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下,操作系统是自动安装的,IP也是自动分配的,没法走流程申请,怎么办?非云环境下,远程装机需要使用DHCP地址,如何将DHCP网段排除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最终问题都解决了。
另外,还有些无法自动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数据合理性分析的方法自动发现出来,这里不再详述。想点新东西
CMDB终于被使用起来了,我们也找到了办法使数据也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准。下一步做什么呢?1数据分析
CMDB向外围业务供数的模式,很像原材料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能否再做一些加工,提升数据的附加值?
我首先想到的是数据分析。因为CMDB中记录了设备的开关机状态,我们通过计算设备的关机时间,发现出全球有几百台长期关机,却一直放在机房中的设备。
调查后才知道,海外很多地方的机房被当成库房用,大量无用的设备堆积在机房内,浪费了机房的空间容量。另外,我们通过关联关系分析,发现出很多开机的服务器没有关联任
何应用系统。经调查发现,原来的应用已经下线或迁移了,这些服务器一直在“空转”。
之后,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分析,也都有新的发现。看来,通过数据挖掘推动管理改进,是CMDB的新价值。需要注意的是,配置管理团队的职责不是天天挽起袖子去发现别人的问题,而是应该提供一个灵活的数据分析平台,让别人更好的发现自己的问题。2可视化
可视化是在我华为最后一年的尝试,当时想法很简单,CMDB跟其他数据库比,最有特色的地方是记录了完整的CI关系。而运维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故障处理,就非常迫切的需要看到IT组件间复杂的关系。
可是,关联关系用传统的表格形式展现,很难让人理解,如果能以图的形式把CI关系展示出来,把分散的对象以人们习惯的架构图的形式组织起来,同时,在图中还能看CI的配置、性能、告警、变更、事件,那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
于是,我和强叔再次操刀。我们用TWAVER开发了一个可视化系统,名字很响亮,叫CMS,它能够基于CI的关系自动生成架构图。
然而,实际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
1、自动视图对关联关系的数据质量要求太高,虽然当时CMDB的数据质量总体上已经很不错,但关联关系的数据质量依旧是短板(很多关系无法发现,人工维护起来又很麻烦),导致很多架构图缺胳膊少腿;
2、自动视图中的CI粒度比传统架构图更细,有没有引入“容器”聚合细粒度的CI,技术人员看不懂(比如,传统架构图上,一台应用服务器对应一个图标。但CMDB生成的视图有三个图标,分别是中间件、操作系统、物理主机);
3、架构图中的关系连线没有收敛,导致线条错综复杂,难看至极;
4、图的自动布局不太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由于后来离开了华为,所以没有把这件事继续下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
1、 架构图自动生成这件事,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非常难。
架构图是需要一点点创造力和美感的,而程序很难有创造力,更别说美感了。而且架构图本身很复杂,比如两地三中心的架构布局,工具就很难按照人类的预期绘制出来。
2、 对用户更有用的,其实只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用户能够把CI拖入画布中,并自由的绘制和布局,就像画Visio一样。如果CI的关联关系缺失,没关系,直接画一条线出来就行了。
这些经验后来也得到了证实。
去年,优锘给华为提供了一套配置可视化产品,效果非常好,能够以自服务的方式快速实现大量交易流的可视化。项目结束后我们还收到了华为写的感谢信。 总结 总结
已挖掘出的价值
华为CMDB是相对成功的,因为我们从它身上挖掘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价值,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