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读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下载本文

教科1105 张丽红 221101030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学与教的心理学》(主编 皮连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集中阐明了学习与教学中的心理学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分三个部分具体讲述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的大量知识。其中第三部分有一章专门讲述“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影响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来探讨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介绍动机的基本性质及其对学习活动的一般作用,然后分别从学习者自身因素(内部)和环境因素(外部)两方面论述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及相应的激励措施。

在未读本书之前,我已知道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并且深以为然,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又称“倒U曲线”,是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心理学家一致同意将有机体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起因归结于它具有某种动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些需要是生而具有的,但人类大部分的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拖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来讲,影响个体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焦虑水平和能力信念等。具体的控制内部因素的方法有: 一、唤醒学习需求,激发求知欲;二、控制焦虑 ; 三、正确认识学业的成败,建立积极的学习期望。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学习任务、反馈与评价、课堂活动的组织。一、学习任务要有价值,可操作,风险性适中。二、评价是对学习进展及成绩的价值进行评判,并给予相应的强化: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反馈与评价通常难以分割。三、组织合理的课堂活动结构 ——竞争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单干式学习。

联系我们日常教学,我把自己具体的激发求知欲的做法分解一下几点: 一、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和剖析众多历史事实,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的历史情景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语言,可以扣击学生的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在古代,满怀豪情讲述“四大发明”,还有如高风亮节堪称爱国典范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在近代,如讲到“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怀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

(二)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布鲁纳(J·S·Bruner,1960)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内在动机的概念并倡导发现学习(详见第八章),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

第 1 页 共 1 页

教科1105 张丽红 221101030

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 (三)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兴趣、动机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把学生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人物中人格榜样作用,加强学生模仿心理的刺激,如讲述“徙木赏金”的战国商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等等,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风范,都会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耀眼明灯。 二、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的动机作用。长远目标的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其功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要求。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要尽力与个人的学习能力相一致,过高的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差距较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即,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也将进一步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例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关于了解学习结果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已为许多实验所证明。 (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教师对学生作业、测验等进行评价时,不仅应打分数、评等级,还应加上有针对性的评语,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表扬、批评做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

(4)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然而,竞赛必须适当。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竞赛要适量;(2)选择竞赛的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例如,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已竞赛。 三、成就动机训练与归因训练 (1)成就动机训练 (2)归因训练

人们之间在归因方式上存在着稳定的个别差异。一种人对于活动的成功或失败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是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归因方式,也叫理想的归因方式或类型,这种

第 2 页 共 2 页

教科1105 张丽红 221101030

归因方式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也有一些人对于成功和失败总是归因于环境或运气,或者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是一种消极的或不良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归因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归因,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极性。 四、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1)消除学生的无力感

面对那些因在学习上多次失败而变得自暴自弃,产生无力感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无力感症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 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3.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2)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学习玩本书,我深感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以后的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我们更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我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我们的能力必将更上一层楼。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