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下载本文

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系统而编制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征:

(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

(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如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特征:

(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编订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是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选修课程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

2.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其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类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2.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其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内容或编订本地需要的教材。

3.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16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计划性是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列入教学计划的学科,也就是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文化传播的主体。

2.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隐性课程的特征: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4)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四、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与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删掉繁、难、偏、旧知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综合性学科”,推进综合化,各分科课程尝试综合化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等,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新一轮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具体

17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学科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融合,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综合。

4.具体课程设置: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高中课程由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具体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四)补充:新课程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1.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2.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3.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4.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章中学教学

一、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二)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

2.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苏格拉底(古希腊):通过诘问、对话,让学生陷入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称之为“产婆术”。

4.昆体良(古罗马):“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梯进的学习过程。 5.夸美纽斯(捷克):“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6.卢梭(法):自然教育思想。

7.赫尔巴特(德):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8.杜威(美):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18

9.凯洛夫(前苏联):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10.赞科夫(前苏联):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

11.布鲁纳(美):教学过程应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二、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2.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积极变化才能使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 2.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可行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组织好教学;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要求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4)教学评价:坚持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四、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分为:讲读(边读边讲,串讲)、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