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2018届初三第一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15分)
本学期开始,某学校为宏扬中华文化,提升个人品质,组织开展了以“用文化自信塑造当代学子”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请你跟随他们的活动完成题目。
1.对这项活动同学们拟写了宣传语,并对其中划线句加以修改,你认为修改方案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一个国家的强盛,在国际的地位和话语权,②不是看其经济总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是在于其文化是否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为世界所认同、接受。③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多样的历史底蕴和新陈代谢的时代气息,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作为处于日新月异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④圆满自己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实现发扬光大。
A. ①改为:文化,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 B. ②改为:不是看其经济总量的多少和军事力量的强弱。
C. ③改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息 D. ④改为:构筑自己中国梦的坚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同学们在老师组织下观看了纪录片《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请根据其中一段解说词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它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3月21日春分节气,从惊(zhé)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玄鸟至、雷发声,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更加地有声有色。 俗语说:“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春分一到,气温回暖就驶入了“快车道”,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甲】速度最快的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在温热阳光的催逼下,.那些枯(zào)了一冬的繁枝之上,渐渐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红及烟气淋漓的白,于是处处燃烧起来,到了一年中色调最绚烂的季节。
过去的人们讲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此俗历代相传。最早从周代就开始了。《礼记》说:“祭日于坛” 。过去,在老北京,皇帝在春分时祭日,要去日坛,虽然比不上祭天的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来临。“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天地之间,温暖晴和,是时清明。二十四节气名称大多记【乙】,如谷雨、芒种、小(shǔ)、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春寒皆去,天气渐暖。 此时,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在南方,“ ”,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丙】人们:时至暮春了。
此去经年,谷雨之后便要开始告别这一年的春天了,那即将迎来的夏天,定会是一场别致的体验,生活便要如此,总是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着期待。
(注:仓庚,亦作“ 仓鶊 ”,黄莺的别名。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对“年”字笔顺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惊蛰 枯燥 小暑 “年”字第3笔是横 B.惊蜇 枯躁 小署 “年”字第3笔是竖 C.惊蛰 枯燥 小署 “年”字第3笔是横 D.惊蜇 枯藻 小暑 “年”字第3笔是竖 (2)文中【甲】【乙】【丙】三处填写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甲:高升 乙:事物 丙:播报 B. 甲:飞升 乙:景物 丙:喻示 C. 甲:升级 乙:气候 丙:点醒 D. 甲:攀升 乙:物候 丙:告示
(3)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用正楷字体填写你认为恰当的古诗句。(1分) 答:
3.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在班会活动中,爱好书法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解了苏轼的书法《黄州寒食诗帖》,这幅作品书写的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对这幅作品清高宗曾评价曰:东坡书,豪宕秀逸。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作者把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追求书法线条随心情而变化发展。 B. “年年欲惜春”中,作者将叠字“年”简省为一个点,这种写法体现了苏轼平素的婉约风格。
C. 这幅字帖字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D. 此帖字迹饱满,一腔惆怅,溢于字里行间,如“破”字,映衬出苏轼当时的艰难境遇。
4.班会活动中,喜爱文学的同学朗读了经典散文《秋天的怀念》。文中划线句有的标点有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2分)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 5.文学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丹麦 B.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德国 C. 《小石潭记》 ——韩 愈——唐朝 D. 《过零丁洋》 ——文天祥——唐朝
(2)下列故事情节选自中国文学名著,对各选项中的“他”所指代的人物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他踏着那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他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此处的“他”是施耐庵著作的《水浒传》中的武松) B. 他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此处的“他”是陈寿著作的《三国演义》中的马谡) C. “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此处的“他”是吴承恩著作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D.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此处的“他”是舒乙著作的《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6.下列古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2分) A. 沙欧翔集,锦鳞游泳。 B. 斗折蛇行,明灭可现。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7分)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中的“岳”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请你发挥想象,从划线句中任选两句,描绘出诗中作者所望到的景象。(2分)
答:
(2)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很有格调,令人百读不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2分)
答:
(3)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借山川景物抒写胸怀壮志,或者表达人生哲理,很多经典诗作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摧人奋进,如李白在《行路难》中的“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② ,只(自)缘身在最高层。”除此以外,相关诗句还有“ ③ ”(3分) 8.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9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先苦其心志 天下苦秦久矣 ..
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参差披拂 ..(2)亩,本意“田垄”,指高起的土埂。在古代,垄上叫亩,垄中叫畎。“畎”字的异体字是,本意是田间水沟。垄作可解决农耕排涝和灌溉问题,代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畎亩”连用,意义得到发展。“舜发于畎亩之中”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 ① 。 “士”字初形是“斧钺”,古代金文写作,象是有手柄的宽刃战斧。在上古,斧钺是当
时狱官施行大辟(砍头)这个最酷刑罚的刑具。在本文中,“管夷吾举于士”的“士”字解释为 ② ,是借行刑之具来引申字的含义。“士”的意思起初令人望而生畏,而随着时代发展,“士”字所指越来越美,体现的美意识也不断丰富,如“信士”、“义士”、“ ③ ”等。(4分)
(3)下面【链接材料】是关于范仲淹经历的记述。北宋范仲淹苦读及第,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请联系【链接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围绕“忧患磨难”这个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迪。(3分)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
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注】适:女子出嫁。之:往、到。戚:忧伤。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9. 习主席曾说过,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请从你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渎(共22分)
(一)某学校举办了关于射电望远镜的科普知识展览,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