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性传播疾病(徐飚) 下载本文

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概述

性病是指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主要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感染性疾患。1975年WHO根据性病种类和病原体不断增多的变化特点,决定采用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来代替性病的概念,表示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疾病,以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STD是一组古老而且流行广泛、传播迅速的疾病。近20年来,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及其所引起的综合征日益增多,STD在许多国家猖獗流行,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被认为是当今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性传播疾病感染后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如70%以上的女性感染沙眼衣原体后没有症状),容易造成治疗延误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盆腔炎、异位妊娠和不孕症等;此外,无症状感染者还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传染源,导致STD更广泛的传播和流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为此,WHO在2003年完成的《性传播感染管理准则》中推荐以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STI)代替STD,表示所有与性行为或性活动相关的感染,包括有临床症状的疾病和无症状感染。目前,STI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权威机构使用。然而,由于无症状感染难于识别,有症状感染管理仍然是最经济有效的STI基础管理模式,同时,以传统传染病监测报告体系为依托的STD病例报告也是目前估计STI发病率的主要资料来源;因此,除特别注明,本章仍沿用STD这一说法。

一、病原学

目前已知有超过30种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在内的病原体可以引起STD。发病率居前的是梅毒(syphilis)、淋病(gonorrhea)和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NGU)等,也是目前STD防治的主要病种。1991年我国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艾滋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为要求监测报告的8种STD。随着STD概念的不断外延,很多能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都被包括在STD的范围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生殖道支原体病、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炎、性病性盆腔炎、生殖器疱疹、阴道念珠菌病、

1

阴虱病、疥疮、嗜血杆菌阴道炎、传染性软疣、β型链球菌病、巨细胞病毒病、梨形鞭毛虫病、沙门氏菌病、弯曲杆菌病、弓形体病、类园线虫病、隐孢子虫病等。目前较常见的STD及其病原体如表26-1所示。

表26-1 常见性传播疾病及其病原体

疾病

男性尿道炎

主要性传播病原体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

附睾炎 粘液脓性宫颈炎 外阴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 急性盆腔炎 生殖器溃疡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白色念珠菌,阴道毛滴虫 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细菌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细菌 单纯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梅毒螺旋体,杜克雷嗜血杆菌,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菌株),肉芽肿夹膜杆菌

生殖器疣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人乳头瘤病毒 (可致生殖器感染的各型) HIV-1,HIV-2,多种条件致病性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肛门癌,人乳头瘤病毒(特别是16、18、31和45型) 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 卡波氏肉瘤 淋巴肿瘤 肝细胞癌 热带痉挛性瘫痪 疥疮 阴虱病

人疱疹病毒8型

HIV,EB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 乙型肝炎病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 疥螨 阴虱

(整理自Holmes et al 2006)

二、危害

据WHO估计,全球15~49岁人群中每年约新发生3.4亿可治愈的STD,其病原体主要为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氏菌、沙眼衣原体和阴道滴虫,这些病例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1.51亿),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0.69亿),以

2

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0.38亿)。

STD带给人类巨大的健康损失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的STD新病例中约1/4是10~19岁的青少年;女性每年新发100万例盆腔炎,其中大多数是由于衣原体感染、淋病或细菌性阴道炎未治疗或未彻底治疗而导致的病情恶化,其直接后果就是异位妊娠和输卵管损伤导致的不孕;异位妊娠是美国孕妇在第一产程中死亡的首位死因,9%的妊娠相关死亡是由它引起的。美国每年由治疗STD及相关并发症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30亿美元。STD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更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有30%~80%的妇女和10%~50%的男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II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HSV-2感染是发展中国家生殖道溃疡的首位病因;在资源贫乏国家,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导致了每年约50万宫颈癌的发生,其中死亡24万;约有3.5亿慢性肝炎和每年至少100万的肝硬化、肝癌死亡病例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中大多数在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三、流行概况

1. 流行趋势

由于以病例报告为主的被动监测系统所得数据的漏报严重、STD本身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以及社会舆论对STD患者的压力所造成的心理畏惧都使得STD的确切流行情况难以被掌握。但根据各国监测统计数据,仍然可以发现STD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年,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5亿STD新病例;1995这个数字上升到3.3亿;1999年则上升为3.4亿,大约每天新发生STD100万例。

我国性病在建国前流行猖獗,以梅毒和淋病为主。1949年后,估计全国性病病人1000万左右。当年上海的性病患病率曾高达10%,其中妓女的患病率高达58%。梅毒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分别为5%~10%和0.5%~4%)。少数民族地区发病也十分严重,梅毒患病率在某些民族地区高达21%~48%。如广西大瑶山地区性病患病率为15%~17%,有的村庄高达3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性病发病率迅速下降,1964年我国正式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STD在我国大陆又死灰复燃。1977年再次报告新发性病病例,之后STD疫情连年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发病人数日益增多,疫情从沿海向内地、城市向农村、

3

社会向家庭蔓延,并与艾滋病疫情同步上升,对社会经济和人群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到2000年底,全国STD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124.31%(见图26-1)。

图26-1. 1985-2005年度全国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情况 从2001年开始,我国STD疫情出现了下降趋势。2001年全国共累计报告8种STD795,612例,较2000年(859 040例)下降了7.38%,全国STD总报告发病率为62.89/10万。淋病、尖锐湿疣和梅毒的报告病例数较2000年分别下降了17.89%、12.31%和3.66%,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生殖器疱疹分别增长了5.02%和14.05%。就病种而言,淋病的构成从1991年的65%下降到2000年的33%,而NGU、生殖器疱疹、胎传梅毒等上升明显。近两年NGU已超过淋病居8种报告性病的首位。2005年性病STD继续下降,共累计报告7种STD(AIDS除外)703 001例,较上年下降了13.16%,全国总报告发病率为53.87/10万,NGU仍居STD报告病例数的首位。值得注意的是STD报告病例数的下降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各地加强STD的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可能有效地减少了新发病例,另一方面部分地区STD门诊承包和疫情漏报也可能影响报告病例数的准确性,而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不同STD报告疫情的变化。WHO估计全球因漏查、漏报,所报告的病例数仅为实际发病数的20%~25%,而我国医院STD的漏报情况可能更为严重,估计我国每年实际新发STD病例数为1600~2000万,可见我国性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

2. 地区分布

STD在世界不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南亚和东南亚是全球STD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每天至少有40万新病例发生;1999年该地区新发衣原体感染4819万、淋病3047万、梅毒428万。STD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较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已居各发展中国家成人就医原因的前5位,此外STD(除HIV外)还是发展中国家育龄妇女疾病、死亡和健康生命损失的第2大原因。

我国报告的STD分布特点为:沿海开放省市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边远地区STD报告率受监测系统功能的影响较大,如青海、西藏、内蒙等地区STD的实际流行情况仍很严重;城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