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页 共 53 页
Fe-Cu, Fe-Zn, Fe-Al, Al-Cu ,Al-Zn, Zn-Cu
5. 待电极的自腐蚀电位趋于稳定后测定各电偶对的电偶电流Ig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直到电流比较稳定时为止。记录偶合电极相对于Pt电极的电位(最初几分钟,Ig 随时间变化较快,每0.5min或1min记录一次Ig 值,以后可以增大时间间隔)。 6. 改变Fe-Pt电偶对的阴/阳极面积比,测电偶电流:
(1)阴、阳极面积相等
(2)阴/阳极面积比为10:1(减小阳极面积)
(3)阴/阳极面积比为1:10(减小阴极面积)
7. 测Fe-Pt电偶对不同搅拌速度的电偶电流。静态、慢速、中速、快速。 8. 不同pH值时测电偶电流:
(1)加1mLHCl使溶液pH降至3。 (2)加0.5gNaOH使pH升至10。 五、 结果处理
1. 将所有测量数据记录成表。
2. 在同一张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出各组电偶电流Ig 对时间的关系曲线。
3. 根据所测数据计算Fe-Pt电偶对中不同面积比、不同pH值、不同搅拌速度时Fe的腐蚀速度(阴极过程为扩散控制)。
六、 思考题
1. 在扩散控制情况下,阴、阳极面积变化对电偶电流有何影响? 2. 在什么条件下电偶电流等于自腐蚀电流?
实验9 闭塞电池腐蚀模拟实验
一、 目的
加深对孔蚀、缝隙腐蚀及SCC等局部腐蚀发展过程机理的理解。 二、 原理
对于孔蚀,孔内金属表面处于活化态,电位较负,孔外金属表面处于钝化态,电位较正。于是孔内、外构成一个活态-钝态的微电偶腐蚀电池。
孔内反应为: M → M n++ ne
- 孔外反应为: O2 + 2H2O + 4e → 4OH
二次腐蚀产物M(OH)n在孔口生成,无多大保护作用。孔内介质相对于孔外介质呈滞留状态,M n+不易向外扩散,O2也不易扩散进去。由于孔内M n+浓度增加,Cl-迁入以维持电中性,孔内形成了MCln的浓溶液,又由于MCln的水解,使孔内H+浓度增加,pH值降低,加快金属阳极溶解速度。这就是自催化过程。基于上述原理,采用外加极化的方法,在一带有小空的管壮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788630100muda.html
第 22 页 共 53 页
玻璃筒内插入金属铝片,铝片与外电路阳极相接,小孔用瓷质隔膜或半透膜与筒外溶液隔离,筒外插入大面积铝片,铝片与外电路阴极相接,通过强制极化来模拟闭塞腐蚀电池的腐蚀过程。
三、 实验步骤
1. 配制5%(W/W)的NaCl溶液,将铝试片用金相砂纸打磨后用乙醇、丙酮擦洗干净备用。
2. 实验装置及与恒电位仪的连接见附录2“PS—1型恒电位/恒电流仪的使用方法”。 3. 测定极化前孔内外pH值及铝片的自腐蚀电位(甘汞电极插入玻璃筒后应去掉其上部的橡皮塞)。
4. 采用恒电流法以电流密度为1mA/cm2阳极电极极化2h,每隔20min记录一次电极电位值以及测定一次孔内外的pH值,同时观察筒内外溶液状态的变化。具体步骤为: (1)测量出研究电极面积,以此计算出极化时所需电流强度。
(2)检查实验装置及线路连接无误后,将恒电位仪的“工作选择”开关置于“恒电流”挡,“电流量程”开关置于“最小”挡,即100μA挡,将“电源开关”先置于“自然”,待测定自腐蚀电位后,再置于“极化位置”。调节恒电流粗、细旋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零点。再根据实验所需电流强度值将“电流量程”开关置于相应数值挡。调节恒电流粗、细旋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所需值位置上(电流表零点右边为阳极电流,左边为阴极电流)。
5. 停止极化,15min后测定实验后铝片的自腐蚀电位,然后取出铝片,分别观察阴、阳极的表面状况。
四、 结果处理
1. 将极化后孔内、外的pH值变化及研究电极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列表。 2. 比较上述实验结果并讨论之。 五、 思考题
1. 实验中,研究电极电位发生变化,且极化前后自腐蚀电位不同,为什么? 2. 实验中,筒内pH值开始迅速下降,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变化,为什么?
演示实验部分
实验1 腐蚀原电池
一、 目的
1. 了解腐蚀原电池的结构和作用及原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电极反应。 2. 观察析H2腐蚀现象,观察微电池腐蚀与宏电池腐蚀的异同。
3. 不同金属相接触,由于构成电偶对,使阳极金属加速腐蚀,阴极金属得到保护。 二、 实验物品
工业锌片、铜片或铂片,0.2MHCl, 玻璃皿,丙酮棉,镊子,砂纸等。 三、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砂纸打磨试样,丙酮棉擦净去油。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788630100muda.html
第 23 页 共 53 页
2. 将锌片和铜片或铂片分别放入盛有HCl的玻璃皿中,互不接触,观察到在锌片上有不少气泡从表面逸出。而铜片或铂片上无气泡逸出。
3. 将锌片与铜片或铂片相接触,观察到有大量H2气泡从铜片或铂片表面逸出,而锌片表面的气泡相对减少,并有黑色物质从锌片表面析出。 四、 现象分析与结论
1. 锌片在HCl中受腐蚀,构成腐蚀电池,阳极是工业锌片中大量的金属锌,在锌上发生氧化反应:
Zn → Zn2+ + 2e
Zn溶于HCl中。而阴极是工业锌片上的杂质如Cu、Fe、Fe7Zn等,阴极反应为: 2H+ + 2e → H2↑
由于锌片上的阴极性杂质的分布是随机的,且颗粒很小,肉眼无法辨别阴、阳极位置,它们可能瞬时发生变化,表现出整个锌片上都有H2气泡逸出。结果导致锌片全面腐蚀。又称之为微电池腐蚀。
2. 锌片和铂片相接触时,由锌片和铂片共同组成腐蚀宏电池。整个锌片为阳极,铂片为阴极,锌片上发生阳极反应: Zn → Zn2+ + 2e 铂片上发生阴极反应:
2H+ + 2e → H2↑
同时,锌片上的微电池腐蚀反应仍继续发生。故锌片既受自身的微电池腐蚀,又加上锌-铂组成的宏电池的腐蚀,所以锌片的腐蚀加剧。
从以上现象看不仅在锌片上有少量H2气泡逸出,铂片上也有大量H2气泡逸出。生成H2气泡的量增多说明锌片腐蚀的量增加。结论是与电位较高的金属相接触,电位较低的金属腐蚀加剧。
3. 组成腐蚀原电池需要以下几个要素: (1)阳极和阳极反应; (2)阴极和阴极反应;
(3)电解质溶液中存在能够吸收电子的氧化剂;
(4)存在电子通道,使阳极反应生成的电子能够流畅流向阴极。 以上几个要素缺一不可。某一环节受阻就会使腐蚀原电池停止工作。 4. 酸性溶液中,金属主要遭受析氢腐蚀。 五、 思考题
1.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是什么? 2. 微电池与宏电池的区别是什么?
实验2 原电池的极化
一、 目的
了解有电流通过电池时,电极电位发生变化,阳极电位变正,阴极电位变负。结果使电池的电位差减小。在电池的电阻不变时,使通过电池的电流减小,这种现象叫电池的极化。腐蚀原电池发生极化时,使腐蚀电流减小。人们利用电池的极化特性,尽量加大极化,达到降低腐蚀电流的目的。
若极化前后电池的电阻不变,则有极化后腐蚀电流减小。即 ?Ei?i?Ei?0)?(I?)RR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788630100muda.html
(Icorr?第 24 页 共 53 页
二、 实验物品
Cu片试样,Zn片试样,3.5%NaCl溶液。 导线,开关,指针式万用表 烧杯等
三、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砂纸打磨好Zn电极和Cu电极。
2. 将Zn电极和Cu电极分别插入溶液中,用导线接通电流表。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接通电路的瞬间,回路中电流有一最大值,很快电流变小并稳定在一个定值。最大值与稳定值的电流之差可以是几倍乃至几十倍。 四、 现象分析与结论
1. 刚接通回路的瞬间,即电极还未极化时,通过电池的电流为:
?Ei?0R电流表指针偏离较大。由于电流Ii=0流过电池使阴阳极分别产生极化,阳极电位升高,阴极电
Ii?0?位降低。结果使电池电动势减小为ΔEi=i ,此时通过电池的电流降为:
Ii?i??Ei?iR小于原来的 Ii=0 。
2. 电池极化后电流减小到一个稳定值。该电流就是该腐蚀电池的腐蚀速度的度量,它是以溶解金属锌放出电子,供给阴极进行还原反应来实现的。在中性NaCl溶液中,阴极反应为吸氧反应:
- O2 + 2H2O + 4e → 4OH
3. 由于电池的极化可以减小腐蚀速度应想办法增加电池的极化,以减轻腐蚀。 五、 思考题
1. 分析电池是怎样极化的,原因何在?
2. 所有电池的极化都是有益的吗?
实验3 钢在硝酸中的钝化
一、 目的
1. 观察钢在稀HNO3中的活性溶解,了解阳极和阴极反应式。 2. 观察钢在浓HNO3中的钝化,使腐蚀速度降低几个数量级。 3. 了解钝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可以保持。 二、 实验物品
钢铁试样若干片,20%、40%、60%的HNO3溶液,塑料绳,烧杯,1MHCl溶液等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788630100mu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