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及各章练习 下载本文

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他强调“君子慎始”。

2、贾谊认为,胎教是早期教育之始端,王室之家应当重视对太子实施胎教,在太子未出生以前要设置专门实施胎教的处所——蒌室,安排专人监护孕妇的饮食、视、听、言、动等,使其合乎礼的规定。孕妇自身亦须有胎教意识。他是汉代最早提倡胎教的教育家。 二、选左右

1、贾谊认为,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为加强皇太子的早期教育,在宫廷内应设置专门的辅导、教谕太子的师、保、傅官,建立保傅教育制度。设置官职旨在太子周围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太子,当然也不能不为善。

2、师、保、傅是太子最早、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的品性直接影响到太子德行的形成,最终关系到国运能否长久。为此,贾谊要求统治者必须慎择师、保、傅官。 三、重儒术

他向统治者进言,要求注重儒术,按儒家的理想人格来塑造太子,以儒家学说作为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1、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应注重《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在贾谊看来,儒家经典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记载,而且含有丰富的道德涵养价值。在学习儒家经经典之外,还提倡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2、在道德教育方面,贾谊主张应是太子自由形成儒家倡导的忠、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在他看来,具有此“圣人之德”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完美者,为此,特要求对于太子不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应及时给以矫正,对将来君临天下的太子的教育,贾谊提出,师、保、傅官应是太子自幼通晓家德刑并举的治国策略,指导对臣子应赏罚分明,公正。

3、此外,关于太子的早期教育,贾谊还提出教养结合的主张,即除进行道德与知识教育外,并须由少保负责健养其身体。一方面监护太子,另一方面照料太子的日常起居。

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地家庭教科书。

二、重要思想 1、提倡及早施教

提倡及早是教师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他认为,家庭教育应当及早进行,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施胎教。他实施胎教的理由主要是人在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可塑性很大,此时进行教育是最好的时机。幼儿期是教育的最佳期,有条件的家庭均应及早施教,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此,颜之推认为,不要因此自暴自弃。 2、主张慈严结合

在这个问题上,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自然要爱护,但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爱护的职责,更有教育的义务,教育好子女,才是对子女最大的爱护。为此,他主张父母对子女应“威严而由慈”,将慈爱与严教有机的结合起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庭往往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陷于溺爱中,他非常反对这种教养方式。

颜之推在反对无教而有爱的同时,还指出有的家庭虽然对子女也注意了严格的教育,但由于担心伤害孩子的身体,去舍不得施以肉体的惩罚,殊不知,鞭挞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在他看来,体罚教育孩子,是完全必要的。 颜之推要求父母对子女应该慈严结合,不能无教而有爱,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严教不等于严厉,更不等于棍棒教育,他视体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显然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3、要求均爱勿偏

所谓均爱,是指父母对所有的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当的慈爱。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施爱不均,不仅直接造成偏宠者的骄横习气,客观上还会导致兄弟不睦。 4、主张博习致用

在家庭教育中,他要求子弟博习多种知识,他认为,士大夫家庭对子弟进行教育时,首先应以儒家的五经作为最基本的学习材料,五经固然重要,但他认为家庭教育不能仅限于学习五经,还应剪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今后士大夫生活所必备的学问。否则就会见闻狭隘,头脑闭塞。

颜之推认为,只是不但需要广博,还要抓住要领,能够灵活的应用,所以,在提倡博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子弟的经世致用的本领。教育子弟要把学习当做

自己修身利行的途径。 5、重视风化陶染

所谓风化,是指家庭中父母或其他人对年幼者的模范作用。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就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他们的言行常备儿童奉为金科玉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人,故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出注意自身与其他家庭成员影响外,还必须关系儿童所结交的朋友。这好似及赏析成语发展了古代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的影响。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原则与方法的论述,虽是基于使后代“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宗旨而发出的一家之训,但由于它涉及了古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一定的合理因素,至今不失其价值。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一些诗文中,还见之于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中。 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他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 8-15岁为小学教育,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必须抓紧抓好。 2、重视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师友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儿童稍长,储蓄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择师友,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 3、 强调学“眼前事”

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朱熹认为学习这类“眼前事”不仅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础。 为使儿童“眼前之事”的学习有章可循,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童蒙须知》两部教材。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和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4、提倡正面教育为主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尤其是对于儿童教育她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同时,在他编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实施启发的要求。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著作《阳明全书》 思想:

一、顺道性情,鼓舞兴趣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道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王守仁认为,顺道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王守仁提倡的顺道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到人的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要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行,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