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构造带附近。 变质岩的基本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英、大理岩、矽卡岩等);
动力变质岩: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等); 区域变质岩: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板岩、千枚岩、片岩及片麻岩等);
混合岩: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如混合花岗岩等); 交代变质岩: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蛇纹石化橄榄岩等)。
实习工区内常见的变质岩 接触变质岩
花厂峪至伍庄一带,花岗岩与馒头组、张夏组相接触,围岩受热变黑或变为黑红色,硬度增大结构致密,没有物质的交代现象,变余层理仍清晰可见,绝大多数仅达到角岩化程度,局部可见灰质泥岩形成的钙硅碳酸角岩,部分灰岩形成大理岩。南部温泉堡至小王庄一带花岗岩和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围岩发生了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岩有透辉石榴石矽卡岩,还有硅化灰岩、大理岩等。 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作用指发生在大区域范围内,与强烈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有关的变质作用。区内鸡冠山等地分布的花岗岩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可见片麻岩、角闪岩、浅粒岩等区域变质岩。
13
动力变质岩
动力作用指在构造运动的定向压力下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本区大断裂带的碎裂带、角砾岩、糜棱岩、超糜棱岩都是在断裂活动时形成的动力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是岩浆作用的最终产物,约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5%。 岩浆岩的分类:
根据岩浆冷凝时所处深度不同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根据侵入岩距地表的深浅将侵入岩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SiO2的含量小于45%)、基性岩(SiO2的含量为45%~52%)、中性岩(SiO2的含量为52%~65%)和酸性岩(SiO2的含量大于65%)。 实习区内常见的岩浆岩
超基性岩类(SiO2的含量小于45%)
本区内只有辉石橄榄岩为超基性岩,出露于石门寨西北的北峪村西约200m的路上,呈岩墙产于侏罗统髫髻山组的火山碎屑岩中,宽不足1m,深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橄榄石、辉石,含少量角闪石,无长石,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基性岩类(SiO2的含量为45%~52%) 本区常见的基性岩有两种:浅成岩和火山熔岩。
浅成岩:主要为辉绿岩或辉长辉绿岩,多数以岩墙产出,在252高地
14
以东的寒武系中可见。颜色为暗绿色,矿物成分以辉石和斜长石为主其次为少量角闪石及橄榄石,中粒等粒结构。
火山熔岩:本区所见基性火山熔岩为粗粒玄武岩,出露于上庄坨西、大石河抽水站附近的髫髻山组。岩石颜色呈黑绿色,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辉石,富含橄榄石,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中性岩类(SiO2的含量为52%~65%)
闪长玢岩: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等地,呈岩墙产出,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状结构和流线构造。
安山玢岩:见于上庄坨西、大石河抽水站附近的髫髻山组,为次火山相,具隐晶斑状结构,含有巨大的辉石和角闪石斑晶,或者呈具斑结构。
安山岩: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髫髻山组中,类型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部分具有隐晶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为主,一般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酸性岩类(SiO2的含量大于65%)
主要分布于本区西部和东部,呈岩基产出。此外,有若干脉状侵入体穿切于中生代髫髻山组之前的各个时代的地层中。
绥中花岗岩:出露于工区内鸡冠山和张崖子村附近,沉积不整合于石英砂岩之下。岩石呈灰白、肉红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浅色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岩石成分分
15
布很不均匀,结构和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掳体。 火山碎屑岩
广泛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中侏罗统髫髻山组和东南部上侏罗统孙家梁组之中。岩浆成分有基性、中性和酸性。从岩屑粒度来看,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等,它们在傍水崖剖面上均可见。
沉积岩
沉积岩占地壳总岩体的8%,主要分布于地壳表层,出露面积达75%,是最常见的岩石,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最终产物。
受太阳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等能源的控制,大气、水和生物构成了地表活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因素。各种因素在地表进行地质作用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其基本地质作用特征和性质确实相似的,都使得地表岩石受到破坏,破坏产物被搬运、沉积,最终固结,形成沉积岩。因此,我们将外动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只要大气、水和生物存在,则上述作用将不息地重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沉积岩的结构
所谓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构成沉积岩的颗粒或矿物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沉积岩的最主要的结构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两种。
碎屑结构构成岩石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或者说由50%以上的碎屑组成岩石的结构。碎屑物可以是岩屑(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如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