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 习题 下载本文

16. 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A. 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B. 主要产生神经毒性 C. 主要引起过敏反应 D. 主要是致癌性 E. 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 17. 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

A. 透明质酸酶B. 糖苷C. 霉菌毒素D. 生物碱E. 毒蛋白 18. 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 A.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B.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C.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 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 E. 以上都不是 19. 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 D. A+B E. A+B+C

20.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 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 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 D. 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 E. 以上都是

21. 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 A. 地方性氟中毒

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 伦敦烟雾事件 E. 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22. 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 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B. 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 C.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 D. 机体的反应特性 E. 以上全是

23. 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 A. DDT、PCBs等 B. 氰化物 C. 汞 D. 镉 E. 铅 24. 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 A. 1类:对人致癌 B. 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C. 2A类: 对人可能致癌 D. 2B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 E. 3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25. 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A.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C.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D.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E.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26. 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A.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

C.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D.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E.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27. 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

A. 城市居民中B. 乡村居民中 C. 燃柴农户的居民中 D. 燃煤农户的居民中 E. 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 28. 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除外

A. 三卤甲烷 B. 次氯酸 C. 氯乙酸 D. 溴乙酸 E. 卤化酮 29.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A. 着床前期B. 着床期C. 器官形成期D. 器官形成后期E. 胎儿期 30. 影响致畸物经胎盘转运作用的因素是 A. 化学物的分子大小

B. 化学物的脂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能力 C. 胎盘的结构 D. 胎盘中生物转化酶 E. 以上都是 31. 高危人群即

A. 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B. 易感人群C. 抵抗力低的人群D. 多病的人群 E. 年龄幼小的人群

32. 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指标 A. 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B. 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

C. 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 D. 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 E. 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

33. 生物有效剂量是

A. 个体暴露量 B. 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C. 尿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D. 血液中污染物的含量 E. 血液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 34. 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 A. 儿童B. 妇女C. 老年人D. 高危人群E. 以上都是 35. 生物标志物是 A. 暴露剂量的指示物 B. 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 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D. 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

E.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36. 生物标志在环境流行病学中可应用于

A. 生物有效剂量的测量B. 内剂量的测量C. 早期效应的测量D. 宿主易感性的评价 E. 以上都是

37. 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的优点,除外 A. 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剂量 B. 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时间 C. 更能反应对人的有害效应

D. 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进行研究 E. 效应观察的指标不受限制

38. 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除外

A. 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等毒理学特征的研究 B. 污染物的致畸、致突变性的检测 C. 证实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推测

D. 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E. 确证对人类的致癌性

39. 制定某物质的卫生标准的科学依据是 A. 中毒剂量

B. 最大无作用剂量或阈剂量 C. 耐受剂量

D. 吸入剂量或吸收剂量 E. 以上都不是

40. 以下都是遗传毒理学试验的4类检测终点之一,除外 A. 反映原始DNA损伤 B. 反映生殖细胞遗传性易位 C. 反映基因突变 D. 反映染色体结构改变 E. 反映非整倍性改变的试验

41. 下面各项都是WHO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的试验结果判断标准,除外 A.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肿瘤总发生率增加

B. 试验组中出现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并显著增加 C.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同类型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 D. 试验组中肿瘤发生明显早于对照组 E. 试验组每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增加

42. 动物致畸的三段试验

A. I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对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B.Ⅱ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的对受孕率和生殖功能的影响 C.Ⅱ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对分娩后发育的影响 D.Ⅲ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对分娩后发育的影响 E.Ⅲ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对受孕率和生殖功能的影响 43. 现场生物监测与传统的环境监测相比,特点是 A. 能够迅速反映对生物体,特别是遗传物质产生的影响 B. 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经济

C. 能反映总体的污染水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D. A+B E. A+C

44.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A. 以可接受的危险程度代替安全性

B. 其评价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健康 C. 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D. A+C E. A+B

45. 下面有一项不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

A. 危害鉴定B. 污染来源鉴定C. 暴露评价D.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E. 危险度特征分析 46.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包括以下四种类型,除外 A. 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B. 致生殖细胞突变C. 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D. 非特异损伤 E. 发育毒性(致畸性) 47. 致癌强度系数的含义是

A. 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下限,以mg/kg·d表示。

B. 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上限,以mg/kg·d表示。

C. 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μg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下限,以(mg/kg·d)-1表示。

D. 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上限,以(mg/kg·d)-1表示。

E. 终生暴露于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μg致癌物时的终生超额患癌危险度,其值为剂量-反应曲线斜率的95%上限,以mg/kg·d表示。 48. 危险度特征分析时,对有阈化学物可计算出 A. 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B. 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C. 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D. B+C E. A+B+C

第三章 大气卫生

1. 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