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酒钢铝电一期350MW机组汽机运行规程(修改) - 图文 下载本文

铝电一期350MW超临界机组汽机运行规程(第一版)

10)确认汽轮机DEH停机保护投入正确

a)TSI超速停机。 b)DEH超速停机。 c)主机轴振。 d)高压胀差。 e)低压缸胀差。 f)轴向位移。 g)推力轴承温度。 h)支持轴承金属温度。 i)高排金属温度。 j)低压缸排汽温度。 k)润滑油压力。 3.2.24汽轮机冲转条件

1)汽轮机组连续盘车4小时以上,盘车电流正常,机组各部声音正常。 2)检查转子偏心小于原始值的1.1倍。 3)高、中压缸内缸上、下壁温差均<35℃。 4)确认机组各疏水门已开启并且疏水畅通。

5)机组轴向位移在范围内+0.6~-1.05mm;高中压缸胀差-3~+6mm,低压缸胀差<+14mm。 6)润滑油系统运行正常,润滑油压0.08~0.12(表压)MPa,润滑进油温35~40℃,回油温≤65℃,油箱油位正常±100 mm,各油泵联锁投入正常。

7)EH油系统运行正常,EH油压11.2MPa,油温正常35℃~55℃,箱油位正常300~540mm,各油泵联锁投入正常。

8)密封油系统运行正常,氢纯度>96%,氢压0.25MPa,发电机定子冷却水系统运行正常,进水压力0.1~0.2MPa、流量45T/h、氢油差压0.056±0.02 MPa、氢水压差0.04MPa。 9)确认高中压主汽门、调门及抽汽逆止门关闭严密。高、低旁路投自动。 10)确认汽轮机高压缸第一级金属温度及高调门汽室温度均高于150℃。 11)蒸汽品质符合启动要求(按照最新标准执行)

电导率(25℃) ≤0.30 ?s/cm SiO2 ≤30 ?g/L Fe ≤50 ?g/L Cu ≤15?g/ L Na ≤20 ?g/L 12)根据“机组冷态启动曲线-中压缸启动”要求,确认机组满足冷态冲转参数 a)主汽压力8.73MPa,主汽温度380℃。 b)再热汽压力1.1MPa,再热汽温度330℃。 c)凝汽器背压不大于0.025 MPa。 3.2.25汽轮机冲转方式

43

铝电一期350MW超临界机组汽机运行规程(第一版)

1)汽轮机中压缸启动,ATC监视冲转方式。 2)汽轮机高中压缸联合启动,ATC监视冲转方式。 3.2.26汽轮机中压缸启动方式

1)进入“自动控制”画面,按下“复位”按钮,DEH输出挂闸指令。当“复位”按钮由绿色变为红色,表明汽机已处于挂闸状态。若挂闸不成功,当“复位”按钮显示绿色,表示机组仍在跳闸状态。 2)进入“自动控制”画面,按“中压缸启动”按钮,状态显示为红色,DEH进入中压缸启动方式。确认阀控制方式为“单阀”。

3)进入“自动控制”画面,按“运行”按钮,状态显示为红色,高压主汽门和中压主汽门逐渐全开,高压调节阀和中压调节阀保持在全关的位置。

4)确认高排通风阀(VV阀)开启及事故排放阀(BDV阀)关闭。

5)机组挂闸后,默认是在手动状态。全开主汽门后,点击“自动控制”画面的“自动/手动”按钮,置为“自动”。

6)在操作员站上进入“自动限制”画面,按“阀位限制”按钮,输入新的阀位限制值100%。 7)若机组选择了中压缸启动方式,且是在冷态启动,可投入正暖功能。进入“正暖控制”画面,点击“正暖”按钮,选择“投入”。当达到暖机温度要求时,点击“正暖按钮,选择“切除”。 8)在ATC控制面板中点击“热应力计算结果”,在操作端上点击“使用”,按“进行”。 9)在ATC控制面板中点击“寿命损耗”,在操作端上点击“轻”,按“进行”。 10)机组摩擦检查

a)在“自动控制”画面中,按“目标转速”按钮,在弹出的小窗口中,直接输入目标转速数值500rpm,确认即可。

b)在“自动控制”画面中,按“升速率”按钮,在弹出的小窗口中,直接输入升速率数值100rpm/min,确认即可。

c)在“自动控制”画面中,当设置完目标转速和升速率后,按“进行/保持”按钮,将其置为“进行”状态。此时给定转速逐渐增加,调速汽门逐渐开起,机组开始冲转,实际转速渐渐升高,逐渐向目标逼近。

d)当汽机转速大于盘车转速时,确认盘车装置应自动脱开,否则应立即打闸停机。

11)当实际转速达到500r/min时,远方打闸进行摩检,检查所有主汽门、调门各抽汽逆止门关闭,汽机转速逐渐下降,摩擦检查无异常。 12)机组升速至中速暖机

a)确认机组无异常后,重新挂闸,确认高/中主汽阀全开。 b)目标转速设定“1500rpm”, 升速率“100rpm/min”。

c)在“自动控制”画面中,当设置完目标转速和升速率后,按“进行/保持”按钮,将其置为“进行”状态。

d)确认高/中压主汽阀全开,VV阀全开,BDV阀关闭。中压调节阀逐渐开启。

44

铝电一期350MW超临界机组汽机运行规程(第一版)

e)确认汽轮机由中压调节阀控制升速至1500rpm,汽轮机转速保持在1500rpm进行中速暖机。 f)投入各低加汽侧及#2、3高加汽侧并通过疏水暖#1高加。

g)当高压缸第一级内壁温度≥320℃,中压缸第一级内壁温度≥320℃,高中压缸膨胀≥8mm,中速暖机结束。 13)机组升速至3000rpm

a)中速暖机结束后,目标转速设定为3000rpm,升速率为150rpm/min。

b)在汽轮机转速达2000rpm时,检查确认顶轴油泵自动停止,否则手动停止顶轴油泵,将其投入自动备用。

c)在汽轮机转速升至3000rpm时,按照冷态中压缸启动曲线进行暖机。

14)待汽轮机稳定运行在3000rpm,对机组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发电机氢气系统、定冷水系统、密封油系统运行正常。

15)汽轮机冲转期间严密监视机组排汽压力,维持合适的真空,以及排汽温度,适当投入减温水。 16)汽轮机冲转期间,维持主汽、再热器压力及温度稳定,确认机组旁路控制正常。

17)监视机组TSI画面中汽缸总胀、高中压差胀、低压缸差胀、轴向位移、主机润滑油温、油压、上下缸温差、高中压转子热应力以及各轴承振动在允许范围。 3.2.27汽轮机高中压缸联合启动方式

1)确认根据“机组冷态启动曲线-高中压缸联合启动”要求,确认机组满足冷态冲转参数。 2)进入“自动控制”画面,按下“复位”按钮,DEH输出挂闸指令。当“复位”按钮由绿色变为红色,表明汽机已处于挂闸状态。若挂闸不成功,当“复位”按钮显示绿色,表示机组仍在跳闸状态。 3)进入“自动控制”画面,按“高中压联合启动”按钮,状态显示为红色,DEH进入高中压缸启动方式。确认阀控制方式为“单阀”。 4)确认高排止回阀呈自由状态。 5)确认高排通风阀及事故排放阀关闭。

6)在操作员站上进入“自动限制”画面,按“阀位限制”按钮,输入新的阀位限制值100%。 7)在ATC控制面板中点击“热应力计算结果”,在操作端上点击“使用”,按“进行”。 8)在ATC控制面板中点击“寿命损耗”,在操作端上点击“轻”,按“进行”。 9)机组摩擦检查

a)在“自动控制”画面中,按“目标转速”按钮,在弹出的小窗口中,直接输入目标转速数值500rpm,确认即可。

b)在“自动控制”画面中,按“升速率”按钮,在弹出的小窗口中,直接输入升速率数值100rpm/min,确认即可。

c)在“自动控制”画面中,当设置完目标转速和升速率后,按“进行/保持”按钮,将其置为“进行”状态。此时给定转速逐渐增加,高中调门逐渐开启,机组开始冲转,实际转速渐渐升高,逐渐向目标逼近。

45

铝电一期350MW超临界机组汽机运行规程(第一版)

d)当汽机转速大于盘车转速时,确认盘车装置应自动脱开,否则应立即打闸停机。 e)当实际转速达到500r/min时,远方打闸进行摩检,检查所有主汽门、调门各抽汽逆止门关闭,汽机转速逐渐下降,摩擦检查机组无异常。重新挂闸。 10)机组升速至中速暖机

a)确认机组无异常后,重新挂闸,确认高/中主汽阀全开。

b)选择“目标转速”设定1500rpm,选择升速率设定100rpm/min ,“进行/保持”按钮,选择“进行”。

c)高压、中压调节阀逐渐开启。

d)确认汽轮机转速以100rpm/min速率升速。

e)确认汽轮机转速由高中压调节阀控制升速至1500rpm进行中速暖机。

f)中速暖机期间,注意维持主汽、再热器压力及温度稳定,确认机组旁路控制正常。 g)注意监视机组TSI画面中汽缸总胀、高中压差胀、低压缸差胀、轴向位移、主机润滑油温、油压、上下缸温差、高中压转子热应力以及各轴承振动在允许范围。

h)投入各低加汽侧及#1、2、3高加汽侧。 i)检查确认发电机碳刷活动正常,无跳动。

j)当高压缸第一级内壁温度≥320℃,中压缸第一级内壁温度≥320℃,高中压缸膨胀≥8mm,中速暖机结束。 11)机组升速至3000rpm

a)机组中速暖机结束后,设定目标转3000rpm,升速率100rpm/min,按“进行”按钮,检查汽机转速均匀上升。

b)在汽轮机转速达2000rpm时,检查确认顶轴油泵自动停止,否则手动停止顶轴油泵,将其投入自动备用。在顶轴油泵停运后,注意监视润滑油系统压力正常,机组各轴承振动、回油温度正常。

c)在汽轮机转速升至3000rpm时,确认机组按照DEH自动计算的暖机时间进行暖机。 12)3000rpm定速后,对机组进行全面检查

a)确认润滑油温以及各轴承回油温度正常,润滑油温度控制自动设定至42℃。

b)确认主油泵入口压力0.09~0.12 MPa,出口油压1.85~2.05MPa。轴承润滑母管油压力0.08~0.12 MPa。

c)确认发电机氢气系统、定冷水系统、密封油系统运行正常。 3.2.28汽机转速达到3000rpm后根据需要进行以下试验 1)手动脱扣试验。 2)汽机跳闸保护试验。 3)阀门严密性试验。 4)主机充油跳闸试验。

5)空载特性试验、短路特性试验。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