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沉淀完全时,设浓度Cl-小于或等于1.0×10-6 mol.L-1,则: [Ag?]?Ksp(AgCl)/[Cl?]?1.77?10?10/1.0?10?6?1.77?10?4
2-这时CrO4的浓度为:
[CrO4]?Ksp(Ag2CrO4)/[Ag?]2?1.12?10?12/(1.77?10?4)22?Ksp(AgsCrO4)?1.12?10 KSP(AgCl)?1.77?10?10=3.6×10(mol.L)
(50ml?3.6?10?5mol.L?1)/0.1mol/L?1?0.018ml?0.02ml
-5-1
第十一章:
11-1:(1)活泼性:Fe>Sn;Zn>Fe
2??2MnO?3Mn?2HO?5MnO?4H422(2)
?E0??0???0??1.68V?1.23V?0.45V正向可进行
?2?(3)2Cu?Cu?Cu
E0??0???0??0.522V?0.152V?0.370V 第十二章:
2???12-1:(1)Hg?I?Hgl Hg2??3I??Hgl3
??(2)AgCl
??在浓盐酸中AgCl?Cl?AgCl2 AgCl2-中加水
AgCl2?AgCl?Cl?
(3)Cu(NH3)2+中的Cu+的d轨道上无单电子。 第十三章:
13-1:氢作为能源,用许多优点。例如:(1)H2燃烧时发热量很大,其燃烧热为同质量石油燃烧的三倍。作为动力燃料,在许多方面比汽油柴油更优越,用氢的发动机更易发动。(2)它燃烧后生成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3)制备氢的原料来源于水,资源不受限制,等等。
13-2:从He到Rn,稀有气体的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原因是:对这些单原子分子,物质的溶点、沸点与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而惰性气体原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其与原子量的大小成正比,因而从He到Rn,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故熔、沸点升高。
从He到Rn密度增大的原因是从He到Rn原子半径虽然增大,但其原子量增加的幅度更大,因而总的说来,密度增大。
13-4:(a)XeF4平面正方形 (b)XeF2 直线形 (c)XeO3 三角锥形 (d)[XeF]+ 直线形 第十四章:
14-1:(a)NF3的挥发性较NH3低,主要是由于氨气中NH3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使其不易挥发,因而沸点较NF3高。
(b)NH3的碱性强于NF3。从结构式来看,它们均为三角锥形,表现上N均有一孤对电子,但NF3分子中,由于F的强吸电子能力,使得N上的电子密度减弱,同质子等酸结合的能力减小;NH3中N周围的电子密度较NF3中的N要大多很多,故碱性强。
14-2:AlCl3, SnCl4, TiCl4
这些卤化物的共同特点:熔、沸点一般较低,易挥发,能溶于非极性溶剂,在水中强烈水解。 第十五章:
15-1:SO2的漂泊作用昌由于SO2能和一些有机色素结合成为无色的加合物;而Cl2的漂泊作用是由于Cl2可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分解出的原子氧能氧化有机色素,使其生成无色产物,属于氧化还原作用。 15-2:(1)2Na2O2?4H2O?4NaOH?O2? (2)H2S?2FeCl3?S??2FeCl2?2HCL
?2H?Sx(3)
2??H2S??(x?1)S?
第十六章:
16-1:氮原子的价层只有4个价轨道,只能形成4个共价键,故不能形成含有5个N-X键的NX5。
16-2:(1)将含有微量NO2的NO通入水中以吸收NO2(用碱液吸收更好)。将含有少量NO的N2O通入FeSO4溶液中,使NO与给合成Fe(NO)SO4。
16-3:NH3分子中的N原子价电子层充满电子,而PH3、SsH3分子中的P、As原子价电子层有空的d轨道,前者键合电子对间的斥力大于后二者,故NH3分子中的
键角比PH3、AsH3的大。至于PH3的键角比AsH3的稍大,是因为P的原子半径比As的小,键合电子对间的排斥作用较大所致。 第十七章:
17-1:CO和N2是等电体(14e),分子轨道能级图相似,分子中都有三重键:键能相近。一般条件下,两种物质都是气体,很少溶于水;熔、沸点,临界力,临界温度等一些物理性质也相似。
但CO和N2分子中三重键特点并不完全相同,N2分子中负电荷分布是对称的,而CO却是却是不对称的。C原子略带电荷,再加上C的电负性比N小,因此CO比N2较易给出电子对向过渡金属原子(离子)配位,除形成?-配键外,还有?-反馈键形成,故生成的配合物较稳定。而N2的配位能力远不如CO,分子氮配合物远不如羰基化合物稳定。所以CO的键能虽比N2略大,但化学性质却比N2要活泼,不象N2那样“惰性”。
17-2:分别于三种溶液中加酸,有气体(CO2)放出者为Na2CO3,有白色沉淀析出者可能是Na2SiO3或Na2B4O7·10H2O。再分别取二者溶液,加入浓H2SO4和甲醇,并点燃,有绿色火焰产生者为Na2B4O7·10H2O。
17-3:在氧化性酸中,Si被氧化时在其表面形成阻止进一步反应的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故不溶于氧化性酸中。HF的存在可消除Si表面的氧化物薄膜,生成可溶性的[SiF62-],所以Si可溶于HNO3和HF的混合溶液中。
Si是非金属,可和碱反应放出H2,同时生成的碱金属硅酸盐可溶,也促使了反应的进行。 第十八章:
18-1:因为氟原子价层没有空的轨道,基态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只能形成一个共价单键;再由于氟在所有元素中电负性最大,因此,没有多种可变的正氧化态。 18-2:⑴均为共价型,常温下为气体或挥发性液体;
⑵同一氢化物,其熔、沸点除NH3、H2O、HF由于氢键反常的高以外,其余均从上至下渐增。
⑶除HF外,其他非金属元素氢化物都有还原性,同一族氢化物从上至下还原性
渐增,同一周期氢化物从左至右还原性递减。
⑷非金属 元素相对水而言,大多是酸,其酸强度同一族从上到下递增:同一周期从左至右也递增。少数氢化物如NH3、PH3在H2O中表现碱性,H2O是两性物,既可是酸也可是碱。CH4不表现酸碱性。
18-3:⑴从I--F-,负氧化态相同,半径依次减小,负电荷密度增加,与质子的引力增强,故从HI- HF酸性减弱。
⑵从HClO4- H4SiO4含氧酸酸中心原子氧化减小,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减小,O-H键不易断裂,故酸性逐渐减弱。
⑶HNO3中的N的氧化态比HNO2高,按R-O-H规则的酸性比的强。
⑷HIO4和H5IO6分子中的非羟基数目不同,前者有三个,后者有一个,故前者是强酸,后者是弱酸。
⑸H2TeO6分子中无非羟基氧,而H2SeO4则有两个非羟基氧,故是H2TeO6弱酸,是H2SeO4强酸。
18-4:次级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p区每族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从上而下不是直线式递变,而是呈起伏的“锯齿行”变化。
次级周期性原子的次外层和在次外层电子结构有关,第二周期p区元素次外层为1s2 ,电子数少;第四周期p区元素次外层开始出现3d10。第六周期p区元素次外层除有5d10,再此外层开始出现4f14,这三种电子排布(尤其d和f电子)对核的屏蔽作用小,致使有效核电荷Z*增大,原子半径偏小,第四4s2和第六周期6s2的和电子对变的稳定(特别是6s2,属于惰性电子对效应),不易参加成键,所以这些元素的高氧化态化合物不稳定,氧化性强,对于低氧化态化合物,由于不涉及到s电子对,故不表现出特殊性。
18-5:⑴Si是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比C的大,Si-Si键长大于C-C键长,垂直于键平面的p轨道不易侧向重叠形成∏键,所以Si不能形成含有离域∏键的类似石墨结构的同素异性体。
⑵氮的假电子层有4个价轨道,最大共价键数只能是4,故不能形成含有5个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