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证高支模方案 下载本文

2、1#楼停机坪高支模区域施工时,在107.2m、111.6m、116m架空梁处各设置一道水平防护网,避免上面施工时物体落到架体基础上。

第 29 页

第六章 混凝土浇筑及监控措施

6.1 混凝土的浇筑

6.1.1 混凝土浇筑前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

材料员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做好材料订货和采购工作,使计划得到落实。材料进场按计划进行,并作好保管工作。 2、施工机具准备

按施工机具进场计划,组织机具进场,对进场设备作相应的保养、检查和试运转工作,以保证施工机械能正常运转。

3、劳动力准备

按照劳动力需用量计划,安排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的施工专业队伍进行施工。

4、施工临水、临电布置

施工临水、临电安装布置按施工临水、临电专项方案进行布置。 6.1.2 混凝土浇筑

1、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筑,1#楼办公大堂、2#楼办公大堂高支模区域分三次浇筑,第一次先浇筑一层框架柱,在浇筑二层框架柱、顶板、梁时先浇筑框架柱,待二层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80%后再浇梁板,浇梁板时先浇框架梁再浇梁,最后浇筑板。1#楼停机坪高支模区域分八次浇筑,第一次浇筑107.2m处下方框架柱,第二次浇筑107.2m处架空梁,第三次浇筑111.6m处下方框架柱,第四次浇筑111.6m处架空梁,第五次浇筑116m处下方框架柱,第六次浇筑116m处架空梁,第七次浇筑119.8m停机坪处下方框架柱,第八次浇筑119.8m停机坪处梁板,浇筑梁板时均在下方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80%时再浇筑梁板。本工程高支模区域梁板浇筑混凝土时,从中间向四周对称浇筑。 2、在框架柱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 且不得积水。即要做到: 去掉乳皮, 微露粗

第 30 页

砂, 表面粗糙。

(2)浇筑前, 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 mm~15 mm 厚的水泥砂浆一层,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3)混凝土应细致振捣密实,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3、混凝土的养护:砼浇筑完后12小时内进行浇水养护,养护由专人负责,每天浇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养护期不得少于7d。 6.1.3 混凝土浇筑注意事项

1、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木胶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混凝土浇筑时,施工单位应派安全员专职观察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暂停施工,并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检查同意后方可复工。如果估计排险抢修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则要进行施工缝处理。

3、砼振动时,不得用振棒撬住模板或钢筋。

4、振动器振棒等设备,不得集中堆放。浇筑时无需使用的设备一律在浇筑前清走。

6.2 高大模板变形监测

本工程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在搭设和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前、施工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必须随时监测。 1、监测项目:扣件沉降、支架位移和变形

2、监测点布置:根据支架规模确定,一般情况下每10~15米布设一个监测剖面,每个监测剖面布设不少于3个支架监测点进行水平、沉降和架体基础稳定性监测,监测点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

3、混凝土施工前准备好1台无棱镜全站仪。由现场负责人孙长勇、周光志和安全员袁绪良负责监测。发现有倾斜、弯曲等异常情况现象立即呼喊,停止作业,通知有关人员撤离,并进行加固。

4、监测频率和要求: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实施实时监测,监测频率不超过

第 31 页

30分钟/次。

表6.2-1 支模架搭设允许偏差及预警值要求表

项目 3m<L≤4m 立杆钢管弯曲 4m<L≤6.5m 水平杆、斜杆弯曲 立杆垂直度 ≤6.5m 总高3m ≤20mm ≤30mm ≤0.75%且≤60mm 12mm 25mm 15mm 无棱镜全站仪 无棱镜全站仪 无棱镜全站仪 允许偏差 ≤12mm 预警值 8mm 检查工具 无棱镜全站仪 5、班组日常进行安全检查,项目部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公司每月进行安全检查,所有安全检查记录必须形成书面材料。 6、日常检查、巡查的重点部位

1)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剪刀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 2)立杆是否悬空,连接扣件是否松动。 3)支撑体系是否有不均匀的沉降、垂直度。 4)施工过程中是否有超载现象。 5)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支撑体系和各杆件是否有变形现象。

7)在承受六级大风或大暴雨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8)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由项目部对脚手架全面系统检查,合格后才开始浇捣。

9)浇筑混凝土时必须设专人看模,随时检查支撑是否变形、松动,并及时组织维修。

10)在要浇筑支模架外用仪器观测正在浇筑的支模架的变形情况。

第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