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部分 现代世界 专题十四 两种文明模式的演进 第3课时 20世纪的两次世 下载本文

人人人他他他有意义第3课时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2018·广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悲剧在于,那些本来有可能制止后代进行毁灭性的竞赛,并进而阻止他们进入战争的国际互动力量还没有强大到阻挡1914年8月灾难的发生。当枪声在那个8月响起时,许多国家的人们开始了类似的经历;短缺、征兵、死亡和疾病。这个大屠杀又转而刺激了激烈的新意识形态的产生,它甚至更强烈地强调世界范围内阶级、种族或民族国家的统一。

——《1780—1914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美苏争霸陷入僵持状态,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邓小平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历史过程。1977年他说,‘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1985年进一步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1987年进一步指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刘华秋《国际风云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目的。分析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识。谈谈国际局势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可概括出来;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根据国际局势来制定政策,只有正确把握国际局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对策。

答案 (1)目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影响:政治上给欧洲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上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思想上由于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巨大的伤亡、破坏,使战后欧洲各国人民中普遍兴起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分赃不均和对战败国的严厉制裁,导致欧洲一些国家极端民族主义复兴。

(2)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可以争取长期的和平。

关系:国际局势是一国制定国家政策的重要依据,正确把握国际局势才能够制定正确成功的内外政策。

1

人人人他他他有意义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1月美英召开卡萨布兰卡会议,会上双方达成以下内容:

地中海方面:攻占西西里岛,目的是——(1)使地中海的交通线更为安全。(2)减轻德军对俄国前线的压力。(3)加强对意大利的压力。……

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单独会见了艾森豪威尔将军,艾森豪威尔将军回忆说“……他(罗斯福)还机智地指出,既然法国人想迫切取得大量的军事装备,那我们就可以此为条件,采取要他们服从美国在欧洲方面的战略观点,使用他们的基地,并逐步撤换反对美国政府的法国官员,这是完全适当的。如果他们在这些重要问题上不支持我们,那武装他们显然是无用的。”

——朱贵生、王振德、张春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会后盟军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目的。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结合1943年二战的发展进程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影响,首先要归纳西西里岛的登陆这一军事行动,其次要回答其意义。(2)此题问目的,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是打败法西斯,“……采取要他们服从美国在欧洲方面的战略观点……如果他们在这些重要问题上不支持我们,那武装他们显然是无用的”说明还有一个目的是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 (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重大转变,北非战场转入反攻。 影响:盟军西西里岛登陆加速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的解体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大胜利。

(2)目的:打垮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夺取部分殖民地和战略要地,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建议用时:45分钟)

1.(2018·吉林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所发生的战争显然从根上说是一种新形式的战争,即全面的战争。体现了工业化在军事行为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全面战争的性质。战争越来越多地运用了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不仅包括大规模的兵役征发,还包括政府通过强制规划和定量配给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它还包括对媒体前所未有的控制,而且通过以煽动情绪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宣传,激发起对国家事业的责任感,以及对敌人深深的非理性的仇视。全面战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把军队和平民混淆起来,这种界限在先前的世界历史上常常限制了战争的破坏性。

全面战争,像任何主要的历史发展一样,都有着混合性的结果,改善了的政府经济政策通常采取了新的保护工人的政策,对劳动大军的军事动员常常会导致妇女地位的重大突破。

2

人人人他他他有意义组建技术研究机构的强大努力经常会对经济领域产生侧面的影响,如合成橡胶和其他新材料的发明。即使如此,全面战争造成的灾难仍然是引人注目的。那种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军事行动中去的做法更能造成经济的崩溃。全面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产生了一种胜利者在战争结束的谈判中更缺乏弹性的倾向:曾经艰苦奋战的人们觉得很难宽厚地对待他们的敌人,寻求报复经常会引发新的紧张,这种紧张很快直接导致新的冲突。战争引发的情绪和混乱局面也会导致国内新的暴力行动。

——皮特· 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全面战争”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分析“全面战争”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从工业化、科技、战争的动员等方面归纳特点。(2)据材料从对社会矛盾、经济、战后矛盾等方面的影响归纳。

答案 (1)特点:其出现体现了工业化对军事的影响;运用更具破坏性的技术;战争组织上的广泛性,如兵役征发、对经济活动和媒体的控制;全面战争是全民总动员。

(2)影响:工人和妇女地位提高;战争期间研制的军事技术战后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战败国和绝大多数战胜国战后经济趋于崩溃或元气大伤;战后的巴黎和会严格削弱和限制战败国德国,埋下了二战的隐患;战争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引发了革命。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2018·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战公约》,1928年8月27日由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由序言和正文3条组成。第一条,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来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三条是规定程序问题。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且各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各自的解释和保留条件,如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摘编自高秋芬《评析非战公约》

材料二 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衙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所体现的原则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一“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得出放弃

3

人人人他他他有意义了战争作为国家政策解决争端;根据材料一“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得出以和平手段解决国家争端;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得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利;结合所学,它奠定了侵略战争作为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也成为日后国际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2)根据材料二“无舵之船……无菜肴之餐桌”,约翰逊只看到了《非战公约》的局限性的一面。确实,《非战公约》“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但是,《非战公约》的签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原则: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任答两点即可)

(2)评析:约翰逊的评价有失偏颇。一方面,它确实看到了《非战公约》的局限:如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等;但他忽略了《非战公约》在限制国家战争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3.(2018·泉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1月,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国联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4国为其常任理事国,美国未加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行动。1933年2月,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日本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成了一纸空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成立的原因,从外部看,主要是一战前缺少协调机制导致走向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战后人民要求和平的舆论压力;从建立者看,英、法要维护凡尔赛体系带来的既得利益,同时对社会主义的仇视。(2)材料中调查报告“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具有积极的一面;提出“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