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学法指导】

1.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

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不可孤立谈论,要放在诗词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关键是点出该词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

2.什么是化静为动?

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3.什么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4.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

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联想和想象,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

三、板书设计

“望”字领起????

北方雪景?化静为动?广阔博大

???虚实结合?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阕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读下阕,感悟评价 1.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默读下阕,分组讨论。

提问(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提问(2):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提问(3):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提问(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提问(5):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

3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明确:“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也是词人的自况,是词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提问(6):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3.请所有同学再齐读最后三句,感受词人的英雄豪情。 目标导学二:体会表达,分析写法

提问(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明确: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三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三:对比探究,拓展运用

提问(8):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都是写雪景;②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①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②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③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词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学法指导】

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①内容;②主旨情感;③风格;④表达方式;⑤表现手法等。

三、板书设计

1.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然后再适时进行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2.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词品词的方法。 1.范读做得不够,若能在指导完后再进行示范,学生能得到更直观的体会。 2.在对诗歌品读过程中,留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充足,导致品读不太深入。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4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 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