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 下载本文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

南阳学校 陈奇

摘 要

通过两例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个案,分析在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中以情感促进为基础,同时运用行为治疗等手段,对儿童在视线接触、语言发展、和非言语交流等方面进行训练的效果。强调早期干预在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索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在学校环境中的有效运用,为相关教师、人员和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正文】

自闭症一词最早是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并引入专业文献的。行为疗法运用于改善自闭症状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弗斯特等人的研究,但由于行为治疗遵循“一次进行一个自闭症儿童行为治疗目标”的训练原则,训练的过程比较程式化,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建立,对儿童的人性化需要比较忽略,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副作用,如:抑制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应建立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即:以情感交流促进儿童在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作者试图通过两个案例,向大家呈现一种在学校环境下以情感促进为基础的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模式,并讨论这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两个自闭症儿童的案例及其分析 例1

小衡,女,十岁,独生,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妊娠期间无异常反应,无患病和服药记录,足月顺产,一岁半之前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区别,发育状况良好。一岁半时被发现行为表现异常,后被诊断为重度自闭症。

临床表现:小衡20个月时尚不会说话。发病初期,晚上经常哭闹,与家人视线接触逐渐消失,眼睛经常长时间盯着某处不动,对被动的视线接触表现出躲闪和逃避。身体动作变得单一(例如:呆坐于沙发角落),无交流性语言,只是偶尔发一些简单重复的音节,比如:啊,咿,哦等。对家人的依恋减弱,不太愿意与他人发生身体接触,对拥抱表现出轻微反抗,不听从指令。在她的意图无法为他人理解或要求无法及时被满足时,情绪激烈并大声哭闹,而且短时间内情绪无法控制。

1

例2

小飞,男,十岁,独生。母亲怀孕7个月时出现流产症状,之外妊娠期间无患病和服药记录,足月顺产,一岁半之前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区别,发育状况良好。一岁半时被发现行为表现异常,三岁时被诊断为重度自闭症。

临床表现:小飞一岁半时面部表情开始减少,并逐渐发展为面无表情。与家人视线接触逐渐减少,眼睛长时间地盯着某处不动,对被动的视线接触表现出躲闪和逃避。身体动作变得单一(例如:趴在桌上不动或蹲在地上玩某一固定物品),无言语,只在兴奋或生气时重复简单的音节,比如:啊等。对家人的依恋减弱,对他人碰触表现出排斥,不听从指令。他运动量较少,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外界事物反应不敏感。有轻度的自伤行为(用拳头敲打自己的头部等)。

二、训练方案及过程 (一)整体方案

针对儿童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一种以情感促进其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的自然训练模式,即: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完全地接纳他们,感受和了解他们,同时也让他们接纳,感受和了解我们。然后,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运用行为训练等自闭症常用训练手段对儿童进行训练,最终将儿童带出封闭的世界。训练基本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步,以观察和自然状态下的亲近为主,在玩耍的情境中以模仿等方式引起儿童注意,获得儿童信任,建立亲密信任的治疗关系。

第二步,运用游戏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加视线和其他非言语交流,帮助儿童去除不适应行为,要求儿童听从简单的言语指令和非言语指令。

第三步,运用行为疗法和作业治疗对儿童进行训练,教会儿童一些基本的认知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尽可能发展其语言能力,使其能够融入社会生活。

(二)儿童不同情况与训练手段之选择

运用情感促进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训练,首先要将儿童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承认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作为训练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在训练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让他们得到个性化、人性化的对待。因此笔者在两个儿童的训练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和方法:

2

学生姓名 类型 小衡 小飞 好动,有活动的要求,活安静,无活动要求,对周活动主动性 动量较大,对环境事物反围事物反应不敏感。 性格特点 活动喜好 模仿能力 应敏感。 喜欢的物品品种多,喜好爱好范围教狭窄,且不易转移较快,有可塑性。 能力强。 转移。 仿能力较差。 有较强的模仿意愿,模仿有模仿意愿,但不强,模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简单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简单对言语指令的言语指令,并及时做出的言语指令,但不能及时的理解能力 正确反应。 做出正确反应,指令与反应之间相隔时间较长。 对非言语指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简单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简单能力水平 令的理解能的非言语指令(包括表的非言语指令(包括表力 情、动作等),并及时做情、动作等),但不能及出正确反应。 认知能力 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时做出正确反应。 对事物进行分类。 能按颜色、形状等特不能按事物的一定特征能对简单音节进行模仿,无语言,只有重复的简单语言能力 并运用此音作为对他人发声。 的要求表示。 表一 儿童特点差异比较

(三)训练过程 1、准备

专门辟出一个房间作为专用训练场所,面积约15平方。房间内设施简单,包括一排橱柜和一些玩具,墙壁上无任何装饰。儿童每天接受个别训练的时间为35分钟,训练时间安排在上午8:30—10:00之间。 2、情感融入

在儿童初期训练中,首先建立起亲密和谐的治疗关系。笔者对儿童进行观察,在自然状态下对儿童的动作、声音等进行模仿并参与其活动。试图以这种方式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开始几次训练中这样做的效果并不非常明显,但约三周以后,笔者明显感觉到儿童已经意识到了训练者的存在并开始习惯他人的活动介入。为了不引起他们对训练者的排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笔者力图做到不干预他们的大多数行为,尽量顺从他们,满足他们,成为他们忠实的玩伴。两个月后,儿童

3

开始接受我与他们的身体接触,愿意让我参与他们的活动,视线的主动接触也开始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儿童对训练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信任。 3、交流与训练

在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后,根据游戏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训练。根据儿童的特点,将训练重点放在目光对视训练、发声训练、模仿训练、非言语交流和逐步去除不适应行为这几项基本内容上。 4、目光对视

目光对视分为主动的目光对视和被动的视线接触,在这两种对视的训练中均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在训练之前先观察儿童的情绪状态,用言语及身体接触与儿童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在建立了和谐的训练更换系后,找出10种以上的增强物(从儿童平时最喜欢的玩具和食物中进行选择),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最有效的正增强,行为发生率出现减退现象时改用次有效增强物。在刺激的选择上,出物质刺激外,尽可能多的运用身体的接触(拥抱、抚摩)和口头表扬,让儿童为获得训练者的认可和良好情感反应而增加与对方的视线接触。 5、模仿训练

行为治疗理论认为,模仿能力的加强可以促进儿童一系列能力的发展。为了发展儿童的模仿能力,通过玩一些新颖的游戏,或做一些能引起儿童注意的动作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模仿欲。引起儿童注意后,将活动重复几次,然后停顿片刻,如儿童有要求继续的意图,则用动作指导他们模仿此动作。在儿童表现出模仿兴趣时表现得很高兴并鼓励他们,告诉儿童这样做很好。如果他们对训练者所做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或者此时他也正想做相同的动作,不需训练者要求和指导,儿童就会很高兴地进行模仿。 6、不适应行为改变

在儿童发脾气、情绪难以控制时,儿童经常采取自伤行为(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后,训练人员保持漠视的态度,对他们的行为不予理睬,并拒绝与儿童的身体接触,引发儿童的分离焦虑;当这种情况减少,或他们改用其他比较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时,训练者则表现地十分愉快,并将他们喜欢的东西给他们并表示亲近(拥抱等),通过反复的刺激强化他们问题行为以外的行为。 7、非言语交流训练

参考以往的研究经验,笔者将训练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儿童对于训练者的非言语信号的反应和儿童主动向训练者发出的非言语指令。在与儿童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后,儿童与训练者之间的非言语交流有所增加。在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尽可能地做到表情丰富,将训练中的即时情景用相应的表情进行表达。同时,用肢体语言辅助表情,比如:疼的时候皱眉作痛苦状;不满其行为的时候噘着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