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第2部分+1+专题一 1+高考体验 下载本文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根据高考试题的结构,先从“实词和虚词”这两个考点入手,这两个考点既是浙江高考的热点,也是文言文翻译题评分时的采分点,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然后,重点突破“概括分析”和“翻译”两大考点,这两个考点是热点,也是难点,所以重点突破。最后,再突破“断句”,这个考点考查的是考生的句读技巧和积累,因是主观型断句,故难度较大。为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特地开设“阅读技法”,了解“传记”阅读的相关知识,还增加了“文化常识”的储备,以弥补考生文言阅读的短板。这样安排,应该会让文言文这一考点成为高考成绩的增分点。

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宗子相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

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飧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 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叩之泠然中五声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C.字不得累句 .D.以不能附会 ..

中:符合 难:诘问 累:积累 附会:依附(权贵)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累:牵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相为用?气有所不相入而.?A.

?犹不欲归?至无所见而.?与物境会?以.?C. ?不赂者以赂者丧?.

?材?夫以于鳞之.?B.

?相与?夫人之.?一方冠?规摹为.?D. ?君为我呼入?.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

运用的学科素养。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B项,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凭借/连词,因为。D项,动词,成为,是/介词,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B项对应的文字是第二段中间的部分。从原文看,李攀龙、王世贞并不是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而是“不敢”;宗子相也不是对他们二人不屑,而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 子 相 之 诗 足 无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尽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没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标志性词语和结构特点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抓住句中的动词寻找主语、宾语,以此断句;最后再根据对文段的理解来破解难点。本题中,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悲夫”前后要断开。“于”为介词,后面的“法”“才”为引出的对象,“乃”不能跟在“于”后,所以“乃”前都应断开。再从文段意思来看,“其文”是“足尽于才”的主语,所以“其文”前应断开。从句子结构的对称来看,“而伸其才”和“而就法”对应,所以“而就法”后应断开。“以子相之诗”后面可断可不断。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

译文: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4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翻译时,要有“得分点”意识,要先圈画出句中的重点字词。比如:第(1)题中的“岂”“造物”“微旨”,第(2)句中的“尚”“显”“讥薄”。翻译时,尽量直译,在此基础上保证句意通顺。

答案:(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啊!这是广陵人宗臣宗子相的诗文选集。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注释,吴郡人王世贞为它写序言,说:当年建安时期,曹操曹植父子奋发有为,刘桢(字公幹)卓然特立。至于潘岳、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则辞藻十分华丽,左思(字太冲)善于修饰文章质地,沈佺期、宋之问诗风靡丽,杜审言(字必简)词风挺立,李白、杜甫并驾齐驱,王昌龄(曾任龙标尉)洒脱不羁。古代文辞出众的人,往往彼此志气一致却互不谦让,精神气质不能彼此投合却能互相为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某天,我和李攀龙李于鳞在燕地游乐,宗子相带着吴先生和天目徐先生来了。宗子相文才高超,气魄雄健,很能自我欣赏。他曾经跟吴先生多次谈论诗歌,敌不过吴先生,就把酒杯倒扣在桌上,(差不多)把牙齿都咬碎了,回家后从早到晚都在思考这件事,(最终竟然)到了喀喀吐血的地步。当他尽心尽力时,神思与才力能互相依附,灵感自然就产生了,敲打一下(便发出)清脆激越(的声音),非常符合五声的韵律,(写完)诵读,就好比清风吹在腋下、甘露滴到咽部,非常爽快舒畅。然而,当他费尽心力还不能停下来,那么所论述的道理就不一定是天地间所有的,言辞也不一定是千古以来人们已经说过的,也偶尔能得到。李攀龙那么有才华,但还不敢完全抛开写文章的规则来撰写他喜好的文章,更何况是我王世贞呢?只有宗子相常常很轻视这些,说宁愿要有瑕疵的玉也不要似玉的石头。我没有办法来诘问宗子相了。那些赞许宗子相的人,认为宗子相已经跳过了渡河的木筏而上了岸;而那些说宗子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