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复习题 下载本文

答:A:15 B:20 C:25 D:50

187、液化石油气的灌装站灌瓶间和储瓶库的室内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室内地面应高于室外地坪,其高差不应小于(B)m。

答:A:0.3 B:0.6 C:0.8 D:1.0

188、液化石油气缓冲罐与灌瓶间的距离不应小于(B)m。 答:A:5 B:10 C:20 D:50

189、在非正常条件下,可能超压的,顶部操作压力大于 A MPa的压力容器,应设安全阀。 A. 0.1 B. 0.01 C. 1.0 D. 10.0;

190、在非正常条件下,可能超压的,顶部最高操作压力大于 B MPa的蒸馏塔、蒸发塔和汽提塔(汽提塔顶蒸汽通入另一蒸馏塔者除外),应设安全阀。 A. 0.3 B. 0.03 C. 3.0 D. 30.0; 191、 在非正常条件下,可能超压的,往复式压缩机各段 C 或电动往复泵、齿轮泵、螺杆泵等容积式泵的 (设

备本身已有安全阀者除外),应设安全阀。

A. 入口、出口 B.出口、入口 C.出口、出口 D.入口、入口

192、凡与鼓风机、离心式压缩机、离心泵或蒸汽往复泵出口连接的设备不能承受其 D压力时,鼓风机、离心式压缩机、离心泵或蒸汽往复泵的出口应设安全阀。 A.最低 B.平均 C.额定 D.最高

193、可燃气体或液体受热膨胀,可能超过 B 的设备应设安全阀。 A.最低压力 B.设计压力 C.整定压力 D.最高压力

194、 顶部最高操作压力为0.03~0.1MPa的设备应根据 B 要求设置应设安全阀。 A.设计 B.工艺 C.安全 D.合理 195、 单个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定压),不应大于设备的 A 压力.

A.设计 B.最高 C.最低 D.操作

196、 当一台设备安装多个安全阀时,其中一个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定压)不应大于设备的设计压力;其他安全阀的开

启压力可以提高,但不应大于设备设计压力的 D 倍 A. 1 B. 2 C. 1.5 D. 1.05

197、 下列的工艺设备哪些不宜设安全阀: D 1. 加热炉炉管; 2. 在同一压力系统中,压力来源处已有安全阀,则其余设备可不设安全阀; 3. 对扫线蒸汽不宜作为压力来源。 4、以上都不适宜 A. 1 B. 2 C. 3 D. 4

198、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设备的安全阀出口连接应符合哪些规定: D 1.可燃液体设备的安全阀出口泄放管应接入储罐或其他容器,泵的安全阀出口泄放管宜接至泵的入口管道、塔或其他容器;

2. 可燃气体设备的安全阀出口泄放管应接至火炬系统或其他安全泄放设施; 3. 泄放后可能立即燃烧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应经冷却后接至放空设施; 4. 泄放可能携带液滴的可燃气体应经分液罐后接至火炬系统。 A. 1 B. 2 C. 2、 3 D. 1、2、3、4

199、 在安全阀前应设爆破片或在其出入口管道上采取吹扫、加热或保温等措施是由于 AB 。

A. 有可能被物料堵塞 B. 有可能被物料腐蚀 C. 有可能泄漏 D. 降低表面温度,防止烫伤。

200、 两端阀门 B 且因外界影响可能造成介质压力 的液化烃、甲B、乙A类液体管道应采取泄压安全措施。 A. 关闭、降低 B. 关闭、升高 C. 开启、升高 D. 开启、降低;

201、 甲、乙、丙类的设备应有事故紧急排放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液化烃或可燃液体设备,应能将设备内的液化烃或可燃液体排放至 A ,剩余的液化烃应排入 ; 2. 对可燃气体设备,应能将设备内的 排入火炬或安全放空系统。 A. 安全地点、火炬、可燃气体 B. 污水处理池、火炬、残留气体 C. 大气中、地沟、介质 D. 大气中、火炬、残留气体

202、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初馏塔顶、常压塔顶、减压塔顶的 A 不应直接排入大气。

A. 不凝气 B. 积液 C. 馏分 D. 可凝气

203、 较高浓度环氧乙烷设备的安全阀 A 应设爆破片。爆破片入口管道应设 封,且安全阀的出口管道应充氮。 A. 出口、氮 B. 入口、氮 C.出口、铅 D. 入口、铅

204、 氨的安全阀排放气应经 C 放空.

A. 燃烧后 B. 过滤后 C.处理后 D. 反应后

205、 当通过排气筒、放空管直接向大气排放时,排气筒、放空管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续排放的排气筒顶或放空管口应高出20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 C m以上,位于排放口水平20m以外斜上45°的范围内不宜布置平台或建筑物(图5.5.11); A.0.5 B. 1.5 C. 3.5 D. 10

206、 当通过排气筒、放空管直接向大气排放时,排气筒、放空管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9 / 30

(2)间歇排放的排气筒顶或放空管口应高出 C 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3.5m以上,位于排放口水平 以外斜上45°的范围内不宜布置平台或建筑物(图5.5.11);

A.10、20 B. 20、10 C. 10、10 D. 20、20

207、 当通过排气筒、放空管直接向大气排放时,排气筒、放空管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3) 安全阀排放管口不得朝

向邻近设备或有人通过的地方,排放管口应高出 B 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 m以上。 A.3、8 B. 8、3 C. 10、3.5 D. 20、3.5

图5.5.11 可燃气体排气筒、放空管高度示意图 (注:阴影部分为平台或建筑物的设置范围。) 208、 有突然超压或发生瞬时分解爆炸危险物料的反应设备,如设安全阀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装 C ,

导爆管口必须朝向 ;必要时应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灾的措施。 A. 爆破片、安全方向 B. 导爆管、有火源的安全方向

C. 爆破片或爆破片和导爆管、无火源的安全方向 D. 安全阀、顺风方向

209、 因物料爆聚、分解造成超温、超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反应设备应设 D 和泄压排放设施,以及自动或

手动遥控的 设施。 A.标志、停车按钮 B. 禁止标识、卸压

C. 爆破片、切断阀 D.报警信号、紧急切断进料

210、 严禁将混合后可能发生 A 并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几种气体混合排放。

A. 化学反应 B. 物理反应 C. 爆炸 D.腐蚀

211、 B 的可燃气体、毒性为极度和高度危害的可燃气体、惰性气体、

酸性气体及其他腐蚀性气体不得排入全厂性火炬系统,应设独立的排放系统或处理排放系统。 A.气体、高热值可燃液体、含氮或卤元素及其化合物 B. 液体、低热值可燃气体、含氧气或卤元素及其化合物

C. 液体、气体、固体 D.液相、气相的低热值易燃气体及其化合物

212、 可燃气体放空管道在接入火炬前,应设置 D 和 等设备 213、 A. 防火、防爆 B. 分离、防爆 C. 过滤、阻燃 D. 分液、阻火

214、 可燃气体放空管道内的凝结液应 A ,不得随地排放。 215、 A. 密闭回收 B. 分离回收 C. 回收 D.在排放池排放

216、 携带可燃液体的低温可燃气体排放系统应设置 B ,低温火炬管道选材应考虑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

温度。

A. 液化器、最低 B. 气化器、最低 C.汽化器、最高 D.气化器、最高

217、 装置的主要泄压排放设备宜采用适当的措施,以降低事故工况下可燃气体 C 。

A. 温度 B. 压力 C. 瞬间排放负荷 D.浓度

218、 火炬应设 D 和可靠的点火系统。 219、 A. 放空口 B. 指示牌 C. 报警器 D. 常明灯

220、 装置内高架火炬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严禁排入火炬的可燃气体携带可燃液体; 2. 火炬的辐射热不应影响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3. 距火炬筒 A m范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放空。 A. 30 B. 50 C.10 D.20

221、 封闭式地面火炬的设置除按明火设备考虑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入火炬的可燃气体不应携带 B ; 2. 火炬的 不应影响人身及设备的安全; 3. 火炬应采取有效的 措施 A. 液体、高度、消烟 B. 可燃液体、辐射热、消烟 C.固体颗粒、温度、消烟 D.可燃气体、压力、防范 10 / 30

222、 火炬设施的 C 可靠近火炬布置 A. 其它设备 B. 仪表管线 C. 附属设备 D.防爆设备

223、 下列承重钢结构,应采取耐火保护措施。

3

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 D m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A. 2 B. 3 C. 10 D. 5

224、 下列承重钢结构,应采取耐火保护措施。

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且毒性为 A 危害的物料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 A. 极度和高度 B. 轻度 C. 中度 D. 无

3

225、 下列承重钢结构,应采取耐火保护措施。(3) 操作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的乙B、丙

类液体设备承重钢构架、支架、裙座;B A. 3 B. 5 C. 8 D. 10

226、 加热炉炉底 C ,应采取耐火保护措施。 227、 A. 耐火砖 B. 下地面 C. 钢支架 D. 保温

228、 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 D ,应采取耐火保护措施。 229、 A. 管线 B. 设备 C. 保温 D. 主管廊的钢管架 230、 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高径比 A ,且总重量 的非可燃介质设备的承重钢构架、支架和

裙座。 A. 等于或大于8,等于或大于25t B. 等于或小于8,等于或小于25t C. 等于或大于10,等于或大于50t D. 等于或大于25,等于或大于8t

231、 第5.6.1条所述的承重钢结构的下列部位应覆盖耐火层,覆盖耐火层的钢构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B h A. 1 B. 1.5 C. 2 D. 2.5

232、 应覆盖耐火层的支承设备钢构架: 1) B 构架的梁、柱; 2) 构架的楼板为透空的钢格板时,地

面以上 m范围的梁、柱; 3)多层构架的楼板为封闭式楼板时,地面至该层楼板面及其以上 m范围的梁、柱; A.多层、单层、10、8 B. 单层 、多层、10、10

C. 多层、单层、10、10 D. 单层 、多层、20、20

233、 应覆盖耐火层的支承设备的 C A. 底座

B. 支撑 C. 钢支架 D. 混凝土基础

234、 应覆盖耐火层钢裙座外侧未保温部分及直径大于 D m的裙座内侧 A. 0.5

B. 2 C. 5 D. 1.2

235、 应覆盖耐火层钢管架:1)底层支撑管道的梁、柱;地面以上 A m内的支撑管道的梁、柱; 2)上部设有空

气冷却器的管架,其全部梁、柱及承重斜撑;3)下部设有液化烃或可燃液体泵的管架,地面以上 m范围的梁、柱;

A. 4.5、10 B. 4、10 C. 4.5、20 D. 4、20

236、 加热炉从钢柱柱脚板到炉底板下表面 B mm范围内的主要支撑构件应覆盖耐火层,与炉底板连续接触的横梁不

覆盖耐火层 A. 150 B. 50 C. 5 D. 500

237、 应覆盖耐火层液化烃球罐支腿从地面到支腿与球体交叉处以下 C m的部位

A. 1.2 B. 1 C. 0.2 D. 0.02

238、 甲、乙、丙类设备或有爆炸危险性粉尘、可燃纤维的封闭式厂房和控制室等其他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内部装修及

空调系统等设计均应按 D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A.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B.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C.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 D. 以上都是

239、 散发爆炸危险性粉尘或可燃纤维的场所,其火灾危险性类别和爆炸危险区范围的划分应按 D

的规定执行。 A.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B.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C.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D.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240、 散发 A 的场所应采取防止粉尘、纤维扩散、飞扬和积聚的措施

A. 爆炸危险性粉尘或可燃纤维 B.粉尘 C. 纤维 D. 烟气

241、 散发比空气 B 的甲类气体、有爆炸危险性粉尘或可燃纤维的封闭厂房应采用不发生火花的地面。 A. 轻 B.重 C.多 D. 少

242、 有可燃液体设备的多层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楼板应采取防止可燃液体 B 的措施

A. 发生介质互窜 B.扩散 C. 泄漏至下层 D.燃烧

243、 生产或储存不稳定的 D 等物质时应采取防止生成过氧化物、自聚物的措施

A. 烷基、烷基苯 B.炔烃 C. 烯烃 D. 烯烃、二烯烃

244、 可燃气体压缩机、液化烃、可燃液体泵不得使用皮带传动;在爆炸危险区范围内的其他转动设备若必须使用皮带

传动时,应采用 B 皮带 A. 防静电 B.防疲劳断裂 C. 防腐蚀 D.耐火 11 / 30

245、 烧燃料气的加热炉应设长明灯,并宜设置 C A.附属防静电设备 B.火灾报警器 C. 火焰监测器 D.警示牌

246、 除加热炉以外的有隔热衬里设备,其外壁应涂刷 B 或设置

A. 防腐漆、标识牌 B. 超温显示剂、测温点 C. 超温显示剂、测压点 D.耐火漆、测温点

247、 可燃气体的电除尘、电除雾等电滤器系统,应有防止产生 A 和控制含氧量超过规定指标的设施。

A. 负压 B. 正压 C. 高压 D.静电

248、 正压通风设施的取风口宜位于可燃气体、液化烃和甲B、乙A类设备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 B ,且取风

口高度应高出地面 m以上或爆炸危险区 m以上,两者中取较大值。取风质量应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执行。 A. 上风侧、9、1.5 B. 下风侧、9、1.5 C. 上风侧、9、5 D.下风侧、18、1.5

249、 可燃气体、助燃气体、液化烃和可燃液体的储罐基础、防火堤、隔堤及管架(墩)等,均应采用不燃烧材料。防

火堤的耐火极限不得小于 C h。 A. 1 B. 2 C. 3 D.5

250、 液化烃、可燃液体储罐的保温层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当保冷层采用阻燃型泡沫塑料制品时,其氧指数不应小于

C 。 A. 10 B. 20 C. 30 D.50

251、 储运设施内储罐与其他设备及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第 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A. 1 B. 2 C. 3 D.5

252、 储罐应采用 A 。 A. 钢罐 B. 不锈钢钢罐 C.铝合金钢罐 D.铁罐

253、 储存甲B、乙A类的液体应选用金属浮舱式的浮顶或内浮顶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物料,可选用其他型式的储罐。储

存沸点 B 的甲B类液体宜选用压力或低压储罐。 A. 高于45℃ B. 低于45℃ C.低于100℃ D.高于100℃

254、 甲B类液体固定顶罐或低压储罐应采取 B 日晒升温的措施。

A. 减少 B. 增加 C.禁止 D.扩大

255、 储罐应成组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1)在同一罐组内,宜布置火灾危险性类别相同或相近的储罐;当单罐容积 C 1000m时,火灾危险性类别不同的储罐也可同组布置;

(2)沸溢性液体的储罐 与非沸溢性液体储罐同组布置; (3)可燃液体的压力储罐可与液化烃的全压力储罐同组布置; (4)可燃液体的低压储罐可与常压储罐同组布置。 A. 小于或等于、应 B. 大于或等于、不应 C. 小于或等于、不应 D. 大于或等于、应

256、 罐组的总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C

3

(1) 固定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20000m;

3

(2) 浮顶、内浮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600000m;

3

(3)固定顶罐和浮顶、内浮顶罐的混合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20000m;其中浮顶、内浮顶罐的容积可折半计算。 A. 小于或等于、应 B. 大于或等于、不应 C. 小于或等于、不应 D. 大于或等于、应

33

257、 罐组内单罐容积大于或等于10000m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 D 个;单罐容积小于10000m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

3

个;但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储罐以及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 A. 16、12 B. 12、12 C. 16、16 D. 12、16 258、 两排立式储罐的间距应符合表6.2.8的规定,且不应小于 B m;两排直径小于5m的立式储罐及卧式储罐的间距

不应小于 m

A. 3、5 B.5、3 C.2、5 D. 5、8

3

259、 表中D为相邻较大罐的 ,单罐容积大于1000m的储罐取 C 的较大值;A. 半径、半径或高度

B.直径、直径或长度 C.直径、直径或高度 D. 半径、半径或长度

260、 储存不同类别液体的或不同型式的相邻储罐的防火间距应采用本表规定的 D 值; A. 固定 B.平均值 C.较小值 D. 较大值

261、 现有浅盘式内浮顶罐的防火间距同 A 罐;

A. 固定顶 B. 卧罐 C. 内浮顶罐 D. 立罐

262、 可燃液体的低压储罐,其防火间距按 B 罐考虑;

A. 卧罐 B. 固定顶 C. 内浮顶罐 D. 立罐

263、 储存丙B类可燃液体的浮顶、内浮顶罐,其防火间距大于 A m时,可取15m。

A.2 B. 4 C. 15 D. 25

3

264、 罐组内的储罐不应超过 A 排;但单罐容积小于或等于1000m的丙B类的储罐不应超 过 排,其中润滑油罐

的单罐容积和排数不限。 A.2、4 B.4、2 C. 5、2 D. 2、5 12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