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多收了三五斗》课文解析 苏教版 下载本文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不想多要。” 【品味】这是农民最低最本分的要求。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品味】这句话表明劳动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他们已经明白自己的劳动被盘剥了。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品味】反抗意识终于萌发。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品味】“理直气壮”一词写出了刚刚觉醒的劳动人民的心理和表现。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⑦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们的思想认识和态度与粜米时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决议案。酒喝干了,饭吃过了,大家开船回自己的乡村。船埠头便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

【段析】第二部分第三层(45~70):旧毡帽朋友酒后的议论,体现出他们已经觉醒,明白自己是被压迫、被剥削者,他们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反抗的意识,但仅仅是意识而已。

【品味】“船埠头便冷……脏水”一句属环境描写。“冷清清”暗示萧条;“脏水”暗示社会肮脏。表明故事的结局。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⑧小说写了三个场面,无论就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还是表现主题来说,已经十分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段?)

【段析】第二部分第四层(71):粜米的故事仍在重演。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第二部分(35~71):叙述旧毡帽朋友不得不粜米,然后采购自己不能再缩减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酒后的议论,已经初步透露出被层层盘剥压榨后的反抗意识,这是全天下劳苦大众的共同心理。

【品味】说明天下劳苦大众都在被剥削、被压迫着,并不仅局限于这一个镇子。 答案速查:

①小说刻画出了江南小镇的风情面貌。 画面的肮脏、灰暗,似乎让人闻到了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使人看到了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 ②旧毡帽朋友怀着“美好的希望”,因为今年“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但是,他们毕竟是心中没有底的,走到米行的柜台前,也只是在 “占卜他们的命运”。 ③农民们千辛万苦获得了丰收,而投机商却乘机狠压米价,旧毡帽朋友不得不将白白的新米忍痛送进了米行的仓库,“希望的肥皂泡”完全破灭了。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和态度因米价问题发生急剧变化:希望——愤激—— 失望——贱卖。 ④从米行先生的言辞、农民的议论中可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国民政府税卡林立,农民已无路可走。 ⑤农民们怀着失意和痛苦上街,“于是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这个“热闹”的场面更增强了悲剧的色彩。 ⑥他们想到的“出路”有:“不缴租”“逃荒”“到上海做工”等。这些所谓的“出路”都是行不通的。 ⑦农民态度的发展变化:失望—— 愤激—— 反抗。通过粜米事件,旧毡帽朋友已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人物对话中暴露了埋藏在广大农民心中的仇恨的火种,生动地反映了他们逐步萌发的反抗意识。 ⑧形象地揭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说明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挖掘了主题的深度。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