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期发生的分蘖数两部分组成。具体预算本田期有效分蘖发生数时,则根据移栽活棵后至N-n叶龄期以前的有效分蘖叶龄数和相应的分蘖理论值,以及当地高产田平均的分蘖发生率(超高产栽培籼型杂交稻一般取0.8,粳稻取0.7)来计算。
(4)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根据斯坦福的差值法公式计算施氮量:施氮总量(公斤/亩)=(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单季粳稻亩产600~700公斤的百公斤稻谷需氮量为1.9~2.0公斤,基础产量300~400公斤的地力水平的每百公斤稻谷的需氮量为1.5~1.6公斤,氮素当季利用率为42.5%(40%~45%)。氮肥运筹,大、中、小苗高产栽培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分别为4:6、5:5、6:4,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基蘖肥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穗肥在中期叶色褪淡后于倒4、倒2叶施入。磷、钾肥用量按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而定;磷肥基施,钾肥50%作基肥,50%作拔节肥。
(5)节水灌溉技术。按活棵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控制无效分蘖期、长穗期和抽穗结实期5个时期精确定量实施。①活棵返青期采取2~3厘米水层与间隙露田通气相结合,特别是秸秆还田条件下,在栽后2个叶龄期内应有2~3次露田。其中,水稻机插小苗移栽后一般宜湿润灌溉;②移栽后长出第2张叶片后,应结合施分蘖肥建立2~3厘米浅水层;③当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左右时及早自然断水搁田,直至拔节期通过2~3次轻搁,使土壤沉实不陷脚,叶片挺起,叶色显黄;④拔节后的整个长穗期实施浅水层间歇灌溉,以促进根系增长,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使株型挺拔、抗倒,改善受光姿态;⑤开花结实期实施湿润灌溉,保持植株较多的活根数及绿叶数,植株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与粒重。 (二)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培育适合机械栽插的水稻壮秧,采用插秧机械,将秧苗按照一定规格要求栽插到大田,并采取相应的肥水运筹措施,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一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该项技术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工栽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产量水平不高等矛盾,同时有助于减少直播稻等粗放种植方式应用面积的比例。
2、适宜区域:机械化生产条件好、温光资源充裕、茬口布局合理的水稻产区。 3、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品种。根据当地温光资源条件及茬口布局,选择生育期适宜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2)培育适插壮秧。采用塑盘培育适插壮秧,根据移栽期及适宜秧龄(叶龄)精确计算适宜播种期,根据基本苗、种子粒重等精确计算播种量,亩大田用种量3~3.5公斤。适宜机插的壮秧,一般叶龄3.5叶、秧龄18~20天。
(3)合理确定基本苗。根据秧苗素质、分蘖特性、产量构成等因素,按照基本苗公式计算栽插基本苗,合理配置行、株距,确定秧爪取秧量,常规粳稻基本苗6~8万/亩,杂交稻3~4万/亩。
(4)科学水浆管理。坚持薄水栽插、浅水护苗、活水促蘖、适时搁田、薄水孕穗扬花、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等水浆管理方法,合理促控群体。
(5)精确肥料运筹。根据精确定量栽培原理及机插小苗群体分蘖发生与生长发育特点,精确计算总用氮量及前后期运筹比例,注意氮、磷、钾平衡施用。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三)水稻精确抛(摆)秧技术
1、技术概述:在塑料育秧盘内采用旱育旱管方式培育出适合抛(摆)栽的健壮秧苗,大田抛栽后进行科学配套栽培管理的一项稻作技术。该技术具有高产稳产、省工省力等突出优势。尤其是在江苏淮北、沿淮水稻主产区,既能有效解决直播稻、晚播机插秧因播种育秧迟、生育期缩短、栽插季节紧张等方面存在的限制因素,又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
2、适宜区域:苏中、苏北水稻机械化生产条件不高的水稻产区。 3、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品种。选择抗病性和抗倒性强、中大穗型的水稻品种。
(2)培育适抛(摆)壮秧。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田块作苗床,用壮秧营养剂等苗床专用肥制作营养土。按照秧大田比例1:35~40标准,每亩大田用塑料软盘(434孔)55~60张。根据当地水稻安全齐穗期确定
适宜播种期,常规粳稻大田亩用种量3公斤左右、杂交中籼稻1公斤左右,浸种后用专用包衣剂包衣均匀播种,盖好营养土、浇(窨)透底墒床土、化除、盖草覆膜,适时揭膜浇肥浇水。一般秧龄20~30天,叶龄4~5叶左右时抛(摆)栽。
(3)精确抛栽技术。精细耕整大田,做到田面高低差不超过3cm,看天、看苗适期抛秧,提倡定向点抛,抛足基本苗,提高均匀度。常规粳稻亩抛1.8~2.0万穴,每穴2~3苗,杂交中籼稻亩抛1.5~1.7万穴,每穴1~2苗,抛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活棵分蘖。
(4)精确运筹肥水。根据抛(摆)秧稻抛栽后缓苗期短、活棵早、出叶快、分蘖发生早等特点,采取前氮后移平衡施肥技术,一般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在6:4~5:5为宜。大田水分管理采取湿润活棵、浅水分蘖、提早晒田控蘖、孕穗至抽穗间歇灌溉的方法。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开展综合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四)水稻肥床旱育壮秧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在肥沃苗床上,通过旱育旱管,培育苗体健壮、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的标准化壮秧,配套大田合理株行距、肥水调控等措施,构建高产优质群体,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一项稻作技术。该技术培育的秧苗矮壮,根系活力强,栽后发棵快,群体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结实好,产量高。 2、适宜区域:全省各稻区。 3、技术要点
(1)苗床选择。选择土壤肥沃、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爽水透气的菜园地或旱田,尽量集中连片。根据苗龄大小确定秧大田比例,一般中苗移栽的为1:15。
(2)苗床培肥。提倡应用壮秧营养剂等专用肥料,简化苗床培肥程序,提高苗床培肥效果,苗床土壤达到肥、松、细、软、厚等要求。
(3)种子处理。采用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剂,防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提高抗性。
(4)精细播种。播前3~5天耖田耕地高标准开沟做板,播种时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播种,轻度镇压后覆盖1厘米薄层细土,喷湿表面后喷洒旱育秧专用除草剂。
(5)覆盖管理。播后气温正常可不盖地膜,在苗床表面撒一层1~2厘米厚的麦壳或其他作物碎屑,播后气温较低可加盖地膜,5~7天齐苗后及时揭膜。
(6)旱育旱管。3叶前保持床土湿润,3叶后严格控水,做到看苗补水。1叶1心期控制秧苗徒长,苗床培肥不足的,适当补施断奶肥,适龄移栽,移栽前施好送嫁肥,防控好病虫害。 (7)大田管理。根据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求,做好大田技术管理。 (五)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
1、技术概述:在收获小麦时,将秸秆用机械切碎分散于田面,通过机械旋耕将之与泥土混合还田后,采用水稻机插、机直播、抛秧等栽培方式,实现麦秸秆还田与水稻种植轻型简化相结合的稻作技术体系。该技术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达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2、适宜区域:全省各稻区。 3、技术要点
(1)机械切碎分散麦秸。用久保田类联合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麦子,同时开动切碎机械,按10厘米左右长度切断麦秸并均匀分散于田面。或用桂林类联合收割机滚动式扎碎麦秸,人工分散于田面。 (2)浅水旋耕埋草技术。切碎麦秸分散于田面后灌浅水层,均匀撒施基肥后实施麦草带水浅旋耕还田。水层以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保证泥草充分混合提高田面平整度,旋耕后田面露草量以每平方尺竖立的碎草在10根之内为宜。
(3)实施多种轻简栽培模式。旋耕整平后,可采取抛秧、机插、直播等多种水稻种植方式移栽水稻。 (4)精确水肥管理技术。根据种植方式特点,实施与之相应的水肥管理,促进群体早发、壮蘖,提高群体成穗率,促进大穗、多粒,提高产量。水分管理上,前期要及时露田增氧以排除毒害,中期要及早分次搁
田使土壤沉实,防止因土壤不实造成根倒,后期要间隙灌溉保水透气。肥料运筹上,鉴于还草稻田前期吸氮、后期释氮的特点,调整肥料运筹。粳稻要重两头控中间,籼稻要全程平衡施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参照当地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做好病虫草害防除,采取直播的,要做好杂草防除工作,实行“一封、二杀、三挑”,抛秧、机插秧移植后3天撒施除草剂,保持水层5~7天。 (六)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以超级稻品种为基础,配套壮秧培育技术、水分实时实地管理技术、精确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使超级稻高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一项综合技术体系。通过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能够达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促进水稻量质同步提升,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适宜区域:生产基础好、温光资源充裕、茬口布局合理的水稻产区。 3、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超级稻品种。重点推广经农业部认定的、适宜我省不同稻区应用的超级稻品种宁粳4号、宁粳3号、南粳44、南粳45、扬粳4038、扬粳4227、淮稻9号、武运粳24号、连粳7号、镇稻11号,以及具超高产潜力的武运粳27号、南粳49、南粳9108、镇稻18号、扬育粳2号等。
(2)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壮苗。根据超级稻品种或组合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在精量播种的基础上,配合浅水灌溉,早施分蘖肥,化学调控,病虫草防治等措施,达到苗匀、苗壮,秧田在4叶期左右看苗施一次平衡肥,并在移栽前3~4天施起身肥。
(3)宽行稀植,定量控苗。超级稻组合一般植株较高,生长量大。如果密度过高,行距小,会引起群体通风透光不良,病虫防治困难。要根据超级稻品种特性,合理确定适宜株行距,定量控制基本苗。 (4)好气灌溉,发根促蘖。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
(5)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水稻目标产量和植株不同时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量及土壤的营养元素供应量,计算所施的肥料类型和数量。同时结合不同生长期植株的生长状况和气候状况进行施肥调节。肥料的施用与灌溉相结合,以改善根系生长量和活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根据病虫测报及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果。 (七)水稻清洁安全生产技术
1、技术概述:在水稻产地环境质量背景评价和水稻优质清洁安全生产合理区划的基础上,通过水稻栽培方式合理布局、生长发育诊断指标精确调控、氮高效品种筛选利用、秸秆还田、优质降污施肥、病虫草害高效清洁防除、稻鸭(渔)共作复合生态种养等措施或技术应用,实现水稻清洁安全生产的一项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2、应用范围:有清洁水源、土壤重金属不超标、周围无化工区区域。 3、技术要点
(1)栽培方式合理布局及其适宜品种类型。苏北、苏中地区适宜的栽培方式为机插与抛秧,适宜的品种类型苏北为中熟中粳;苏中为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苏南地区适宜的栽培方式为机插,适宜的品种类型为早熟晚粳搭配中熟晚粳。
(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高产优质形成的生育量化指标及其诊断技术。根据水稻出叶和各部器官生长之间的同步、同伸规则,以叶龄模式对水稻品种各部器官(根、叶、蘖、茎、穗)的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在时间上作精确定量诊断。重点是在掌握水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N)、伸长节间数(n)基础上,明确与应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拔节叶龄期(N-n+3)、穗分化叶龄期(叶龄余数3.5~0)等生育关键时期共性生育指标与精确定量诊断方法,使众多的品种归类,实现栽培技术模式化、规范化。
(3)秸秆机械化还田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主要以“久保田588型”联合收割机收获前茬与切碎秸秆,留茬10~15㎝,秸秆长度在5~10㎝,并匀铺于田面灌溉水层浸泡2~3天后旋耕,以软化土壤、削弱秸秆韧性,减轻机械作业强度,旋耕时留薄层水(田面水层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并用中型拖拉机配套埋
草、旋耕机深旋埋草平整,或用手扶拖拉机旋耕埋草、旋耕两遍以提高埋草深度与田面平整度、整洁度。 (4)优质降污高效肥水运筹技术。全生育期灌溉用水为清洁水源,使用的肥料全部安全达标。在筛选适应不同地区高产氮高效型水稻品种基础上,严格进行精确施肥,注意有机无机结合,加强秸秆还田与绿肥还田,用斯坦福的差值法公式计算施氮量:施氮总量(公斤/亩)=(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单季粳稻亩产600~700公斤的百公斤稻谷需氮量为1.9~2.0公斤,基础产量300~400公斤的地力水平的每百公斤稻谷的需氮量为1.5~1.6公斤,氮素当季利用率为42.5%(40%~45%)。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6:4,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基蘖肥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穗肥在中期叶色褪淡后于倒4、倒2叶施入。磷、钾肥用量按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比例而定;磷肥基施,钾肥50%作基肥,50%作拔节肥。 (5)病虫草高效清洁安全综合防治技术。根据区域水稻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及不同层级(无公害、绿色与有机)清洁生产目标,严格执行不同层级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它中性事物等环境因子,协调农业防治(选取抗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制度、种养结合等)、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等)和化学防治(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充分发挥作物、天敌、环境的综合效应,创造和形成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育的稻田生态系统,将病虫草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保证水稻高产、优质、低成本、(少)无害。 (6)全过程进行生产记录,保有可溯源档案资料。 二、小麦主推技术
(一)小麦机械匀(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上世纪90年代全省小麦机条播面积占60%左右。此后,由于水稻茬口越来越迟、土壤适耕性差、播种机型老化和机播作业服务不到位等原因,机条播面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人工撒播,播种质量得不到保障。该技术采用机械条播入土或免耕宽幅带状匀播,可精确控制播种量和提高播种质量、作业效率、出苗均匀度,解决大面积生产中存在的播种粗放、播量偏大、均匀度不高等问题。随着小麦播种机械更新换代,向大功率和集旋耕、施肥、播种、开沟、镇压于一体的复式作业方向发展,小麦采用机械匀(条)播是必然趋势。
2、适用范围:全省小麦生产县(市)。 3、技术要点
(1)旱茬小麦机条播技术。由于旱作物腾茬相对较早,土壤适耕性较好,有条件实行机条播,可采用免耕条播机,一次性完成灭茬播种,也可在灭茬整地基础上采用山东引进的2BJK-6型小麦宽幅精播机进行机条播(工作幅宽140厘米,每幅6行,行距27厘米,每行播种幅宽8厘米,工作效率6~10亩/小时)。 (2)稻茬小麦机条播技术。水稻收获较早,腾茬及时(收稻至播种有5~7天以上晴天),土质沙土至壤土,墒情适宜,适耕性好,可采取机械播种。稻草离田情况下可采用2BG-6A型等小型免耕条播机,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稻草还田情况下,可先犁翻旋耕埋草整地,再机械播种,也可采用大功率复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施肥、播种、开沟、镇压等播种作业。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块,应适当扩大行距,达25~30㎝。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适宜时控制在2~3厘米,土壤偏旱时调节为3~5厘米。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避免田中停机形成堆籽。 (3)稻茬小麦免耕宽幅带状机械匀播技术。对于土壤含水量较高、免耕机条播作业时易出现堵塞排种管、缺苗断垄的田块,宜采用机械均匀撒播。目前大功率、复式作业的免耕宽幅带状匀播机械已经面市,也可对旧式免耕条播机进行简易改进,即:拆除免耕条播机的部分或全部旋切刀,拆除播种开沟(槽)器和排种管,在播种箱下方增加一倾斜的前置式挡板,种子经挡板均匀摆播于地表,播种、浅旋盖籽同步完成。采用免(少)耕机械匀播技术,使得机械对腾茬、墒情、土质和秸秆还田的适宜弹性更宽,效率更高,降低能耗,对沙土、壤土、粘土均可适用,即使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也能机械播种。
(4)适期适量播种。适期早播采用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以内;适期播种采用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6万左右。迟于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淮北地区最多不超过35万基本苗,淮南地区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