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自学法和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Ⅰ)引入问题 1.回忆函数的两种定义; 2.函数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x2?2(x?2)3.设函数f(x)??,则f(?4)? ,若f(x0)?8,则x0= 。
?2x(x?2)(II)讲授新课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1)解析法(将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
如y?3x2?2x?1,S??r2,C?2?r,S?6t2等。
优点:?量间的关系;?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意一个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
(2)列表法(列出表格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如:平方表,三角函数表,利息表,列车时刻表,国民生产总值表等。 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 (3)图象法(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如:
(III)例题分析:
优点:直观形象地表示自变量的变化。
例1(书P19).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解: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数集{1,2,3,4,5},用解析法可以将函数y?f(x)表示为
y?5x,x?{1,2,3,4,5}。
用列表法可以将函数y?f(x)表示为
笔记本数x 钱数y 图象法略。
1 5 2 10 3 15 4 20 5 25 说明:函数的图象通常是一段或几段光滑的曲线,但有时也可以由一些孤立点或几段线段组成。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名同学在高一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 13 页
王伟 张城 赵磊 班级平均分 98 90 68 88.2 87 76 65 78.3 91 88 73 85.4 92 75 72 80.3 88 86 75 75.7 95 80 82 82.6 请你对这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画出“成绩”与“测试时间”的函数图象,可以直观地看出:王伟同学的数学学习成绩始终高于班级平均水平,学习情况比较稳定而且成绩优秀。张城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稳定,总是在班级平均水平上下波动,而且波动幅度较大。赵磊同学的数学学习成绩低于班级平均水平,但他的成绩曲线呈上升趋势,表明他的数学成绩在稳步提高。 (IV)课堂练习:课本P23练习1、2。 (V)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表示方法。 (VI)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P24习题1.2第5、6、8题。
1.2.2 函数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分段函数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分段函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段函数的图象及简单应用 教学方法:自学法和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Ⅰ)引入问题
1.函数有几种常用的表示方法?它们分别是哪几种? 2.如何作出函数y?x的图象? (II)讲授新课
例1.作出函数y?x的图象和y?x?1的图象,并分别求出函数的值域。 注: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各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并集。
例2.国内投寄信函(外埠),假设每封信函不超过20g时付邮资80分;超过20g不超过40g时付邮资160分;依次类推,每封xg(0?x?100)的信函付邮资为:
?80(x??0,20?)?160(x??20,40?)?? y??240(x??60,80?), 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320(x??60,80?)???400(x??80,100?)说明:表示函数的式子也可以不止一个(如例1与例2),对于这类分几个式子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注意它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 例3.(教材P21例6)
例4.作出下列各函数的图象:
第 14 页
?1?x2?2x(x?0)?(0?x?1)(1)f(x)??x; (2)f(x)??2
?x?2x(x?0)???x(x?1)对第(2)小题的函数,试根据a的取值讨论方程f(x)?a的根的个数问题。
练习:
?x?2(x??1)?21.在函数f(x)??x(?1?x?2)中,若f(x)?3,则x的值为 。
?2x(x?2)??x?1(x?0)?2.已知f(x)???(x?0),则f{f[f(?1)]}= 。
?0(x?0)?作业:课本P24习题1.2第7、9题。
1.2.2 函数的表示方法(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映射的概念、表示方法;
2.使学生了解象、原象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4.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对应、映射是一种联系方式。
教学重点:映射、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1:前面学习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 ” 、“?”; 2:在初中学过一些对应的例子
(1)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和它对应; (2)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个点,都有唯一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 (3)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4)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相应坐标平面内都有唯一的抛物线和它对应。 (II)讲授新课 1. 映射的概念
a.观察下列对应:(为简明起见,这里的A、B都是有限集合)
?
第 15 页
(对每个对应都要强调对应法则,集合顺序) 问题1:这四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问题2:观察图(2)、(3)、(4),想一想这三个对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左边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在右边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b.映射的定义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由此定义:(2),(3),(4)三个对应都是A到B的映射,(1)的对应不是A到B的映射。 (2)f: x?sinx; (3)f: x?x; (4)f: x?2x
2
c.象,原象的概念
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a∈A,b∈B。如果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元素a和元素b对应,则元素b叫做元素a(在f下)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在f下)的原象。 注意:(1)映射有三个要素:两个集合,一种对应法则,缺一不可;
(2)A,B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它集合。这两个集合具有先后顺序:符号“f:A→B”表示A到B的映射,符号“f:B→A”表示B到A的映射,两者是不同的;
(3)集合A中的元素一定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因此(1)不可以构成映射),但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可以允许有相同的象(如图(3));
例:“A={0,1,2},B={0,1,1/2},f:取倒数”就不可以构成映射,因为A中元素0在B中无象(4)集合B中的元素在A中可以没有原象(如图(4)),即使有也可以不唯一(如图(3)); (5)A={原象},B?{象}。 d.例题分析:
例:判断下面的对应是否为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并说明理由(投影3)。
第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