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文言文考点梳理 下载本文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3、一词多义:

①屋舍俨然 舍:房屋 便舍船 舍:放弃、离开 ②寻向所志 志:做的标志 处处志之 志:作标志 ③寻向所志 寻:寻找 寻病终 寻:不久 4、意思相同的词

(1)要——延:邀请。 (2)悉——咸——皆:都。 5、重点句翻译: ①省略句: A:(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招待他。【具:详尽。要:通“邀”,邀请。】

B: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译: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听说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具言:延: 】

②重点句: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顺着,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4)复前行,欲穷其林。(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穷:穷尽。】)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的衣服穿着全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悉:全部、完全。】)

(8)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和悦而自得其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焉:相当于“于是”、“于此”,译为:从这里。遂:于是。】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

- 9 -

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乃:竟,竟然。】

(11)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ai)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语:告诉】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便:就。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14)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

6、理解性默写(补充): 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和平安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写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句中还可看出桃花源中人生活的富庶。

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三、精题点拨:

1、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能说会道、说三道四;意义不同的成语盗亦有道、得道多助。

2、第1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衬托桃花源的美好;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也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设置悬念,增添传奇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2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图景,即自然环境之美: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之美:和平劳动、安居乐业;人们生活之美:富足、快乐。

4、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 民不聊生而叹惋。)

5、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没有战乱、没有税赋、和平宁静。然而一旦为外人所知,这种生活就会被打扰、被破坏。)

7、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8、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

示例: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池水清澈,庄稼茁壮,桑竹成行。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和的气氛,纯朴热情的民风。

- 10 -

《三峡》考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疏》。《水经注》是记载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词句积累: 1、实词: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 略无:毫无。 阙: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宣布,传达。 奔:飞奔的马。 御风:驾风。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飞漱:飞流冲荡。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飞漱:急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凄异:凄凉怪异。 属(zhǔ)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绝:消失。 沾:打湿。

2、特殊用法:

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3、一词多义(注意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 绝巘(山峰):极。 阻绝:断。 自: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4、通假字:阙 同“缺”,中断。 5、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 11 -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6、理解性背诵:

1)直接写山的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直接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从侧面烘托山峰高峻陡峭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写夏水:(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二、课文理解

1、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并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文言文复习四 《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词句积累: 1、解释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步(中庭):名词作动词,译为:散步 2、一词多义

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登飞来峰》 与: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相与步中庭(一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吗)《鱼我所欲也》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