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下载本文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日心说 ”)和( “地心说 ”)

都可以解释。

2、地心说:古希腊天学家(托勒密)提出。

3、日心说:波兰天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

。地球

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 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傅科)利用(傅科摆)证 明了地球在自转。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是(自西

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

6、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决定了各地迎黎明的时间和顺序 也(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7、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台的经线定为(

24)个时区。

0 度经线),每相邻两时

区相差( 1 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8、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 (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 “不动 ”, 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9、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 动的,它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10、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周期为( 24 小时),地球围绕

(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1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 :(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黎明的 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13、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4、(恒星周年视差) 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 (公转)。公转过程中,

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交替现象)和(极昼极夜

现象)。

1、(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6、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 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 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 ,

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7、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 。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四

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8、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 、地轴的(倾斜)有关。

19、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 ,半年时间是(晚上), 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轴是(倾斜)的,太阳能照

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

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1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 :(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黎明的 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13、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 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4、(恒星周年视差) 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 (公转)。公转过程中,

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交替现象)和(极昼极夜

现象)。

1、(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6、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 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 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 ,

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7、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 。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四

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8、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 、地轴的(倾斜)有关。

19、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 ,半年时间是(晚上), 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轴是(倾斜)的,太阳能照

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

直能被太阳光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