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下载本文

(2)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3.简答题

(1)我国中学应贯彻哪些基本的教学原则? (2)如何组织有效的复习? 4.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明学习非常用功,平时各科成绩都还不错,但每逢大考前他就非常紧张、烦躁、害怕,前一天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进入考场头脑就一片空白,结果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与同学都认为,李明的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努力程度不相称。

问题:

①运用情绪相关知识分析李明同学面临的问题。 ②作为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4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论语》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言论,他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西方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实践的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政治著作《理想国》中。

2.《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为儒家思孟学派所撰写,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300多年。《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内容涉及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其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等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3.夸美纽斯: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著作中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注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4.卢梭:代表作《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5.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理论后来称为传统教育,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6.英国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1861年出版《教学论》,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和记录;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他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次第下降。在教学方面,他主张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

7.德国的梅伊曼、拉伊: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它是由德国的梅伊曼于1901年提出,1903年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主张: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实际指导,目的就是造就完整的生物—社会中完整的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和创造。

8.杜威: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标志。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提出“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中心”,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补充:旧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新三个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凯洛夫:1939年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学。该书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系统知识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10.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该书

5

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11.布鲁姆: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三大类。(目标教学)

12.布鲁纳:196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发表《教育过程》,主张“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还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13.赞可夫:1975年苏联出版了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14.巴班斯基:1972年,苏联连续出版了几本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方法引入教学论的研究,认为应该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从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最有处理教育问题。

二、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1.教育的涵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教育泛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指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方式是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

三、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1、古代的教育的特征: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原始性);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专业性);

(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阶级性);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闭性)。

2.学校的出现: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便产生了一部分人专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

6

“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3.现代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未来教育:在未来社会,人类将进入“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未来教育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1)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人坯胎到死亡的过程,其发展持续人的一生。 (2)狭义的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2.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这种规律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要求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年龄的阶段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要求教育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要求教育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