵塞,使上相互不流通。

F、 积渣层:硅铁、碳化硅等炉内杂质沉积于此。此层将增加电耗,缩短炉子寿命。所

以检修中更换下来的零部件不准往炉内扔。

1

(2) 短网分布示意图

1#电石炉:三相变压器2台,型号HCSSP-11500/35。

1、补偿器 2、母线排 3、上导连接板 4、软母线 5、下导连接板 6、导电铜管 7、导电颚板

2#电石炉:单向变压器3台,型号8500KVA

2

二、 炉内电路及电阻

(1) 电炉电路简图

炉用变压器二次绕组U、短网、电极和熔池构成一个电路。

(2) 炉内4电流回路

三、 电石炉主要部件简介 (一)、一般电石炉有7大部件组成:

1、炉体:生产电石的圆柱形容器,由钢制炉壳和耐火砖内衬等构成,在炉壁上对应

电极距离相等的地方分布有出炉口。

2、炉盖:在炉体之上电极之间放置的盖子,起密封和集气的作用。1#电石炉为开放炉,炉盖(一般称炉罩)与炉体之间不完全密封,炉内产出的CO气体与通过炉盖间隙进入的空气在炉面燃烧生成CO2炉气;2#电石炉为密封炉,炉盖与炉体之间完全密封,炉内产出的CO炉气全部抽出利用。

3、加料系统:电石生产的炉料石灰和焦炭经加料系统配比混合,通过均匀分布在电极四周的料管,向炉体补充炉料。

4、变压器和短网:变压器是电石炉的心脏设备,它用于将高电压变为适应电炉操作的工作电压;短网是指从变压器的二次端头到电极的二次母线的总称,短网承受强度很大的电流。1#炉短网由母线排、上导连接板、软母线、下导连接板、导电大铜管、导电颚板、电极组成;2#炉短网由大铜管、通水软电缆、集电环、小铜管、接触元件和电极组成。

5、电极柱:既能把强大的电流导入电极端头,在炉内进行电弧燃烧而把电能变为热能;又能延续电极和调节电极的培烧速度,使电极连续地进行工作。它由电极把持器、电极升降装置、电极压放装置、液压站、电极壳和电极加热鼓风装置、电

3

极电压触点装置、电极进给变送器、电极位置指示器、电极位置探测器等其他附件。主要3部件介绍如下。

(1)电极把持器:通过电极外套,上部以上端横梁结构承载电极压放装置、

电极加热装置、电极压电触点装置等,并作电极升降装置的安装支点;中部以吊架结构悬挂集电环或大铜管;下部以下端法兰或圆环结构悬挂接触元件、底环、保护板、或导电颚板、锥形环等。1#炉由电极外套、集电板、导电颚板、锥形环、大铜管等组成;2#炉由电极外套、底环、接触元件、保护套、小铜管等组成。电极外套承载电极全部重量。 (2)电极升降装置:实现整个电极柱的升降。1#炉为每根电极配二台电极卷

扬机结构,2#为每根电极配二只大立缸结构。

(3)电极压放装置:实现电极夹持和定时压放功能,补充自培电极在生产过

程中不断消耗,满足电极工作长度。1#炉为上下摩擦环结构,2#炉为夹持均布在电极筒外缘筋板的液压夹持器结构。

(4)液压站:提供电极压放或电极压放和电极升降装置液压油,并通过由控

制阀件组成的控制回路实现对其的控制。

6、炉设备:实现炉体字热成品电石的出炉,拉走。由炉嘴、烧穿装置、电石锅、出炉小车、卷扬机等组成。

7、水冷系统:主要由炉壳(包括出炉口)水冷系统、炉盖水冷系统、电极(包括短网)水冷系统、变压器水冷系统4部分组成。 (二)、电极柱结构简图: 1、 1#电石炉:(数量均指单相电极) 1、卷扬机

2、上摩擦环(含4只单作用卧式油缸)3、压放缸(3只)

4、下摩擦环(含4只单作用卧式油缸)5、锥形环升降缸(3只)

6、电极外套上横梁7、电极外套 8、电极外套中部大铜管吊架 9、大铜管(8根ф77×22.5) 10、电极外套下部圆环

11、导电颚板(8块)12、锥形环 13、电极壳14、炉罩

15、导电颚板吊杆(8根) 16、锥形换吊杆(3根)

4

2、2#电石炉:(数量均指单相电极) 1、 升降油缸(2只) 2、液压夹持器(6只)、辅助夹持器(6只)3、压放缸(6只)4、电极外套上横梁 5、电极外套

6、电极外套中部集电环吊架 7、集电环8、电极外套下部法兰 9、水冷套密封环(4块/套) 10、水冷套(4块/套)11、炉盖 12、底环(6块/套)13、电极壳 14、电极15、接触元件(12组) 16、小铜管(24根ф40×7) 17、接触元件吊挂(24根) 18、电极保护套(6块) (一相电极总量10t)

(三)、水冷系统布置图与清单(另附) 四、 电石炉检修原则: (一)、短网:短网承受很大的交变电流强度,使短网周围产生很强的磁场,其相互作

用导致短网有效电阻提高,电能损耗增大,另外,会在其周围的钢结构上产生涡流,使钢结构发热,产生附加电耗。为提高电炉功率因数,减少短网电阻电耗和涡流损耗,需要按照短网装置总体要求进行检修、安装。 1、 短网装置总体要求:

(1) 电炉短网(铝排、铜管)系统电阻越小越好,以降低电阻损耗,

提高有效功率。

(2) 电抗值越小越好,减少温度对供电回路阻抗的影响,以提高功率

因数。(温度提高阻抗增加)

(3) 要具备上下移动部分(软电缆),满足电极的上下移动。 (4) 要保证电气绝缘性能良好和电动稳定性。 (5) 要尽量使阻抗和负荷分配达到平衡。

(6) 要尽量减少铁磁体对电路回路阻抗值得影响。 2、 短网我车间检修部分的技术要求:

(1) 短网周围尽量做好隔磁措施,以免引起附加电抗增加和引起涡

流、磁滞损耗。如短网的吊挂钩件,连接螺栓应采用铜或不锈钢等非磁性钢,并且与短网连接处用绝缘板隔开;锥形环是涡流和

5

磁滞损失较大的部件,最好采用非磁性材料。

(2) 减少接触电阻:

a、 增加接触面积(表面要清洁、光滑、平整,有时在表面涂上导电

软膏以降低接触电阻)

b、 增加螺栓预紧力(铜≈100㎏/㎝2) c、 银钎焊焊接饱和

(3) 降低短网温度,减少热损耗。短网尽量通水冷却,运行中冷却水

保持畅通。

(二)、 水冷:

电石炉利用电流流过炉料产生的电弧热和电阻热,使炉料在1800~2200℃的高温下反应生成电石。所以电炉生产温度高,大多数设备都需要通水冷却。

1、水冷的基本要求:水路通畅,水温适中(45℃),不泄漏。 2、查水路原则:分段查、倒冲。

3、水路修补及开水原则:焊补前,一定要放尽剩余的积水,焊补后,要缓慢进水,防止热应力过大,拉裂焊缝。

3、 断水原则:检修中尽量减少冷却水的切断时间,以保护各水路部件,尤其

在抢修中,还可以改善抢修环境。

(三)、绝缘与隔磁

根据电炉结构特点和短网技术要求,为保证短网电气绝缘性能,降低短网附加电抗,降低电极周围钢构件涡流、磁滞损耗,提高电炉功率因数,必须做好绝缘、隔磁工作。没有做好绝缘,相当于短网电流有一部分通过周围钢构件出现了旁路损耗,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刺火现象,将造成设备刺漏、发红而损坏;没有做好隔磁相当在短网周围钢构件中出现了涡流、磁滞损耗,电炉无功损耗增加,功率因数提不高,电石电耗居高不下,对于我们设备,将出现发红生效的现象。

1、 主要绝缘与隔磁部位:短网与周围部件之间做好绝缘,短网周围部件要做

好隔磁,部件与部件之间做好绝缘。

2、 绝缘与隔磁要求:绝缘、隔磁点保持干净,电阻值达标。

3、绝缘与隔磁结构:一般结构绝缘与隔磁均采用云母材料,冷却水管采用橡

胶管过渡的软连接结构绝缘,水管与周围部件之间用橡胶短管结构绝缘。

(四)、电极柱

为使短网阻抗和负荷分配达到平衡,确保电炉正常生产,三相电极的基本要求是:

1、 三相电极必须垂直于水平面。 2、 三相电极中心必须保证在以炉壳中心为基准的同心圆上。 3、 锥形环上提压紧导电颚板时,保证每块导电颚板与电极接触良好。 4、 上下摩擦环卧缸复位弹簧预紧调节,保证每块摩擦片对电极壳的抱紧力均 匀,确保压放不打滑,电极壳不变形。 5、 摩擦环立缸工作必须同步(严格避免立缸及其油管漏油),确保电极壳不变形。

6

密闭电石炉维护.检修规程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巨化电石公司容量为25.5MVA密闭式电石炉的维护和检修。该生产装置是引进挪威埃肯公司的技术,进行“国内消化吸收”的全国第一套国产化试点装置。全部设备由大连重型机器厂与挪威Elkem公司“联合设计、合作制造”。 1.2 结构简述

本装置主要由密闭电石炉的炉体、炉盖、组合式电极柱、电极压放装置、电极升降装置、环形运输机、加料装置、大电流母线、烟罩和烟道、水冷却系统及其他附件等组成。现分述如下: 1.2.1 炉体

炉体由炉衬、炉壳、底座、炉壳保护罩、出炉口装置、炉底热电偶、炉底触点装置等组成。炉壳上沿与炉盖相连、支承炉盖、底座落在开有风道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上。

炉壳起固定炉衬,防止炉衬受大气侵蚀和支承炉盖的作用,圆柱形筒体用20g钢板整体焊接而成。炉壳上沿通水冷却,底板中心开有烘炉用的排气孔。

о

三个出炉口沿圆周120均布,由水冷框架(焊在炉壳上)、炉门框、炉嘴组成并通水冷却。根据工艺上的需要,1#出炉口已封闭不用。

炉底上垂直安装3根热电偶,分别位于三根电极下部,测定炉底内衬温度。 在最上层炉底碳砖的下面,沿炉壳圆周均匀铺设三个触点装置,供测定电极电压用。

为了冷却炉底和下部炉体,设一台炉底冷却风机通过地下风道向底座中心送风,沿工字钢樑的径向缝和炉壳及保护罩之间的环缝逸出。 1.2.1 炉盖

炉盖起封闭作用,呈正十八棱台型,全金属水冷结构,不设水冷梁架,炉盖四周座在炉壳上沿,中心部分吊挂在上层楼板。

炉盖由6块低碳钢水冷盖板,1块防磁钢水冷中心盖板,3个水冷密封套,12个防爆孔、2个检修孔、6个检查孔、3个探测孔、12个进料口组成。

水冷盖板与炉壳上沿之间必须密封和绝缘(用90块有机硅云母板绝缘,并塞实干燥黄沙密封),相邻盖板之间用螺栓连接,石棉绳密封、中心盖板用6个吊挂装置吊挂在上层平台。其中位于炉中心的3个水冷套,用防磁钢制造。内装有弹簧密封环其负荷约为炉盖总重的三分之一,并且与上层平台绝缘。

水冷密封套通过座落在装有耐火材料绝缘环座的盖板与中心盖板上,密封下段为水冷套,由四瓣水冷防磁钢板组成,每两瓣之间用螺栓连接,石棉绳密封。上段为密封环,由四瓣防磁钢水冷支撑扇形段,24瓣黄铜密封扇形段组成,支撑扇形段之间用螺栓连接,并绝缘,密封扇形段座在支撑扇形段上,分上下两层,每层12瓣,每瓣后面有一个压紧弹簧,保证密封扇形段与电极柱保护套接触良好,起密封作用。

7

防爆孔用于防止炉盖爆炸;检修孔用于处理电极事故和检修炉盖内设备;检查孔用于观察炉内设备;探测孔用于探测电极位置;进料口为水冷焊接件和高锰铸钢件的组合件,座在水冷密封套下段,呈喇叭形,起布料和加料作用。

三根电极中心部分的水冷密封套下段和中心盖板内表面需浇灌耐火材料。进料口、水冷密封套、炉盖间的缝隙均需灌耐火材料密封以防炉气逸出。 1.2.2 电极柱

电极柱主要由组合式电极把持器、电极压放装置和电石升降装置组成。此外还有电极加热装置,电极壳、电极进给变送器、电极电压触点装置、电极位置指示器装置和电极位置探测器。

1.2.3.1 组合式把持器

组合式把持器主要由底环、接触元件、保护套、电极筒(外套)、铜母线管(即导电管)等组成。

底环的作用是防止炉气沿把持器上升,保护接触元件、底环为水冷铸铜件,沿圆周分成相等6块,每2块串联成一个水路,共3个水路,每2块底环的接触处共用一根吊杆,悬挂在电极筒下法兰上,共6根吊杆。

接触元件的作用是将铜母线管送来的电流传给电极,每根电极壳有12条筋片,每组接触元件夹一条筋片,每根电极共有12个接触元件,每个接触元件由左右接触元件,左右连接件、四组蝶形弹簧和调节螺栓组成,左右接触元件靠蝶形弹簧的作用夹住筋片,其夹紧力可用调节螺栓调节。为了保证接触元件完全与电极壳筋片接触,接触元件与底环间有一个弹簧,将接触元件推向电极,左右接触元件与左右连接件用螺栓连接,水路连接处用O型密封圈密封,左右连接件的两个孔分别与垂直铜母线支管相连,银铅焊连接。每两个接触元件串联成一个水路,每个接触元件通过一根吊杆悬挂在电极筒下端法兰上。接触元件用纯紫铜制造、并通水冷却。

保护套的作用是避免高温炉气与接触元件、垂直铜母线支管,底环吊杆、接触元件吊杆接触。保护套分六块,用防磁钢制造、水冷。每块下端有2个支脚插在底环内侧,上端用一卡板与电极筒下端法兰相连。相邻两块之间用绝缘垫隔开。每三块保护套串联成一个水路。

电极外套是电极的承重机构,下端通过法兰承受底环、接触元件、保护套的重量,中部通过吊架承受水管和铜母线的重量,上部通过吊挂架承受电极压放装置、电极、电极进给变送器、电极加热装置和电极电压触点装置的重量,电极筒用碳钢制成。

每根电极有6根水平铜母线总管,每根通过4根垂直铜母线支管与2个接触元件相连,而每根水平铜母线总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特殊接头与来自两相的水冷软电缆相连,连接处用δ=10的耐酸橡胶密封圈密封。

为了防止炉气从把持器逸出和燃烧,设密封件。底环和接触元之间有硅酸铝纤维板,接触元件和保护套之间充填硅酸铝纤维。另外电极通风机向电极筒和电极之间吹风,抵消电极筒的烟囱效应,吊挂框架处的电极筒和电极之间用橡胶板密封,避免空气由此逸出。

底环、接触元件、保护套、电极筒之间绝缘,6块保护套之间也绝缘。

8

冷却水管弯管及接头均用黄铜制造,减少在水管中的铁损。 1.2.3.2 电极压放装置

电极压放装置主要由压放装置、辅助夹持器和吊挂框架等组成,吊挂框架是电极筒的上段,每根电极有6个压放装置、6个辅助夹持器、沿电极圆周相间布置,分别夹一条筋片,它们座在吊挂框架上,连接处绝缘。压放装置的作用是支承电极和压放电极;辅助夹持器用于安装和维修压放装置时支承电极,需要时也可用于对电极增加额外磨擦力。

压放装置主要由压放缸、夹紧缸、压力夹、蝶簧和磨擦元件组成,液压传动、压放缸内径φ100,活塞杆直径φ70,行程20mm,最大油压11Mpa,夹紧缸油缸内径φ130;活塞杆直径φ40,经程10mm,压力夹依靠蝶簧的作用通过磨擦元件夹紧电极壳筋片;夹紧缸通油后克服蝶簧的作用力使压力夹张开;压放缸带动压力夹垂直移动。

不压放时,压放缸活塞处于下限位置,夹紧缸松弛,压力夹夹紧筋片,压放时,压力夹张开――压力夹上升――压力夹夹紧,每个压力夹分别上升,待全部上升后,同时压下,完成一个压放周期,将电极压下20mm。 1.3.3.3 电极升降装置

电极升降装置由电极升降油缸和辅助吊挂装置组成。

电极升降油缸的作用是带动电极垂直运动,调节电炉功率,它承受电极柱的全部重量,辅助吊挂装置用于安装和维修电极升降油缸时悬挂电极柱。

电极升降油缸的尾部通过球形环和导环座在厂房平台梁上,活塞杆头部通过球形螺母、球形环和导环吊挂电极吊挂框架。升降油缸与厂房平台梁、电极吊挂框架间绝缘,与液压系统用绝缘胶管隔开。升降油缸内径φ200、活塞杆直径φ90、行程1500mm,提升力为2×20t。

辅助吊挂装置因检修中使用不方便,未安装,目前采用移动式临时吊架。 1.3.3.4 其他附件 A、电极加热装置:

电极加热装置由离心通风机、通风管和加热元件组成,其作用是向电极送热风。有助于焙烧电极,并克服电极筒的“烟囱效应”。通风机型号4-72-12 NO3.2A,风压

3

30mmH2O,风量1253M/H,电动机Y90S-4(B35)、功率为1.1KW,加热元件功率6+6+6+12KW,可根据需要的风温调节输出功率,加热装置位于电极吊挂框架侧面。通风机、加热元件、吊挂框架间均绝缘。 B、电极进给变送器:

电极进给变送器用于记录电极压放量,由支架和编码器组成,位于电极吊挂框架上,连接处绝缘。

C、电极电压触点装置:

电极电压角点装置供测定电极电压之用,位于电极吊挂框架上,连接处绝缘。 D、电极位置指示器:

它用于指示把持器的位置,由钢丝绳、高压线路拉紧瓷绝缘子、滑轮、位置指示器和重锤组成,钢丝一端与电极吊挂框架相连,连接处绝缘,绕过位置指示器后,另

9

一端与重锤相连,位置指示器位于变压器室墙上。 E、电极位置探测器:

电极位置探测器由园钢、刻度标杆组成,用于人工测定电极端部与炉底内衬的距离。以确定电极工作端的长度。 1.3.4 环形运输机

环形运输机的作用是把上料皮带机送来的炉料分配给12个炉顶料仓,一次只能供给一个料仓。

环形运输机主要由加料管、机架、传动装置、刮料装置、气动系统和导管组成。 机架是环形结构,由环形段(六块)耐磨板和轨道组成,环形段之间用螺栓连接后再固定在其下方的环形轨道上。环形轨道放置在沿圆周均匀分布的三个传动装置的磨擦轮上,环形段上面铺设耐磨板,每个传动装置上有一水平定心轮,对环形段的转动起导向作用。

导管实际上是刮料装置的支架。机架的密封装置,由支架和密封盖组成。每个料仓旁有一个支架,支架上有刮料装置的刮板和气缸的运动支点。密封盖放在支架和槽钢的沙封槽(也可用羊毛毡垫),旋转机与固定导管之间用橡胶密封。

刮料装置由刮板和气缸组成。每个料仓旁有一个刮料装置,刮板由气缸带动,给料时刮板伸到环形段,不工作时退出。刮板的行程由气缸上的磁性开关控制,这部分的动作均由电子计算机给出指令。12只气动缸的型号与规格为LZE(T)φ80×200×S,工作压力0.6Mpa。 1.3.5 加料装置

加料装置由12个炉顶料仓和与之相接的12根料管组成,其作用是料仓中的炉料经过料管和炉盖上的进料口连续地自动的加入炉内。

每个料仓的上部和下部有料位r射线指示器,上部的料位指示器发出求料信号。料仓的容积比上限的要求多装一批料。料仓中心有一个内料斗,炉料通过它快速加到料管里,只有中心炉料漏完后,其余炉料才向料管里移动,便于通过内料斗向炉内加料,料仓通过上部的耳座固定在上料平台上。

每个料管上有2个手动连杆闸门供检修时停止向炉内加料,料管上设绝缘段,位于相间的6根料管,下段装有感应绝缘管,减少在料管上的铁损,料管通过绝缘吊杆悬挂在上层平台上。 1.3.6 大电流母线

大电流母线主要由水冷铜母线管和水冷软电缆组成。其作用是把变压器的电流输送到把持器和水平铜母线管上,再经接触元件传给电极。

水冷铜母线管一端通过联接套与变压器二次侧线头相连,绝缘的冷却水胶管从联接套侧面接入;水冷铜母线管另一端通过另一种联接套与把持器的水平铜母线管相连,冷却水从胶管引入,经过水冷铜母线管――水冷软电缆――把持器的水冷铜母线管到接触元件,出水再进入另一个接触元件,沿另一根元件母线管和水冷软电缆从另一台变压器的铜母线管导出。一个水路是由两根水冷铜母线管、两根水冷软电缆、两个接触元件构成。大电流母线通过绝缘吊杆悬挂在上层平台上。

10

每个单相变压器有12个接头,分别接到两根电极上,即变压器A对电极Ⅰ和电极Ⅲ、变压器B对电极Ⅱ和电极Ⅲ,变压器C对电极Ⅱ和电极Ⅰ。 1.3.7 水冷系统

电石炉把持器、炉盖等均需要进行水冷,以保证设备在高温区内正常的工作。水冷系统主要由冷却水分配器,给水支管上的球阀。回水支管上的温度控制器、流量控制器、三通旋塞阀、回水槽及分配器和回水槽与阀门和仪表间的短管组成。

每个分配器上设1只压力表和1个温度计,每个回水支管上有一个温度控制器,一个流量控制器,当水温过高或流量过小时报警。

3

冷却水用量:电石炉360m/h,进水压力0.35Mpa,循环水进水温度≤30℃,水质为经过处理后达到无水垢程度。

本系统经改造后现共有79个水路:其中把持器系统33个(接触元件18,底环9,保护套6);炉盖系统21个(炉盖10,水冷密封套9,吊杆1,炉圈1);液压站1个;通水下料柱12个;粗气烟囱及净气管12个。一楼出炉口系统的冷却水另成体系。 1.3.8 烟罩和烟道

烟罩和烟道主要由炉子周围梁柱间的悬挂钢板和排放烟道组成,收集炉盖密封不严密处泄漏的炉气,以及出炉时导出的烟尘。

1.3 主要技术性能

1.3.1 电炉变压器容器 3×11000KVA 1.3.2 每台变压器容量(单相) 11000KVA 1.3.3 一次侧电压 35KV 1.3.4 一次接线方式 Y/△

1.3.5 二次侧电压 140-180-240V 1.3.6 二次侧电压级数 27级 1.3.7 级差 3.8V

1.3.8 调压方式 有载分相调压 1.3.9 电源频率 50HZ

1.3.10 电炉功率 18000-21000KW 1.3.11 炉型 封闭固定

1.3.12 电极型式 自焙(空心)电极 1.3.13 电极直径 1250mm 1.3.14 电极极心距 3100mm

1.3.15 炉膛直径 7800/7200mm 1.3.16 炉膛深度 2700mm 1.3.17 炉壳内径 8500mm 1.3.18 炉壳深度 4277mm 1.3.19 出炉口数量 3个 1.3.20 电极行程 1500mm

11

1.3.21 电极升降速度 300mm/min 1.3.22 炉盖外型内切园直径 8800mm 1.3.23 炉盖高度 930mm 1.3.24 环形运输机

3

⑴运输能力 120m/h

3

⑵圆周速度(φ8500处) 0.5m/s ⑶电动机功率 3×4 KW

3

1.3.25 炉机料仓个数×容积 12×6m

1.3.26 料管根数 12根(增加中心料管一根∮159) 1.3.27 料管内径 300mm

1.3.28 冷却方式 软水开路循环

3

1.3.29 冷却水量 360m/h 1.3.30 冷却水压 0.35Mpa

2 设备(装置)完好标准 2.1 零、部件

(1) 各系统主辅机的零部件齐全、安装质量符合要求,表面防腐好、整洁、干净。 (2) 炉体完整,炉内及炉口拱门无明显脱砖和炉壳烧损现象。 (3) 炉壳、炉门框、炉嘴无烧损和漏水现象。

(4) 炉盖和水冷密封套无凹陷、变形现象,冷却水畅通无泄漏。

(5) 组合式把持器动作灵活,接触元件与电极壳筋板接触良好,无刺火现象。 (6) 各类电流表、压力表、流量计、温度计等仪表灵敏、正确。 2.2 运行性能

(1) 各机组运转平稳,无异常现象。

(2) 三相电极升降灵活,能在全行程中垂直平稳、安全的运行。 (3) 三相电极压放顺利、无打滑和卡滞现象。

(4) 液压站工作良好,各执行油缸、各类控制伐件反应灵敏、动作平稳、无明显

渗漏。

(5) 各润滑部位、油路畅通、油量、油质符合要求。

(6) 各部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等运行参数均符合规定值。 (7) 冷却水供应正常,通风情况良好。 (8) 各部绝缘良好,无漏电现象。

(9) 设备运行正常、性能良好,达到铭牌出力或查定能力。 2.3 技术资料

(1) 设备技术档案,包括引进设备的操作使用手册等齐全。 (2) 设备安装、调试记录齐全、竣工图和竣工资料齐全。 (3) 设备的改进和技术攻关记录和有关图纸齐全。

12

(4) 历次大中修及时填写记录

(5) 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及相应的安全技术规程齐全。 (6) 设备总图及易损件图纸等齐全。 2.4 设备及环境

(1)、主体设备和附属设备整洁无油垢和积灰 (2)、设备周围场地清洁干净,无杂物

(3)、各设备的减速机、轴承箱不渗油,液压站无漏油,系统中无漏风、漏气、漏灰、漏电等现象。 3 设备的维护 3.1 电石炉炉体 3.1.1 日常维护

(1) 经常检查炉壳有否局部发红、烧穿变形,炉壳保护罩有否损坏。 (2) 维护好炉眼,使它处于随时可以出炉状态。

(3) 检查炉门框、炉嘴、档热屏、吸烟罩等通水部位冷却水是否畅通,有否泄漏。 (4) 检查出炉烧穿器的碳棒是否良好,搭电器来回是否灵活,各部位的绝缘是否

可靠。

(5) 检查出炉口铸铁轨道及地辊是否完好。 (6) 保持炉底地下通风道干燥,不得有水渗入。 3.1.2 故障及处理方法 故障现象 炉门框漏水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更换炉门框 消除击穿原因转炉眼修修补焊缝 修补炉衬 加强通风冷却 更换炉嘴 检查并更换绝缘 更换及修补轨道 1、 炉门框材质不好受热后1、 裂开 2、 2、 开炉眼时击穿 补 3、焊缝开裂 3、 1、 2、 局部炉衬烧蚀 熔质渗透耐火砖接缝 矽铁漏出、击穿或烧坏炉嘴 与炉体之间绝缘不好 “冒眼”或电石锅外溢 1、 2、 炉壳局部发 红 炉嘴烧坏 各水管、风管 有刺火现象 炉口轨道烧损 3.2 电石炉炉盖 3.2.1 日常维护

(1) 检查各路冷却水是否畅通,水温是否正常。如遇意外断水时,应紧急停炉。

恢复供水而炉盖温度较高时,应逐步开大水伐。

13

(2) (3) (4) (5) (6)

凡发现炉盖漏水,均应及时停炉检修。 检查炉气泄漏情况,及时做好密封工作。

检查炉盖顶、侧盖板有否变形,检查门关闭是否严密。 检查炉盖及各水冷套绝缘情况是否良好。 定期清扫炉盖积灰杂质,保持炉盖整洁。 3.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冷却水管出 口冒蒸汽 炉气泄漏 故障原因 1. 冷却水量不足 2. 冷却水管堵塞 1. 电极密封烧损时失效 2.局部盖板过热变形 3.密封垫损坏 4.弹簧没压紧 1.刺火烧穿通水部分 2.局部长期过热,金属变质开裂 3.冷却失效,局部烧损。 4.停炉频繁,引起焊缝开裂 处理方法 1.加大水量 2、停炉查原因处理 1.更换电极密封 2.修整或更换盖板 3.更换垫密封 4.重新调整弹簧力 1.消除原因、修补局部损坏处 2.局部修补、更换 3.查明原因,消除冷却失效现象 并局部修补。 4.减少停炉次数,修补焊缝 更换绝缘材料 修砌局部耐火层 漏水 刺火 耐火材 绝缘材料失效 料损坏 长期高温烘烤 3.3 组合式把持器 3.4 日常维护

1、 检查接触元件、底环、保护套各路冷却水是否畅通,水温是否正常,有否漏

水现象。

2、 检查组合式把持器各部位的绝缘情况,有否刺火现象。

3、 检查把持器接触元件与电极壳筋板的夹持预紧力是否正常,压放是否顺利。 4、 检查保护套与水冷密封套之间的密封情况,有否冒烟并及时消除。 5、 检查电极上、下限位是否灵敏、可靠。 3.4.1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1、 调整蝶形弹簧力 2、 打磨筋板或除去杂质 3、 调整工艺操作参数 1、 重新修补 2、 消除刺火原因,局部修理 3、 更换磨损件 14

接触元件击穿 1、 弹簧力过小,引起刺火 2、 电极壳筋板不光滑 3、 低电压,大电流时间过长 漏 水 1、 焊缝开裂 2、 刺火击穿 3、 磨损过度

电极压放困难 1、 接触元件弹簧力过大 1、 调整弹簧力 2、 压放油缸夹持力太小 2、 拆开保护板,检查并处理 3、 电极壳卷铁皮或筋板未卡好 刺火 1、 检查安装质量差 1、 重新安装正确 2、 绝缘老化或烧损 2、 更换绝缘材料 3.5 电极压放装置 3.4.1 日常维护

(1) 检查各压放缸,夹紧缸的泄漏情况并及时消除漏点。 (2) 检查高压橡胶油管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 (3) 检查油管绝缘情况,保持绝缘良好。

(4) 检查压放电极时是否有打滑或卡滞现象,及时调整夹紧缸弹簧的力度。(5) 保持液压系统的整洁、干净和无泄漏。 3.4.2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序号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办法 1 电极压放打滑 1、接触元件预紧力过松 1、重新调整弹簧力 2、压力夹的弹簧力太小 2、加大压力夹的弹簧力 1、 筋板上有油脂 1、 清理干净 2、 电极糊过多,自重过大。 2、 控制加糊量 2 电极压放困难 1、接触元件预紧力过大 1、重新调整弹簧力 2、电极壳皱皮 2、割除皱皮部分 3、 筋板跑出接触元件 3、重新调整好接触元件 4、 极壳在保护套内粘着 4、拆开检查清糊处理 5、 压放油压太低 5、调整油压 6、 电控系统断路 6、查线处理电气故障 3 夹紧缸磨擦元 1、压力夹的弹簧力太大 1、调整弹簧力 件打不开 2、油压过低 2、调整油压压力 3、油缸严重泄漏 3、消除泄漏 3.5 电极升降装置 3.5.1 日常维护

1. 检查升降大油缸升降平衡是否灵活平衡,有否泄漏,及时消漏。 2. 检查油缸进出的高压软管绝缘性是否可靠,绝缘度要求良好。 3. 现场要求整洁干净。 3.5.2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漏油 1.密封材料磨损 1.更换密封材料 2.活塞杆划伤 2、更换活塞杆 15

油缸动作 1.油缸中有空气 1.排气 不灵 2.油路堵塞部分 2.蔬通油路 3.油缸内泄漏 3.消除内漏 3.6 环形运输机 3.6.1 日常维护

(1) 检查环形运输机运行是否平稳,转动是否同心,有否晃偏现象。 (2) 检查刮板推动是否灵敏,刮料是否干净。 (3) 检查接近开关是否灵敏,正确。

(4) 检查压缩空气供应是否正常,电磁伐动作是否正确。 (5) 检查机架密封及除尘效果是否良好。 (6) 传动部件定时加油润滑。 3.6.2 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刮板动作 1.刮板的间隙过大 1、调整间隙 不灵敏 2.气缸磨损过大 2、更换气缸 3.气压过低 3、调整气压 4.漏气 4、消漏 给料不正确 1、某气缸卡死 1.修复 2、刮板损坏 2.修复刮板 3.7 加料装置 3.7.1 日常维护

(1) 经常检查下料柱冷却水系统的水路有否泄漏,水温是否正常。 (2) 检查下料管有否漏料,检查下料管吊挂装置的绝缘是否良好。 (3) 检查下料柱有否烧损?它与炉盖之间的密封是否良好。 (4) 检查插杆伐是否能正常关闭或开启。 (5) 检查下料管外面的铝套有否损坏。

3.7.2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下料柱漏水 加料嘴烧损 更换加料嘴 下料管漏料 料管磨穿 修补料管 料管堵塞 1、料管中有大块杂质 1、取出杂质 2、料潮湿 2、通料管,料进行烘干。 3.8 大电流母线 3.8.1 日常维护

(1) 检查大电流母线冷却水管路是否畅通,水温是否正常。 (2) 检查通水软电缆有否漏水现象。

16

(3) 检查大电流母线的悬挂架子的绝缘是否良好。 3.8.2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漏 水 吊架螺栓发红 故障原因 1、密封圈老化 2、脱焊 绝缘破坏 处理方法 1、更换密封圈 2、重新银铅焊 更换绝缘材料 3.9 水冷系统 3.9.1 日常维护

(1) 密闭电石炉的炉内部件全部靠水冷却,因此水冷系统对电石炉的安全长周期

运行关系重大,必须精心维护。

(2) 经常观察集水箱和回水槽的情况,及时了解水温情况,把水温控制在正常范

围内。

(3) 经常检查各水路的伐门、接头、软管联接等是否有漏水现象。

(4) 所有与电石炉炉体、炉盖有联系的冷却水管都必须保持良好的绝缘。 (5) 凡炉内部件有漏水现象,都要停电检修,及时消漏。 3.9.2 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漏水 1、管子破裂 2、接头松动 3、刺火击穿 处理方法 1、更换管子 2、紧固接头 3、消除刺火、修补及更换绝缘 水温过高 1、 水压低 1、增加水压 2、水管堵塞 2、疏通水管 3、进水温度高 3、提高循环水冷却塔冷却效果 4 检修周期和检修内容 4.1 检修周期 检修类别 检修周期(月) 小修 1 中修 12 大修 48 注:清炉大修视炉底碳砖的使用寿命而定。 (1)

5.1 组合式把持器 5.1.1 检修方法

⑴ 拆卸和安装顺序

为了检查或更换接触元件等,需要拆卸组合式把持器时,应遵循下列程序进行。 把电极提升到上极限位置→断水→用压缩空气吹除水管中的冷却水→拆开保护套的冷却水管(用专用扳手)→拆下保护套→取下硅酸铝保温材料→拧松蝶形弹簧螺栓上的螺母→拧出元件和总线导管之间的连接件→拆下接触元件→在底环下放个临时支

17

架(或吊挂)→拧出底环连接螺栓及吊杆螺栓→取下底环。

零部件的组装,按上述相反顺序进行。 ⑵ 安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 底环接触元件都必须经过水压试验,确保合格。 B. 底环接触元件表面必须清洁、光滑。 C. 检查各绝缘点,并清除污物与尘土。

D. 接触元件连接螺栓的拧紧力矩为22kg·m,底环连接螺栓的拧紧力矩为30

kg·m。

E. 避免用冷却水管作为承重支点 F. 陶瓷纤维板不宜压缩的太多。 ⑶ 接触元件蝶形弹簧力的调整:

为了使接触器与电极壳筋板之间接电良好,接触元件上必须有正确的压力,这压力也为电极提供夹持力,压力太低由于电流传输不匀会导致击穿或局部过热,压力太高可能导致前板弯曲和过分磨损,以及电极压放困难。

接触元件压力,用转动弹簧总成上的螺母方法进行调定,压缩蝶形弹簧相等于1000kg的距离(压缩前记住弹簧的全长),拧紧螺母的锁紧螺钉。

运行一个月后,必须检查弹簧力,方法如下:检查一个电极上全部弹簧总成,拧松螺母后再带紧,测量距离,与前次记下的数据相比较,差数不大于最初测定值5%为正常,否则弹簧力必须全部(三相电极)重新调整。

压缩前,测定弹簧新的总长度,以后弹簧力按上述方法每年检查一次。 ⑷ 各部件的修理要领

A. 接触元件、底环等紫铜元件,细小裂缝、砂眼等,可用榔头敲击缺陷的四周,

使周围的材质受挤压而消除缺陷,遇到铸造裂痕,可用錾子錾至一定深度,然后用铜焊成银焊修补。

B. 保护套安装时,必须使用能在保护套圆周产生均匀压力的张紧系统。 C. 因磨损而更换接触元件时,一次必须同时更换12个。

D. 电极壳损坏时,应切除电极壳的损坏部分,但不能使用气割,去掉损坏电极

壳后,利用压放系统将电极向下送,直到损坏部分过底环为止。

E. 如果电极壳严重损坏,则必须把底环的连接螺栓和接触器上弹簧总成的螺栓

松开,电极下压。

5.1.2 质量标准

A. 电极柱的垂直度为小于2mm/1000d,全长不超过8mm。 B. 三相电极中心距为3100±2mm,并呈正三角形。

C. 底环、接触元件、保护套,在使用前必须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0.46Mpa,20

分钟后不得漏水。

D. 底环的水平度为±1.5mm,椭圆度小于3mm E. 保护套的外圆直径比底环略大3-5mm F. 接触元件同筋板的接触面积大于95%。

18

G. 每相把持器组装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压力为0.46Mpa,20分钟后不得漏水。 H. 电极外套、水冷密封套、保护套和底环的中心应在同一中心垂线上,各截面

的不同轴度不超过4mm。

5.2 电极压放装置 5.2.1 检修方法

⑴ 压放装置(升降油缸与压力夹的组合体)的拆装顺序。

在检修中,如果需更换其中某一个压放装置,则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关停液压系统――拆下液压缸的软管――放油――用两侧辅助夹紧装置夹紧电极――松开弹簧螺母――取下压放装置。

安装顺序与上述步骤相反。

⑵ 压放装置安装应注意如下几点:

A. 电极壳筋板必须清洁

B. 油管、油缸中的气体必须排净干净

C. 在张紧弹簧以前,必须试验油缸的运动情况 ⑶ 压力夹的调定

电极由磨擦元件通过蝶簧紧压在电极壳筋板上的夹紧装置所夹持。蝶形弹簧通过压缩至9.6mm距离(相当于9700公斤的力)的方法加载。

调节夹紧缸,使其行程为1.5mm,方法如下:

拧紧活塞杆上的螺母和销紧螺钉――将活塞完全压回入油缸――测量夹子与活塞杆端部之间的距离――拧紧螺母和锁紧螺钉、活塞,缩进1.5mm――起动液压进行检查。

⑷ 检修要领

A. 压放装置检修前,必须用夹持器夹紧电极。 B. 液压系统必须能正常工作。 5.2.2 质量标准

A. 六只压放缸的位置按60℃±1℃均布。

B. 每只压放缸的口(磨擦元件)中心需经吊线与接触元件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轴度为2mm。

C. 压力夹弹簧压缩量不小于9.6mm D. 压力夹弹簧的预紧力为43148KN。

E. 在额定负荷下,往复动作10次以上,无漏油现象,动作灵敏。 F. 电极压放装置与电极外套的绝缘阻值不小于0.5MΩ. 5.3 电极升降装置 5.3.1 检修方法

A. 升降大油缸检修前必须用辅助吊挂装置临时支承或用两张铁架子,将电极柱

水平放置在铁架上。

B. 油缸的解体必须由外到里按顺序进行并做好标记。 C. 油缸尾部的球形环和导环座必须与厂房梁严格绝缘。

19

5.3.2 质量标准

A. 升降油缸的垂直度为1mm/m

B. 同根电极2只升降油缸动作要求同步,允差小于5mm C. 升降缸的最大行程为1500mm

D. 升降缸必须动作灵敏,运行平稳。

E. 在额定负荷下,往复动作10次以上,无漏油现象。 5.4 环形运输机和加料装置 5.4.1 检修方法

(1) 环形运输机三台传动轮的安装高度必须一致,如要更换或检修其中一台时,

需临时支撑,保持圆盘的水平。

(2) 运输机刮板的检修需局部拆开机壳盖板和侧板

(3) 更换气动缸时,必须把各气路接口用布包起,防止粉尘进入。 5.4.2 质量标准

(1) 环形运输机三台传动装置按120℃±5℃均布

(2) 传动装置的假想中心点应和料仓及电石炉同心园的园心在同一点上,其不同

心度为2mm。

(3) 三台传动装置的传动轮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水平度为2mm。 (4) 12只贮仓顶面必须在同一平面上,水平度为3mm。 (5) 料管允许换向使用

(6) 环形轨道椭圆度为Φ6200±5mm,水平度为3mm

(7) 运输机的环形段组装后的椭圆度为5mm,水平度为5mm (8) 刮料装置装配后传动灵活,刮板与耐磨板之间接触均匀,略有间隙,小于3mm (9) 气路系统安装后,需用0.8Mpa进行试验,用肥皂水查漏。 5.5 大电流母线、水冷系统和其他附件 5.5.1 检修方法

按常规进行。 5.5.2 质量标准

大电流母线质量要求:

(1) 全部铜管组装焊接后进行0.5Mpa水压试验,20分钟后无漏点。

(2) 通水软管(电缆)安装后,电极把持器在上限下限1500mm行程中不得与其

它设备和相邻电极相碰。

(3) 大电流母线(短网)悬挂与楼房之间绝缘>5 MΩ 水冷系统质量要求:

(1) 凡是炉壳、炉盖、电极柱接通的水管,均需经过一段橡胶管进行绝缘。 (2) 开车前进行漏水试验,打开水路无漏水为合格。 (3) 各水管的阀门关闭灵活、可靠。 电极加热装置质量要求:

(1) 风机转子叶轮不能与机壳碰击,叶轮手搬轻松

20

(2) 轴承温度小于65℃

(3) 风机运行平稳,无强烈噪音 (4) 加热元件达到额定功率24KW

(5) 风机上部与电极壳之间的空隙用δ=3mm 电极位置指示器:

(1) 指示器的钢丝绳、滑轮、重垂等组件完整、升降灵活。 (2) 指示器指示正确。 6 试车与验收

检修结束后应由检修单位,使用单位(电石车间)、主管部门(机动建设部)共同进行交付生产使用前的试车和验收工作。 6.1 试车前的准备工作

1. 设备检修记录、隐蔽工程记录齐全,新装的设备、零部件和材料均有质保书和

合格证。

2. 按检修记录、详细复查检修零部件完整无缺,各部位螺栓紧固。

3. 润滑油均按规定加注,转动部分均用手盘动无杂音,液压油按规定灌注到适宜

油标刻度。(并经过三级过滤)。 4. 传动部位各防护罩安装符合要求。

5. 保温、隔热设施符合要求、防腐符合要求; 6. 试车现场干净、无杂物

7. 按工艺操作规定编制好试车方案,并建立试车领导小组。 6.2 无负荷试车 6.2.1 炉体

1. 打开炉门框、炉嘴、炉壳、挡热屏的水阀门,要求水路畅通,流向正确。设备、

阀门不泄露。

2. 出炉小车沿着轨道(含铸铁轨道)试跑一遍,运行正常。 3. 烧穿器、搭电器来回运行几次,灵活、可靠。 4. 绝缘达到要求 5. 按试车方案进行 6.2.2 炉盖

1. 打开所有冷却水阀门,通水检查水路畅通,流向正确,无泄露,渗水现象。 2. 检查炉盖各部位的密封情况 3. 测量各部位绝缘达到要求 4. 按试车方案顺序进行。 6.2.3 组合式把持器

1. 测量电极同心圆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2. 打开进水阀门,要求水路畅通,流向正确,管道阀门不漏水

3. 电极柱升降二次,仔细检查要求不得与周围物体相碰,并调整好上、下极限位

置。

21

4. 检验总绝缘阻值,应不小于0.21 MΩ

5. 开启电极鼓风机,检查上部密封,要求把持器筒与电极之间不漏风。 6. 按试车方案的有关内容和顺序进行。 6.2.4.1 液压站

1. 在电极压放装置试车前应先进行液压站的调试 2. 检查油箱油位,分析油质及运动粘度是否合格。 3. 液压泵工作无噪声,不振动,开停泵信号精确可靠。 4. 各执行油缸动作平稳,无跳动、冲击现象 5. 液压阀件操作反应灵敏、不泄露。

6. 各管线、阀门无振动现象,油温不超标。 6.2.4.2 电极压放装置

1. 各压放油缸和压力夹动作自如、灵活,行程一致 2. 压力夹蝶形弹簧的预紧力

3. 开车前按工艺要求连续压放电极,无阻滞和打滑现象(此项工作可与开炉方案

结合起来进行)。 4. 检查并消除泄漏点。 6.2.5 电极升降装置

1. 电极升降垂直,倒挂大油缸无泄漏

2. 电极全程升降二次,灵活平稳,上、下死点限位可靠 3. 电极吊空后,用电焊机测试三相电极柱不起弧。

以上试车内容应包含到系统的联运试车和化工投料试车的方案中。 6.2.6 环形加料机

1. 环形加料机转动平稳,无杂音

2. 每只气动缸动作灵敏,每块刮板动作3次以上,无异常 6.3 负荷试车

结合电石炉投料试车方案进行。首次送电24小时以后,需停炉后将所有输电设备的联接螺栓紧固一遍。

6.4 验收

各系统经试车运行情况良好,各主要操作指标达到了设计规定要求,设备达到完好标准,即可进行办理移交手续。 7 维护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7.1 维护安全注意事项

⑴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制度; ⑵设备应有完好的接地线。

⑶不得拆除设备上所有的安全防护装置; ⑷不准擦拭运转部位;

⑸不准用水冲洗电动机和设备。

22

7.2 检修安全注意事项

1. 进入检修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穿好劳保用品;

2. 进入电石炉内抢修,必须打开全部检查门,先通风并加入生石灰垫层,再铺上

废铁皮,人员才可进入。

3. 在检修中,不得以人体或导体同时接触两相电极,以免损坏设备或造成人身伤

4. 高空作业,脚手架应牢固并系上保险带

5. 立体作业时,上层人员的工具、零部件应放妥,以免坠落伤人 6. 吊装、起动、搬运设备材料时,应专人指挥,严禁超负荷作业 7. 大修时要将电极端头固定可靠,防止电极滑落伤人 8. 严禁在非常炽热的炉料上浇水降温

9. 系统大修应排出网络计划,安排好上、下交叉作业并严格限定各系统的检修时

间。

10.设备检修前必须办理《停送电工作票》和《动火证》,生产车间必须开启《设备

检修交出单》。 7.3 试车安全注意事项

⑴按运转设备起动前的安全要求,做好试车前的各种安全检查; ⑵电动机转动方向符合规定要求;

⑶设备启动时必须先慢后快,逐步加速,直至正常转速。 附:2#电石炉主要部位的绝缘检测要求

单位:兆欧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互相需绝缘的部位 炉盖与炉壳之间 炉盖与加料管之间 炉盖与水冷密封套之间 水冷密封套与电极柱之间 水冷密封套与密封环之间 炉盖吊杆与炉盖之间 加料管与悬挂吊杆之间 座环与保护套之间 底环与接触元件之间 接触元件与保护套之间 接触元件吊挂装置与电极外套之间 保护套夹紧装置与电极外套之间 电极加热风机支架之间 压放油缸与框架之间 升降油缸与楼房梁之间 电阻值必须大于数值 0.5 0. 2 0. 5 0. 5 0. 2 5 5 0. 2 0.2 0.2 0.5 0.5 0.5 4 5 23

16 17 18 19 20 短网悬挂架与楼房梁之间 12只料仓与下料管之间 工艺水管与炉体之间 烧穿器与炉体之间 吸尘风罩、风管与炉壳之间 5 4 4 4 4 本规程由顾辉编写 周展民修订 陆超审定 王春江批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