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和文化解放运动,它对欧洲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因时,总是将之单纯地看成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原因。当然,我们承认政治经济原因,特别是经济原因,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除了政治经济的原因以外,思想文化运动的产生,一定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或者是更加直接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只有搞清思想文化上的原因,我们才能够真正把握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发展上的贡献。
从文艺复兴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我个人将之归纳为“一四三”:“一”指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要求;“四”指中世纪的发展和文艺运动的产生所留下的四大馈赠;“三”指文艺复兴的产生遇到了三大历史文化机遇。下面我详细解释。
所谓“一个历史要求”,是指随着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发展和中世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世纪文化和文学中所存在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要素,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开始成熟,它们依靠新的机遇、新的条件、新的土壤发展起来。过去我们谈到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始终认为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诚然,从整个欧洲的历史发展来看,欧洲中世纪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以基督教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占有统治地位,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些不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先进文化因子的存在。实际上,在欧洲的宗教文化或世俗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独特形态的人学文化因子,这种强调人的主动、追求、进取的文化因子,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中世纪的发展,还给文艺复兴和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的出现,提供了“四大馈赠”。
第一大馈赠指中世纪形成了近代欧洲现代意义上文学的形式。一般来说,任何思想文化的运动,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包括今天一些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在中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12世纪以后出现了现代艺术获得发展所依赖的城市,文艺复兴运动便是由城市领导的文化潮流。
当然,城市的出现表明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所以城市出现的文化问题、文化思潮、文化思想和文化运动,都体现了新的进步。中世纪欧洲出现的比较重要的城市有佛罗伦萨、伦敦、巴黎等,这就给近代的欧洲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础。不仅如此,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城市里还产生了一些喜好、崇尚新文化的精英阶层和宫廷。例如,意大利的一些家族或者宫廷非常崇尚新文化,诺伦多·美谛奇家庭就是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领导了当时的文化趣味,促使了新文化的出现。
第二大馈赠指公元11世纪以后,在欧洲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根据现有材料记载,现在欧洲很多知名的学校,特别是大学,都是在中世纪,具体来说是在11、12世纪产生的。大学的出现是文化发展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因为大学是知识集中的地方,它促进了科学研究、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发展。尽管开始时,大学以神学教育为主,但是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地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准备了人才。所以我们看
到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受教育者和人文主义思想家,都是在大学受过教育的人,这也是欧洲中世纪给文艺复兴运动留下的遗产。
第三大馈赠指在中世纪的神学研究中,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我们知道,中世纪的神学研究非常丰富发达,当时的宗教兄弟们为了说明宗教教育以及天堂地狱等问题,从事了大量的神学研究。在神学研究中,由对天堂的研究发展了对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研究天堂和地狱的构成则发展了物理学、化学,这恐怕是中世纪神学研究始料不及的。
科学的出现,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一种新的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神学研究中产生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为中世纪的解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做了思想上、特别是思维方式上的准备。
第四大馈赠指13世纪以后,中世纪宗教内部出现了变革的呼声。我们知道,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欧洲中世纪两大运动,一是世俗的文化复兴,一是宗教的改革运动。其实,欧洲的宗教改革运
动,是宗教内部发生的一场革命。我个人认为,宗教改革其实是宗教领域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标志,而基督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例如在基督教刚刚产生的时候,“上帝”是救世的力量,而到中世纪以后,当基督教成为反动的封建统治思想体系之后,“上帝”就变成了一种人人必须服从的威权和暴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不再满意关于上帝的威权和暴力的解释,所以他们要进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标志着上帝的内涵和宗教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宗教内部的改革,就成为中世纪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向现代宗教转变的契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改革也是中世纪给近代欧洲留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产。
那么,是不是有了“一个要求”和“四大馈赠”就一定会发生文艺复兴运动呢?恐怕情况并非如此。变革中的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提供了三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13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即黑死病。据相关材料记载,这场大瘟疫发展得非常猛烈,给欧洲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约1/3的欧洲人死去了。这场瘟疫对欧洲人、欧洲社会的影响极其巨大,它表现为人们思想认识上出现的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人们开始对上帝万能的信念产生了怀疑,人们过去认为上帝是万能的,能拯救人于水火之中,但这场大瘟疫害死这么多人,上帝却无能为力。当时的很多文学作品,便对这一怀疑有所表现。另一种状况是,这场大瘟疫使得活着的人越发感到生命之可贵,因而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要享受人生”的强烈信念。很多人感到,自己不知道哪天会死掉,不如赶快享受人生。所以,据很多资料记载,在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开始变坏。文艺复兴运动有两个很重要的主题,第一是对宗教、对上帝的怀疑,第二个便是享受人生的思想。文艺复兴蠢蠢欲动前,遇到了这场大瘟疫,使得躲过灾祸的人开始形成一些新的价值观。这样的结果和思想文化上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产生、发展。
第二个机遇。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古代文化的发现,为当时的人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了,帝国中收藏的一些古希腊、罗马的手抄本、典籍、雕像,开始流传到整个欧洲,这使得经过漫长中世纪的人看到,原来历史曾经这样活过。如果说大瘟疫以后,他们形成的还是那种朴素的享受生活的思想的话,那么在古代典籍、古代文化遗产中,他们找到了享受人生的依据。这导致了文艺复兴进一步的产生、发展。
第三个机遇。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不断地向外界探索,15、16世纪的地理发现,又给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使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形成并成为整个欧洲一个大的思想文化潮流。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事件,使人们看到了人的力量和能力。过去,宗教思想总是强调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只是上帝的羔羊,而通过地理大发现、通过哥伦布等,人们发现自己不再需要上帝,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这进一步坚定了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上就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文化原因。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欧洲独特的世界观和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并带来了文学的巨大进步。那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新的世界观是什么呢?可以说,就是人文主义思想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导致了社会和文学的巨大进步。
下面主要讲一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在文学方面的体现,或者说文学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得以神为本的思维模式被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模式所取代。在文学领域,则初步形成了以人性论为核心的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这为后代欧洲文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什么是以神为本的思维模式呢?在中世纪,我们可以看到,一切都是依据基督教的教义制定的。例如《圣经》说世界上帝造的,人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万物的思想贯穿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形成了一套理论话语:上帝就是人的本质所在,人在活着的时候,应该以追求彼岸世界、彼岸天国为目的,因此生前要苦求苦练,死后回归上帝。当时的信徒,被称为上帝的羔羊,是上帝派他们到人间来。
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以后,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强调世界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人是宇宙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人的幸福不再是彼岸天国,而是现实生活,所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作家都描写了世俗生活的快乐。从文化史、美术史中的一
些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特点。例如莱奥那多·达·芬奇的《蒙娜莉莎》,它通过一个女士的微笑,表现幸福在人间、美丽在人间这样一个主题,这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越来越发现自身的能力,人成为世界的主角,这是文艺复兴进步的一个方面,即以神为本的思维模式被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所取代。
第二,文学和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也开始向认识世界和认识人自身两个向度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与哲学等其他学科一样,一方面要继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另一方面要探索人的自身。这两个向度,隐含着人类认识上的巨大的进步。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远古社会,人们认识世界是以自然为对象,以自己的本能需求为出发点,为了生存才去认识世界。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以精神需求为对象和动力,创造了一个脱离金钱的世界。而文艺复兴使人们既开始认识自身,又开始认识客观世界,把人类的肉体与精神、主观与客观联系到一起,达到了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统一,这表明了人们对自身和世界协调发展意识的鉴别。
现代西方哲学有一个思想,即哲学的全部问题,是认识人自身、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我想西方的哲学家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从文艺复兴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基本上是向两个方向进行探索:一是向法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探索,他的一些散文就在不断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二是向英国戏剧探索,英国很多戏剧作家在探索着人的欲望、人的需求,他们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美好。两个探索和两个向度,标志着人进一步走向了城市。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进步,还表现在一些人文主义文学家越来越看到,在人身上其实存在着多重因素,即他们对人的认识开始深化,在社会发展中对人自身的复杂性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揭示和表现,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一个巨大进步。在这个时期的文学中我们发现,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强调人是宇宙精华、万物主宰的思想的同时,也越来越看到人自身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性:人身上既有天使,又有魔鬼,既有崇高的境界,又有卑下的动物本能。因此,他们揭示了人类的复杂性。例如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其全部著作都在表现人的复杂性。在他的四大悲剧中,除了强调人是宇宙精华、宇宙主题外,他更多地揭示了人的复杂性。追求进取当然好,但是稍微不当就会变成野心,造成危害。
探讨人的复杂性问题,表明人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就给后来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复活》的时候强调:在一个人身上,有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两种形态,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在不断地进行斗争,一旦精神的人失去了以后,人就变成了一个坏人,但如果精神的人战胜了动物的人,人就开始走向精神的复活。所以探讨人的复杂性这个传统被西方其他的文学家继承下来了。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期这样深刻的认识和表现,那么后来的欧洲文学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整个欧洲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其发展和进步,主要是以人的思想、人的意识强化为标准的。如果没有人对自身认识的增强,就不会有文艺复兴运动;反过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恰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或者说为人新的意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所以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人的思想的出现和文学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文学上的巨大的进步。但是,文艺复兴运动毕竟是发生于中世纪晚期的一个社会现象,从现实上说,毕竟是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使得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于局限性,首先我认为,主要在于他们所提出或者弘扬的“人”,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我们知道,任何生活在一个具体社会形态中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被分成阶级,所以纯粹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他们所讲的“人”,其实是早期的资产阶级。其次,文艺复兴的局限性,特别是人学思想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他们对其他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人自身的关系等,并没有作出真正的科学解释,他们只能作出适应那个时代的解释。而像“人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人和世界的真正关系是什么?”等问题,我们今天已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还没有能力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说,文艺复兴运动有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当茶遇到咖啡之十一】
11达·芬奇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上) 田时纲、吕同六
主讲人简介:吕同六,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后入意大利卡布里亚大学和罗马大学进修。196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常务副所长,现为全国意大利文学学会会长。
全文:
田时纲:2002年4月15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出现的文化巨人、天才莱奥那多·达·芬奇诞辰550周年,为了纪念他,也为了加深对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理解,由吕同六教授和我共同主持这次漫谈。漫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我主谈莱奥那多·达·芬奇,第二部分由吕同六教授主讲文艺复兴。
在我主讲之前,我想纠正一个错误,国内通常所说的“达芬奇”这个译名其实是一个错误,吕同六教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谈这个问题,下面我请吕同六教授来谈一谈这个错误。
吕同六:达·芬奇全名叫莱奥那多·达·芬奇。按照惯例,西方人的姓名是名字在前面,姓在后面,所以很多人长期以来都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莱奥那多是他的名,达·芬奇是他的姓,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把他译成“达芬奇”,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和误译。莱奥那多·达·芬奇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说他是芬奇这个地方的人,芬奇是一个小镇,位于佛罗伦萨和比萨之间。莱奥那多·达·芬奇就生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度过他的童年。按照当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取姓氏的习惯,很多人常常就取这样的姓名,莱奥那多·达·芬奇,只是说他来自芬奇这个镇,或者说芬奇人莱奥那多。所以如果把他的名字译成中文,有两种正确的译法,一种是全称莱奥那多·达·芬奇,一种是芬奇人莱奥那多。
田时纲:下面我们先谈谈他的生平。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生于芬奇镇,芬奇镇是一个小镇,位于佛罗伦萨以西45公里,20世纪末有1.5万人,那么550年以前,那个时候的人口大概不足千人。这个小镇非常幽静,环境非常优美。2000年12月31日,一位搞艺术的意大利朋友,驱车陪同我到芬奇镇参观,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下我们那时候拍摄的几幅照片,使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印象。这一张是在芬奇镇旁的一个教堂照的,据说莱奥那多·达·芬奇来过这个教堂。这一张是芬奇镇的一个观景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沿途也是满眼绿色,这:个背景是一个木质的模型,它是根据莱奥那多·达·芬奇著名的草图“人体比例”来制作的。这个草图现存于威尼斯美术学院画廊,有一种欧元的背面就采用了这一草图,这张草图也是莱奥那多。达.芬奇七千多页手稿中的一页。莱奥那多·达·芬奇在进行科学研究,理论探索的时候,是用左手从右往左来书写,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写的字母是反方向的,我们只有借助一面镜子,从镜子中才能阅读。这个草图右上角的页码和右下角的签名是正确的写法,从左向右,而且字母的方向也是正向的。
为什么莱奥那多·达·芬奇在书写科学论文和研究笔记的时候,要采取这种让人看不懂的方式?我认为这是莱奥那多·达·芬奇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首先因为他的思想是先行的,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的,第二则是为了避免招致当时的反动势力和落后势力的破坏。另外我还有一个旁证,就是莱奥那多·达·芬奇在生前尽管有七千多页的手稿,但他从来没有发表过这些手稿。
下面再来谈谈芬奇镇。从芬奇镇向东驱车大概10分钟的时间,也就是1公里左右,就来到了莱奥那多·达·芬奇出生的那个屋子。这个屋子是个砖瓦结构的房子,莱奥那多·达·芬奇就诞生在最靠北边的房子里,现在这问房子可能是个客厅。另一间是一个小的展览室,在客厅这问房子的窗框上有一个雕塑,我认为这个造型很可能是他们家族的家徽。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生母叫卡捷琳娜,她的地位比较低微,是一个乡村姑娘;他的父亲叫彼埃罗·达·芬奇,是个富有的公证人。莱奥那多·达·芬奇一降生,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他是一个私生子,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和当地的一个工匠结了婚。不久,他的父亲彼埃罗·达·芬奇和一个与他社会地位相当的妇女结了婚。母亲嫁人,父亲不认儿子,他就被寄养在爷爷家,由他的爷爷对他进行教育。一直到16岁,他的父亲带着他到了佛罗伦萨,让他在艺术大师维罗基奥的作坊里学艺。在维罗基奥这个作坊里,莱奥那多·达·芬奇不仅学习了绘画、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