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离线作业 答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的层次。

2.简述音层厚薄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在歌唱与打击乐制作活动中分辨出不同的声音;(2)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意识到乐器种类的加入与退出;(3)用语言表达音层厚薄的表现性。

3.简述多声部歌唱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在模仿教师歌唱的过程中学习多声部合作歌唱;(2)在歌唱自己声部时能够听到其它声部的声音。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音乐经验(六)力度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力度经验的年龄目标 有重与轻;渐强与渐弱。 二、简答题

1.音量表现性的特点是什么?

1.答:强的音量往往传达强烈的情绪情感;中等的音量可以表达温和或深沉的情绪情感;弱的音量可以传达特别安静的心情,孤独单一的情绪情感等。

2.用身体动作与嗓音表达轻重的区别是什么?

2.答: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轻重的情绪状态是高涨与控制;然而在用嗓音表达轻重时,无论是唱重还是唱轻基本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

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七)结构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结构经验的年龄目标有 模仿句、重复句、喊答句、主副歌、三段式与回旋式、引子与尾声。

2.句子结构学习的三种音乐材料类型是模仿句、重复句、喊答句。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涉及的曲式有 三段式、回旋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句子结构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跟着教师歌唱,理解歌唱时重复句的“回声”状态;(2)在模仿老师歌唱句子的同时,模仿老师的发声;(3)通过歌唱、身体动作制作活动辨认重复句、喊答句。

2.副歌的音乐特征是什么?

答:与主歌相比具有句式更为规整、旋律更容易上口、节奏更为简单等音乐特征。 3.简述曲式经验的获得机制。

(1)在理解主副歌的前提下,分辨不同情绪或风格的两段乐曲;(2)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去表现不同的段落;(3)用不同的节奏型与乐器去表现不同的段落。

第十五章 学前儿童音乐经验(八)风格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 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

2.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 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 3.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 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 二、简答题

1.简述摇篮曲风格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以教师为榜样进行身体摇摆与演唱为感知制作方式;(2)独立地进行身体摇摆与演唱为理解制作方式。

2.简述舞曲风格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1)用不同的摇摆与舞步表达不同风格的舞曲;(2)能在不同的队形中跳集体舞;(3)把身体动作的节奏感迁移到打击乐演奏中去。

美术部分

第一章作业:一、名词解释

1、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性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应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一种

艺术形式。

2、美术创作:是指儿童依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儿童自身掌握的美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向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儿童美术的特点。

答:儿童美术虽属于美术范畴,但是儿童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儿童美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 时间性与主体性; (二) 审美游戏性; (三) 直觉性;

2、简述美术创作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答:(一)开阔视野,发展儿童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三)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发展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儿童全脑功能与一般智慧的发展; (五)帮助儿童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3、简述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

答: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包括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三方面。 4、简述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中的儿童美术创作的观点。 答:(一)美术创作是儿童美术教育的范畴; (二)美术创作是儿童情感表达的需要; (三)美术创作是需要技术支持的; (四)美术创作是儿童个性化特征的体现; (五)美术创作强调儿童的“创造”。 三、简析题

1、简析美术创作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必要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构建美术创作氛围;诱发创作冲动。

2、简要说明你对幼儿园艺术教育教育目标的理解?

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包括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

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三个方面。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体验了通过艺术教育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三个方面的基本与原则。

第二章作业:

一、简答题

1、 简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概念期”和“写实期”。 2、简述儿童手工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1.无目的活动期;

2.基本形状期; 3.样式化期。

3、简述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一)婴儿的感知期; (二)符号的认识期; (三)“写实主义”的高峰期;

(四)“写实主义”高峰期的衰退和审美感受性的出现期。 4、简述儿童美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答: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分为儿童美术创作的信息获取、儿童美术创作的视觉转化、儿童美术创作的表象输出三个阶段。

5、简述儿童在象征期时,色彩认知与运用方面的特点。

答:这时的儿童辨色能力提高很快,对颜色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他们对红色、黄色等波长较长的温暖色比较喜爱,而对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色、紫色等不太喜爱。他们用喜爱的颜色来描绘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把自认为不好看的颜色涂在自己不喜欢或可有可无的事物上。画面上的色彩种类在增多,但缺乏色彩的协调。涂色逐渐由无序、不均匀向方向一致、均匀发展。

6、简述儿童在涂鸦期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涂鸦”这段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1.未分化的“涂鸦”;2.有控制的“涂鸦”;3.圆形“涂鸦”;4.命名“涂鸦”;总之,“涂鸦”

期是儿童绘画的准备阶段,“涂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二、简析题

答:儿童美术创作中的“教”: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身份。在实践中,要让儿童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建构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儿童适合的技能支持,对儿童美术创作顺利展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学”: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学”,领会儿童“学”美术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自主性的美术创作行为的发生,进而促成儿童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美术创作中的“用”:从观念上来看,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儿童美术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能自主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实践操作上看,教师要研究如何帮助儿童“用”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策略,对“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课时比例进行统筹安排。设定“用”的课时比例,在同类型物象的动态教学中,引导儿童开展知识、技能的联想与迁移。

2、简要分析儿童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学”、“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教与学是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既有美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也有学习态度与规范方面的教学,要研究“教”,也要研究儿童的“学”。自主性的美术创作行为发生是儿童美术教学的理想追求。美术的“教”与“学”应以“用”为目的,“用”要以“教”与“学”为依托。

第三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1、艺术无错原则:旨在明确儿童美术创作要追求创造的自由与变化。

2、个体差异原则:儿童美术创作应将儿童的整体发展放置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体现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承认儿童个体差异的存在。

3、审美性原则:是由美术的学科性质、儿童审美心理特性所决定的。审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引领儿童美术创作时,要遵从美术学科的特性,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特性。

4、体验优先原则:旨在从最贴近儿童、跟儿童生命结成一体的客体(环境)出发,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儿童创设感知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给予儿童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引导儿童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从而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