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生物高一(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下载本文

A.甲图中的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乙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所用原料是氨基酸 C.对于丙图,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可以进行①②③⑤过程 D.丁图中该段中内有6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甲图:①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翻译过程,根据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 分析丙图: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

分析丁图:丁表示转录过程.

解:A、甲图中的①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和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B、乙图为翻译过程,其原料是氨基酸,根据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B正确;

C、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可以进行增殖分化,因此对于丙图,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可以进行①②③过程,但不能进行⑤过程,该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C错误; D、丁图中该段中内有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7.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JamesP.Allison以及日本的 TasuKuHonjo,以表彰他们在肿瘤免疫疗法中的卓越贡献,两名科学家的研究“松开”了人体的抗癌“刹车”,让免疫系统能全力对抗癌细胞,让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下列叙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B.人体内的癌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会发生DNA复制 C.癌变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D.环境存在的致癌因子会诱导原癌基因突变为抑癌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容易扩散和转移、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的特点。 【详解】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变成癌细胞后就由正常的扁平梭形变成了球形,A正确;细胞分裂间期会发生DNA的复制,癌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一样要进行DNA复制,B正确;由于癌变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C正确;环境中存在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故选D。

18.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因叫声很像幼儿哭声而得名,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武冈云山景区内所有的娃娃鱼称为一个 A.种群 【答案】A 【解析】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邵阳市武冈云山景区内所有的娃娃鱼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邵阳市武冈云山景区内所有的生物才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邵阳市武冈云山景区 内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D错误。19.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染色→解离→漂洗→压片 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 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答案】B

【解析】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压片,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20.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A.分离噬菌体和细菌,比较其差异 C.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B.降解DNA以研究其结构组成

D.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等是否具有遗传效应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是遗传物质。 【详解】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最终证明DNA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转化因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0分)

21.下图是某一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A. B. C. D. E.

(1)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条,图中A细胞属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期,该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__。

(2)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像有__________(填字母)。

(3)图中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细胞中染色单体数__________。

(4)“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上述__________时期(填字母)。 【答案】4 有丝 后 4个 D 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0 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

(1)图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图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象是D。

(3)图中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不含染色单体。

(4)“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依次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B时期。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大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功能,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以大白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1)实验材料和用具:大白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分别配制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注射器等。 (2)实验步骤:

①取8只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大白鼠(空腹)随机编号标记; ②任取2只大白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组;

③其余6只都注射大剂量并等量的______________,大白鼠都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④将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大白鼠随机分为__________,对各组的处理是分别注射等量的_____________。 (3)写出预期的最终的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胰岛素溶液(1分)

4、三组(2分)每组分别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2分) (三) 除了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仍然昏迷以外,其余2组的大白鼠都苏醒过来(2分)

当给动物注射大剂量的胰岛素时,动物因血糖浓度下降使脑供能不足而导致昏迷,在注射葡萄糖后动物苏醒,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1分);同时注射胰高血糖素动物苏醒,从而说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1分) 【解析】

3、因为是要验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所以自变量就是胰岛素溶液和胰高血糖素溶液,但后面出现的是低血糖,所以应注射的是胰岛素溶液,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组应注射等量的胰岛素溶液。 4、要验证胰高血糖素的升高血糖作用,所以应将出现低血糖的小随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注射胰高血糖素、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其中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是标准对照,注射生理盐水的是空白对照,注射胰高血糖素的是实验组。

(三)预期的结果是注射胰高血糖素和葡萄糖的组大白鼠都会苏醒过来,而注射生理盐水的仍然是昏迷。分析原因是当给动物注射大剂量的胰岛素时,动物因血糖浓度下降使脑供能不足而导致昏迷,在注射葡萄糖后动物苏醒,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1分);同时注射胰高血糖素动物苏醒,从而说明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