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 习题 下载本文

E.1000m

17.在选择水源时,为了保证水质良好,要求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超过 A.20 B.50 C.100 D.200 E.2000

18.混凝沉淀的原理为 A.水解+电中和+吸附 B.压缩双电层+电中和+水解 C.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 D.压缩双电层+电中和+吸附架桥 E.水解+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

19.为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对作为水源水的地表水常规处理过程为 A.过滤——混凝沉淀——消毒 B.消毒——混凝沉淀——过滤 C.过滤——澄清——消毒 D.消毒——过滤——再消毒 E.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20.压缩双电层作用的含义是

A.水中加入电解质后,其正离子挤入扩散层,进而进入吸附层,使胶体表面电位降低 B.水中加入电解质后,其负离子直接进入吸附层,使胶体表面电位降低 C.水中加入电解质后,分子本身成为带电的粒子使胶体表面电位降低 D.水中加入电解质后,其负离子直接挤入吸附层,中和胶体表面的正电荷 E.水中加入电解质后,其正离子直接挤入吸附层,中和胶体表面的负电荷

21.硫酸铝为常用的混凝剂,其特点为

A.腐蚀性小,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松散 B.腐蚀性大,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效果一般

C.腐蚀性小,对水质有些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 D.腐蚀性小,使用不方便,对水质无不良影响 E.腐蚀性小,水温低时形成絮状体较紧密,效果好

22.聚合氯化铝在混凝过程中的特点是

A.腐蚀性小,成本低,适宜pH值较宽,形成絮状体慢 B.腐蚀性小,成本低,适宜pH值较宽,形成絮状体快 C.腐蚀性小,成本高,适宜pH值较窄,形成絮状体快 D.腐蚀性小,成本高,适宜pH值较窄,形成絮状体慢 E.腐蚀性小,成本高,适宜pH值低,形成絮状体快

23.饮用水最常用的混凝剂是

A.漂白粉B.硫酸钙C.硫酸铝D.臭氧E.硫代硫酸钠 24. 为防止絮状体破碎,平流式沉淀池进水区的流速多采用 A.0.1m/s B.0.3m/s C.0.5m/s D.0.05m/s E.0.005m/s

25.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是

A.滤速、进水水质、滤池类型、滤层厚度和粒径 B.滤速、进水水量、滤池类型、滤层厚度和粒径 C.滤速、出水水质、滤池类型、滤层厚度和粒径 D.滤池、出水水量、滤池大小、滤层厚度和粒径 E.滤速、进水水质、滤池大小、滤层厚度和粒径 26.滤池的工作周期为 A.清洗期 成熟期 过滤期 B.成熟期 过滤期 清洗期 C.过滤期 成熟期 清洗期 D.过滤期 清洗期 成熟期 E.成熟期 清洗期 过滤期

27.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 A.>+1价 B.<-1价 C.>-1价 D.>-2价 E.>-3价

28.氯化消毒剂灭菌的主要作用是

A.吞噬作用B.溶菌作用C.破坏细菌的生活环境D.干扰细菌的糖代谢E.抑制细菌对氧的利用 29.需氯量等于

A.加氯量+余氯量B.加氯量-余氯量C.加氯量×余氯量D.加氯量÷余氯量E.加氯量-需氯量 30.HOCl和OCl-杀菌效果比较 A.HOCl的杀菌效果与OCl-相同 B.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80倍 C.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低80倍 D.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50倍 E.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低50倍 31.评价氯化消毒的简便指标是

A.加氯量B.需氯量C.余氯量D.细菌总数E.大肠菌群

32.氯化消毒饮用水时,杀灭水中细菌以及氧化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为 A.加氯量B.游离性余氯量C.化合性余氯量D.有效氯E.需氯量 33.下列哪项不是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制定的依据

A.毒理学指标 B.感官性状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 C.细菌学指标 D.放射性指标 E.流行病学指标 34.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严重污染时,应选用哪一种消毒法

A.普通氯化消毒法B.氯胺消毒法C.扎点氯消毒法D.过量氯消毒法E.有效氯消毒法 35.饮水消毒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A.O3 B.KMnO3 C.溴仿 D.碘 E.氯

36.用漂白粉消毒时,可和使水的pH值升高,影响消毒效果,其原因是在消毒过程中同时产生 A.OCl- B.HOCl C.Ca(OH)2 D.Ca(OCl) E.CaCl2 37.二氧化氯消毒

A.消毒效果稳定,受pH影响,能除臭味,成本高 B.消毒效果稳定,不受pH影响,不与氨反应,成本高 C.消毒效果不太稳定,不受pH影响,不与氨反应,成本高 D.消毒效果不太稳定,受pH影响,能与氨反应,并能除臭味 E.消毒效果稳定,不受pH影响,能与氨反应,成本高 38.臭氧消毒

A.效果好,接触时间长,用量多,不产生三卤甲烷 B.效果一般,接触时间长,费用高,pH值窄 C.效果好,用量多,不产生三卤甲烷,接触时间短 D.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 E.效果差,费用高,pH值宽,不产生三卤甲烷 39.用紫外线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时,水深最好不要超过 A.8cm B.10cm C.12cm D.14cm E.16cm 40.当水中含有大量硫酸钠、硫酸镁时,水质呈 A.苦味 B.咸味 C.涩味 D.沼泽味 E.汽油味 41.饮用水深度净化的目的是

A.去除水中的病原体B.去除水中的有机物C.去除水中的化学物质 D.去除水中的低分子盐类 E.获得优质饮用水

42.用活性炭吸附法净化饮用水,对哪些物质去除效果不明显 A.嗅味和腐殖质

B.天然和合成溶解性有机物 C.总有机碳和总有机卤化物 D.总有机炭和总三卤甲烷 E.微生物和溶解性金属

43.当城镇内主要是六层建筑物时,所需最小服务水头为 A.18m B.20m C.24m D.28m E.30m 44.直接从事供、管水人员不得患有下列哪些疾病

A.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皮肤病 B.痢疾、副伤寒、流感、乙型肝炎、化脓性皮炎 C.肺结核、痢疾、甲型肝炎、伤寒、化脓性皮炎 D.痢疾、扁桃体炎、活动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肿瘤 E.痢疾、伤寒、恶性肿瘤,化脓性皮肤病、病毒性肝炎

45.由涉水产品带入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无依据可确定容许限值时,需进行 A.流行病学调查B.毒理学试验C.浸泡试验D.致畸试验E.致癌试验 46.净水器卫生安全性评价浸泡水水质卫生指标包括 A.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B.感官性状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C.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D.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E.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47.涉水产品在水中溶出物的浓度≥10μg/L~<50μg/L之间时,其毒理试验包括 A.基因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大鼠致畸试验 B.基因突变试验,大鼠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小鼠致畸试验

C.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基因突变试验和大鼠90天经口毒性试验 D.基因突变试验,大鼠致畸试验和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E.基因突变试验,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大鼠慢性毒性试验 48.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是 A.使水质变软,消化功能减退

B.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矿物质 C.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水中的有害元素 D纯净水不利于肝、肾病患者 E.造成人体钙、磷缺乏 49.水质监测采样点应设置在

A.水源取水口B.出厂水口C.居民经常用水点处D.出厂水口和管网末梢E.水源取水口、出厂水口和居民经常用水点

50.集中式给水水质监测的必测项目是 A.细菌学指标、浑浊度和肉眼可见物 B.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和游离性余氯 C.细菌学指标、色度和游离性余氯 D.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浑浊度 E.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色度

51.在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和管网系统陈旧部分设置的每一个采样点,每月采样应不少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6次 52.在农村介水传染病流行时,应监测的指标为 A.水温、pH值、色度、浑浊度、总大肠菌群和余氯 B.水温、pH值、色度、浑浊度、细菌总数和余氯 C.水温、pH值、色度、余氯、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 D.pH值、色度、浑浊度、余氯、细节总数和粪大肠菌群 E.pH值、水温、色度、余氯、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

第六章 土壤卫生

1.土壤中元素的本底值是指: A.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B.任何一处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C.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D.土壤中某种元素的含量 E.土壤表层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2.土壤的容水性主要和( )有关

A.土壤颗粒粒径 B.地面的雨雪水量 C.土壤所含化学元素D.土壤中空气 E.土壤有机物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