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习题 下载本文

实质:

髓质 髓索:条索状的淋巴组织 髓窦 :髓质的淋巴窦

浅层皮质位于皮质浅层,主要是B细胞;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主要有T细胞,分布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被膜下淋巴窦包绕淋巴结,小梁周窦包绕在小梁周边。髓质分为髓索和髓窦,髓索为条索状的淋巴组织,髓窦为髓质内的淋巴窦,

淋巴窦窦壁由内皮细胞构成,窦内由星形网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有巨噬细胞。

3、 试述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答:脾脏结构: 被膜 白髓:(1)动脉周围淋巴鞘 实质 (2)脾小结 (3)边缘区 红髓:(1)脾索 (2)脾窦。

被膜,厚,为结缔组织,表面覆盖间皮构成的浆膜。被膜伸入脾实质,分支连接 成网,形成脾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动脉周围淋巴鞘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 厚层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组成,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脾小结主要由B 细胞构成。小结帽朝向红髓。边缘区位于红髓与白髓交界处。淋巴细胞比白髓 稀疏,比红髓密集,主要是B细胞,含血细胞和大量巨噬细胞。边缘区内有边 缘窦。脾索为富含血细胞的条索状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细胞有T细胞、B细胞等, 其他还有浆细胞、巨噬细胞、血细胞。脾窦:形态、大小不规则的血窦,位于 脾索之间,窦壁的长杆状内皮细胞纵向排列,内皮间有间隙,内皮外基膜不完 整,有网状纤维围绕。脾的功能为滤血,免疫应答和造血。

4、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各自发生哪些变化?

答:脾脏结构变化: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

淋巴结结构变化: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输出增多。

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以那一种为主视抗原性质而定。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 一、选择题 【A型题】

1、C 2、B 3、B 4、C 5、B 【X型题】

1、 ABC 2. ABD 3.ABCD 4.ABCD 5.BCD 二、填空题

1.低柱状 减少 扁平状 增多

2.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促性腺激素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促肾上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生长激素细胞 催乳激素细胞, 生长激素 催乳激素 三、名词解释

1、内分泌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若形成的腺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经血液或淋巴运输则称内分泌腺。结构特点: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腺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即激素。

2、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腺腺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功能活动,这种形式称旁分泌。

3、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第一、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4、赫令体:是垂体神经部内存在的嗜酸性的、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结构。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的分泌颗粒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而形成,内含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这些分泌物经轴突运送至垂体神经部。

5、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之间的内分泌腺细胞。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四、问答题:

1、试比较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 答:(1)分泌含氮激素细胞:

A 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B 分泌的激素形成颗粒,外有膜包被。 (2)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

A 胞质内含滑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线粒体嵴呈管状,含有酶; B 胞质内有大量脂滴;

C 激素不形成颗粒,直接扩散出细胞。

2、简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胞浆嗜酸性,核圆,位于细胞中央;电镜下细胞胞质内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较多线粒体,溶酶体散在分布,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顶部胞浆中有体积很小的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功能是合成甲状腺球蛋白。 3、简述垂体的分部及各部分的功能。

答: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可分为神经部和漏斗,漏斗又可分为漏斗柄和正中隆起。远侧部较大,有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数量多,体积大,圆形,有嗜酸性颗粒,分泌含氮类激素,如催乳素(LTH)和生长激素(STH)。嗜碱性细胞数量较少,体积大小不等,圆形,界限清楚,有嗜碱性颗粒。分泌含氮类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嫌色细胞数量最多,体积最小,圆形,染色浅,细胞轮廓不清楚,功能不详。神经垂体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富含丰富窦状CAP和少量网状纤维。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一个整体,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存在于分泌颗粒中,沿轴突运至神经垂体神经部贮存,释放入窦状毛细血管内。

4、下丘脑与腺垂体、神经垂体的关系。 答:下丘脑与腺垂体:下丘脑的弓状核等的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对腺细胞分泌起促

进作用的释放激素和对腺细胞起抑制作用的释放抑制激素,这些激素随细胞的轴突伸至神经垂体漏斗,释放进入漏斗处的毛细血管网,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达腺垂体远侧部的第二级毛细胞血管网,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神经垂体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富含丰富窦状CAP和少量网状纤维。下丘脑前区有两个神经核团:视上核和室旁核,核内有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轴突直抵神经垂体的神经部,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主要来源。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颗粒沿轴突到达神经部,呈串珠状。神经部在光镜下可见赫令体(Herring body),为嗜酸性团块,即分泌颗粒。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存在于分泌颗粒中,沿轴突运至神经垂体神经部贮存,释放入窦状毛细血管内。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的神经纤维构成了下丘脑神经垂体束。

第十四章 消化管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B 3、B 4、B 5、C [X型题]

1、 CD 2、BD 3、ABD 4、ABCD 5、BD 二、填空题

1、胃蛋白酶原 盐酸 胃蛋白酶,蛋白质分泌细胞 2、上皮 固有层 细胞膜 细胞质 三、名词解释

1、主细胞:是胃底腺的组成细胞,数量最多,多见于腺底部,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核位于柱状细胞基部,基部胞质呈强嗜酸性,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充满酶原颗粒。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故称为胃酶细胞。 2、壁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和丰富的线粒体。壁细胞分泌盐酸,故亦称为泌酸细胞。

3、微管泡系统:泌酸细胞内分泌小管周围存在的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其膜结构与细胞顶面及分泌小管相同,是分泌小管膜的贮备形式。

4、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中央乳糜管、有孔型毛细血管和散在平滑肌细胞。肠绒毛进一步扩大了小肠内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5、小肠腺:小肠根部的上皮向下方固有层呈隐窝状的凹陷称为小肠腺,为单管状的腺体。上皮细胞除与绒毛上皮相同的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外,尚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 6、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它起始于盲端,汇集于粘膜下淋巴管丛。小肠吸收细胞形成的乳糜颗粒进入此管。 四、问答题:

1、试比较壁细胞和主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壁细胞和主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比较

壁细胞 主细胞 数量 少 多

分布 峡、颈部较多 腺底部较多 形态 较大,圆形或三角形 较小,柱状 胞核 圆而深,居中,常有双核 圆形,位于基底

HE染色 嗜酸性,着红色 基部嗜碱性,着蓝色;顶部呈泡沫状 EM特点 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 顶部有酶原颗粒,基部有大量

系统和大量线粒体 粗面内质网,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体 功能 合成、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分泌胃蛋白酶原 2、简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答:粘膜层: 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上皮,部分为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 粘膜肌:平滑肌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

3、简述增大小肠表面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

答: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扩大小肠表面积的三级结构有:一、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二、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三、吸收细胞游离面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由顶部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微细突起构成。 4.、试述胃壁的结构

答:共有四层,分别是: 黏膜层: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构成的细胞为表面黏液细胞,胃小凹

固有层:结缔组织,含大量的胃腺,组成胃底腺的细胞有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和干细胞等。

黏膜肌:薄,为内环和外纵行的平滑肌

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及肌间神经丛 肌层:厚,为内斜、中环和外纵行的平滑肌。 外膜:为浆膜,由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 第十五章 消化腺 一、选择题 [A型题]

1、B 2、C 3、D 4、D 5、C [X型题]

1、ABD 2、ABCD 3、AC 4、ABCD 5、ACD 二、填空题

1、A B D PP 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胰多肽 2、肝细胞 肝血窦内皮细胞 网状纤维 贮脂细胞 三、名词解释

1、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有50万~100万个,呈多面棱柱体,中央有纵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排列为不规则、凹凸不平的肝板,并互相吻合成迷路状,肝板间为肝血窦,它们均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成胆小管。

2、门管区:为数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可见伴行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是肝动脉的分支,管腔小。管壁相对较厚;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的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小叶间胆管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它们汇聚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3、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胞膜局部凹陷,彼此相对而围成的微细管道。胆小管以盲端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