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与NGN》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技术。它在一个无连接的网络中引入了连接模式的特性,减少了网络的复杂性,兼容现有的各种主流网络技术,在提供IP业务时能够确保QoS和安全性,并具有流量工程能力。

120. 简要说明MPLS VPN的结构。 基于MPLS技术构建的VPN称为 MPLS VPN,其网络实体包括: 站点(Site):用户端网络的总称,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物理端口或逻辑端口连接到PE。 CE(Custom Edge):用户端网络中直接与PE相连的路由器,CE通过标准的路由协议与PE交换路由信息。 PE(Provider Edge):服务提供商骨干网中的边缘路由器,是MPLS VPN的主要实现者。PE路由器连接CE路由器,通过MBGP向其他的PE传播VPN的相关信息,包括:VPN-IPv4地址(即RD+IPv4),扩展成员关系以及标签。 P(Provider Router):服务提供商骨干网中的核心路由器,负责MPLS标签转发。由于PE之间在传送业务之前已经知道了VPN成员关系,并通过 LDP完成了标签绑定工作,建立了一条从PE到PE的标签交换路径LSP,所以P无需维护VPN的路由信息和所承载业务流的信息,只要透明地传送由PE传送来的业务流即可。

121. 简要说明超量工程法提高服务质量的原理。 超量工程法是指在网络规划时预留足够的带宽,并限制进入网络的流量,使得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可接受的QoS。这种方法不需要对IP网络进行改造就能在较大范围内支持实时业务,提供可接受的服务质量。现在有些运营商就采用这种方法组建NGN承载网络,将NGN业务网与Internet业务公用网分开,为NGN业务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带宽;当进入网络的呼叫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不再允许新的呼叫进入,从而保证进入该网络的呼叫都有足够的带宽,获得可接受的服务质量。

122. 分析NAT对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影响。 NAT对下一代网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私网内设备只有在向外部主动发起连接时,才会被分配到合法IP和端口号,若不做特殊处理,设备对外部网络来说是不可见的,也无法接受软交换发来的呼叫请求,被称作NAT问题。私网内设备都采用私有IP地址,虽然经过NAT可以将网络层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但是对于应用层消息中的私有IP地址却无能为力,被称作PAT问题。

123. 简要说明STUN协议的工作原理。 STUN体系主要由STUN客户端、NAT网关和STUN服务器3部分组成,STUN服务器主要用于接收客户端的消息,并根据消息类型做不同处理;STUN客户端根据STUN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可以判断出自己是处于公网、关闭了UDP端口的防火墙后面还是处于NAT设备后面,同时还可以判断出NAT设备的具体类型。

124. 简要说明应用层网关方案实现私网穿越的原理。 应用层网关(ALG)方案是通过在NAT设备中嵌入ALG程序或在内部网出口独立设置的ALG设备,使之具备感知SIP、H.323、H.324和MGCP等呼叫控制协议的能力,具备呼叫控制协议的解析和地址翻译功能,从而解决NAT穿越及防火墙穿越的问题。

125. 简要说明代理方案实现私网穿越的原理。

代理(Proxy)方案是通过对私网内用户呼叫做信令代理和媒体代理的方式解决语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穿越NAT的问题。从处于公网的软交换设备来说,代理应看作终端;从终端角度来说,代理应看作软交换设备。

126. 简要说明软交换技术给运营商带来的优势。

软交换技术可以给新老运营商都带来很大的优势: 软交换网络能够提供各种用户的综合接入。 软交换网络基于分组承载网,效率更高,结构更简,灵活性更好,不但降低了运营成本,网络升级和扩展也更为容易。

软交换网络具有强大的业务提供能力。 软交换网络采用开放的网络结构,构件间采用标准的接口,运营商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各部分的功能产品来组建网络,实现各种异构网的互通。 软交换网络体系使得原来分立的各种网络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实现了公共资源共享;而且,软交换网络中的设备普遍处理能力高、容量大,从而可以减少局所,使得网络层次和结构得以简化,节约了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

127. 简要说明我国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的步骤。 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NGN 技术实现运营商长途网的优化改造,例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都已经或正在建设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长途软交换网,分流长途语音话务,并逐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网迁移;第二步,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替换和新建本地网的功能,软交换的本地网应用已经成为新兴运营商竞争市场和传统运营商替换老化设备和进行网络扩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型增值业务。

128. 简要说明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思想。 固网智能化改造,是指在现有固网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结构的优化、资源的整合、节点设备的升级和改造、新技术的引入以及管理流程优化等手段来达到网络优化、业务开放、网元智能化的目标。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思想是用户数据集中管理,并在每次呼叫接续前增加用户业务属性查询机制,使网络实现对用户签约智能业务的自动识别和自动触发。

129. 简要说明软交换技术在固网端局的应用的常见方案。 实现软交换端局常见的有AG方案和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方案,前者常用于对已有端局的软交换改造,后者则应用于新端局的建设。

130. 简要说明综合接入媒体网关常见的组网方式。 综合接入媒体网关的组网方式相当灵活。在光纤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AG可以直接采用光纤上行接入到IP城域网;对于IP城域网或者MSTP直接可达的区域,AG可以采用FE(五类线)上行接入IP城域网;对于没有IP城域网或者城域网欠发达的区域,AG可以利用传统的SDH资源通过E1上行到中继网关,间接接入IP城域网。

131. 简要说明EPON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 EPON系统一般由局端的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用户端的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和光配线网(ODN)组成。

OLT位于局端,是整个EPON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用是为光接入网提供网络侧

与本地交换机之间的接口,并经过一个或多个ODN与用户侧的ONU通信。

ODN是由无源光元件(诸如光纤光缆、光连接器和光分路器等)组成的光配线网,为OLT与ONU之间提供光传输手段。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信号功率的分配,分发下行数据并集中上行数据。 ONU位于用户端,为接入网提供直接的或远端的用户侧接口。ONU的主要功能是终结光纤链路,并提供对用户业务的各种适配功能,负责综合业务接入。

132. 简要说明移动软交换体系和固定软交换体系的相同点。

从概念上讲,移动软交换体系和固定软交换体系完全相同。

在网络结构方面,移动软交换体系和固定软交换体系都提出了分层的网络结构,即将网络分成业务层、控制层、传输层和接入层四个层次。

在接口协议方面,移动软交换体系和固定软交换体系所采用的协议许多都是一致的,例如H.248/MEGAO协议用于软交换设备控制媒体网关完成媒体流格式的转换;BICC协议用于两个软交换设备之间的通信;SIP协议用于控制会话的建立、修改和结束过程;SIGTRAN协议用于实现传统七号信令的IP承载等。

在业务方面,移动软交换体系和固定软交换体系提供的业务种类相似,例如各种多媒体业务;而且业务的实现方式也类似,都支持开放业务接口。

133. 简要说明移动软交换体系和固定软交换体系的不同点。

由于移动电话网的特殊性决定了移动软交换设备在业务处理方面与固网具有较大区别,在网络功能实体和接口协议中也有差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在业务处理方面,固定软交换系统提供继承传统C5端局、C4汇接局、C3长途局交换机的所有业务处理及信令接口功能;移动软交换系统继承了MSC及GMSC所有业务处理及信令接口功能。

在设备功能方面,移动软交换设备不仅要完成话路相关的控制功能,而且要实现移动所特有的鉴权、位置更新、寻呼、切换等移动性管理功能;移动的媒体网关设备也具有移动所特有的一些功能,例如需要支持UMTS中的AMR编码以及宽带AMR等技术,另外需要支持TFO/TrFO技术和相应的配置协调机制。 在协议方面,移动网络需要支持特有的MAP、CAP,除此以外,对于固网和移动网共用的协议,例如H.248和SIP协议,也增加了移动相关的扩展。

134. 简要说明IMS的特点。 IMS体系架构具有与接入无关、协议统一、业务与控制分离、用户数据与交换控制分离、归属服务控制、水平体系架构、策略控制和QoS保证的特点。IMS在接入、承载、控制、业务等多个层面实现了对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支持。

135. 简要说明IMS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对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支持。 IMS对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接入、承载、控制、业务等多个层面。 IMS与接入方式无关。无论用户采用固定接入方式还是移动接入方式,都由接入网络完成用户终端到网络的数据通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IMS只负责通过SIP协议完成主、被叫之间的呼叫建立。 IMS支持承载层融合。IMS基于IP承载,IMS的功能实体和各参考点之间全部采用IP进行承载。 IMS支持核心控制层融合。从标准体系看,IMS是一个多组织共同认可的标准体系;

从网络架构看,IMS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分解, 实现了会话控制功能和承载控制功能的分离,使网络架构更为开放、灵活。从网络协议看,IMS架构中的各种功能实体间的接口协议主要采用SIP协议。 IMS支持业务层面融合。

136.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按功能可分为哪几个逻辑实体,简要说明这些逻辑实体的

功能。 IMS的核心处理部件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按功能可分为P-CSCF、I-CSCF、S-CSCF三个逻辑实体。 P-CSCF是 IMS中用户的第一个接触点。所有的SIP信令,无论来自UE(User Equipment,用户终端设备)还是发给UE的,都必须经过P-CSCF。 I-CSCF可以充当网络所有用户的连接点,也可以用作当前网络服务区内漫游用户的服务接入点。 S-CSCF是IMS的核心,它位于归属网络,为UE进行会话控制和注册服务。它可以根据网络运营商的需要,维持会话状态信息,并根据需要与服务平台和计费功能进行交互。

137. 简要说明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的作用。 HSS是IMS中所有与用户和服务器相关的数据的主要存储服务器。存储在HSS的IMS相关数据主要包括用户身份信息(用户标识、号码和地址)、用户安全信息(用户网络接入控制的鉴权和授权信息)、用户的位置信息和用户的签约业务信息。本章还介绍了其他实体的功能以及各接口使用的协议。 HSS的逻辑功能包括:移动性管理,支持呼叫和会话建立,支持用户安全,支持接入CS域、PS域和IMS域的鉴权过程,支持业务定制,处理用户在各系统(CS域、PS域和IMS)的所有标识之间恰当的关联关系,接入授权,支持业务授权,支持应用业务和CAMEL业务。

138. 简要说明漫游的概念,IMS如何解决终端的漫游问题的。 漫游是指用户在离开归属网络的服务区时,仍能继续使用原有的终端访问到所需的业务。 IMS网络将P-CSCF和 S-CSCF分离,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P-CSCF接入IMS网络,用户的业务都由归属网络的S-CSCF控制,从而简单地解决了终端的漫游问题,支持IMS用户的移动性。

六、画图题 48. 画图说明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