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平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应对此类问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语境中找出提示语,然后进行选择作答。

第①空,“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超脱的意象世界”是提示,“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②空,“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是提示,“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第③空,“缥缈奇幻、色彩缤纷的梦幻世界”是提示,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意思是: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描绘了一个虚无飘渺、异彩缤纷、惊心眩目,光耀夺人的梦幻世界。 故选B。 2.B 3.C

4.①唐代,笺纸流行阶段:染色为其特色。②宋代,笺纸飞速发展时期:笺纸纹饰精致美观,品位高雅。③明后期,笺纸繁荣时期:笺纸种类繁多,细腻精致。④清初,笺纸有长足的发展;笺画以写意为主:清末,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风格僵化,画面呆板,失却了文人趣味。⑤民国以降,笺纸的小高潮期;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流行新笺样。 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6.D 7.B 8.C

9.B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项,“南北朝时就已广泛使用”错误,依据“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南北朝时期只是有使用的实例,但未广泛使用,所以该项错误。 B项,正确。

C项,“笺画与传统的国画无异”错误,依据原文“其韵味与传统绘画相似却又有自身意趣,可以‘微型国画’称之”“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笺纸也有了“画笺”的美誉”可知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该项错误。

D项,“现在已经被淘汰”错误,依据“在现代,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也可以通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可知,“笺纸”现在并未被淘汰,所以该项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均出于才女名媛之手”错误,依据“元和年间,蜀中女诗人薛涛在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酬酢往来时,采用了一种染作深桃红色的小笺纸写诗相和,一时成为美谈,极受时人追捧,遂以“薛涛笺”之名传世。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种香艳的因素,使人易生艳羡之遐思”可知。这里只说是“薛涛笺”出于才女名媛之手,所以该项错误。

B项,“始终追求”错误,依据“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笺纸并不是始终追求高雅品位,显示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所以该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既要……又要……”错误,依据“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一些生活相对优越的知识分子,有实力(即有钱)、有余暇(即有闲)提升生活品位,讲求生活格调,追求生活情趣,从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变得讲究起来,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等内容可知,使用笺纸者并非既要低调脱俗,又要有经济实力和余暇时间,不同时期的笺纸使用者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该项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依据“笺纸的历史非常久远,有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期即有使用笺纸的实例”“书诗句于彩笺之上。这就说明笺纸在最初是用来供帝王之家娱情的附庸,尚未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文房用品”可知,南北朝时期是目前历史记载的笺纸发展的初级阶段,“彩色”是其特点。 依据“到了唐代,笺纸率先在文人墨客间流行开来,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此时笺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染色”可知,唐代是笺纸的流行阶段,染色为其特色。

依据“这些笺纸上出现的精致美观的纹饰,是笺纸飞速发展期的一个见证,这种纹饰既有图案化的纹样,也有整幅的构图,显示了一种低调高雅的品位。极符合宋代典雅高贵的文化风尚和审美趣味”可知,宋代是笺纸飞速发展的时期,纹饰精致美观、品位低调高雅是其特点。 依据“明后期,……笺纸也随之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这些技术,让传统绘画所涉及的对象无不进入笺画的题材,例如……极大地拓展了笺纸的种类,笺画细腻精致的程度,与传统国画不相上下”可知,明后期是笺纸繁荣的时期,种类繁多、细腻精致是其特点。 依据“清初……笺纸又有了一个长足发展……这一时期,写意西风渐趋为画坛主流,笺画图案也以没骨小写意为主”可知,清初,笺纸有长足的发展,写意是其主要特色。

依据“而至清末,笺纸已远不及前代,风格日益僵化、画面愈加呆板,失却了笺纸最重要的文人趣味,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可知,清末,笺纸由盛转衰,渐趋没落,风格僵化、画面呆板、失却了文人趣味是其特点。

依据“民国以降,……掀起了笺纸的小高潮,笺画的题材愈加广泛,除了常规的……外,……等新笺样也纷纷流行开来”可知,民国以降,笺纸的小高潮期,笺画题材愈加广泛、流行新笺样是其特点。

5.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

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作答。

本题中“却忆当年妃子笑,红尘一骑到长安”是提示,同时注意“荔枝”的书写。 6.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D项,“如《春夜喜雨》”错误,《春夜喜雨》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不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个性特色。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作答。

B项,“最终会成为知音”错误,依据“画家创作笺画是一种精神寄托,使用笺纸者也往往寄托着一种含而不露的情愫。如……这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最后两句,原句意思是对李白的赞赏和思念,以之作为笺画的题材,就有一种思念故人的意义。试想,远方的朋友收到用这枝笺纸写的书信,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种知音之感”可知,“往往”“试想”等说明笺画的创作者与笺纸的使用者并不一定都最终会成为知音。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C项,“独有形式”错误,依据“在古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之四方”可知,古代诗人的作品并不是只通过笺纸传播四方。 故选C。

9.本题考查对文章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既需要对文章内容加以理解,有需要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内容,答题时先要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再依据文章内容或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依据原文“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有诗词掌故,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