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500m长的隧道时,两端各余留2~3m;通过长度为500m以上隧道时,应在一侧避车洞内做适当余留。 6、
回填缆沟
①回填时土方应高出光电缆钩20~30cm。严禁将石块、砖头、冻土等推入沟内;②在铁路路肩上、站场股道间和穿越铁路开挖光电缆沟时,光电缆敷设完后应及时回填、夯实、整平,做到不敞沟过夜。 7、
防护
用防护方法应符合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8、埋设线路标石
①光电缆接头点、余留点、线路转弯拐点、接地点、穿越障碍点等处应埋设标石;②标桩应埋设在不易变迁、不影响交通与耕作的位置。 9、隐蔽工程
光电缆敷设完毕,应及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并经监理签字认可 光缆接续 1、
准备
①平整接头场院地,把已理直的光缆架设在工作台两侧的固定支架上。②光缆接续必须在环境环温度-5℃以上进行,雨天及大雾天严禁接续。③发电机发电须稳定10min以上。④光缆接续人员必须有上岗证 2、光缆开剥
①用外护套专用切割刀环切外护套一周,然后轻折几次使环切处外护套折断。②切割时避免伤及纤芯 1、
清洁
依次用棉纱、清洗剂和酒精棉将裸露光纤或塑管,加强芯上油膏擦净。
严禁用汽油等化学品清洗。 4、支架安装
①在外护套切口处保留加强芯100mm长,将光缆加强芯穿②同沟敷设两条穿入支架孔内固定。②将连接支架上的光缆夹箍紧固在光缆上,夹箍距外护套切口5mm 5、预留盘板安装
①按顺序检查光纤的排列,把两侧光纤分开理顺、编号。②将已处理擦净的带束管的光纤A、B两端分别置入预留盘中,沿着引入口预留一个整圈,然后再从原引入处引入至上面的光纤至上面的光纤盘留板上。③将光纤盘留板叠层放置。④把光纤放置在盘留板的引入槽内,用绑扎带绑扎固定 6、光纤接续
①光纤接续前按束管和色谱顺序编号;②光纤端面制备;端面倾斜度在允许范围之内,端面洁净无杂质;③熔接机程序熔接。④热可塑管保护 7、接续测试
①用OTDR实时监测接续损耗,测试连接见图;一个光缆中继段内每根单模光纤接续损耗平均值不应大于0.08dB(1300nm、1550nm) 8、光纤盘留
①光纤盘留时盒内光纤的弯曲半径不小于40mm,光纤收容余长不小于1.2m。②盘留完毕通知测试点对每根光纤进行复测 9、组装
①按接头盒操作细则进行组装,确认接头盒密封。②将填写好的接头卡片放入盒内
10、复测
按上述工序6方法对每根光纤接续损耗进行复测 11、回填
接头盒上方覆盖20cm细土后,用水泥盖板进行防护 12、埋标
①标石埋设牢固②标石编号、路徽等应面向铁路、公路 13、记录
测量光缆接头与两个或以上永久性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尺寸,并记录 14、清理
施工现场不得残留施工废料 光缆中继段测试 1、准备
①检查光时域反射仪(0TDR)、光源、光功率计状态正常并在检定有效期内;②检查仪表所需使用的电源正常 2、光缆中继段测试
①见图l,用()TDR测试光缆中继段光纤线路衰耗,其实测值应小于计算值;②见图2,用光源、光功率计测试光缆中继段光纤线路衰耗,其实测值应小于计算值;③用0lTDR,对传输sTM一4、sTM一16的1 310 niTl、l 550 niT[波长光纤和传输sTM一1的1 550 nm波长光纤,测试S~R点间最大离散反射系数和s点最小回波损耗,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1)光中继段S、R点间的最大离散反射系数:
STM—l 1 550 111\,不大于一25 dB;STM一4 1 310 nlTl,不大于一25 dB;
STM一4 1 550 rim,不大于一27 dB;盯M—16 1 310 nm、1 550 D_m,不大于一27 dB。
(2)光中继段在S点的最小回波损耗(包括连接器)sTM一1 1 550 m,不小于20 dB;
sTM一4 1 310 m,不小于20 dB;S,rM一4 l 550 nm,不小于24 dB;STM—16 l 310 nm、1 550 nm,不小于24 dB 电缆接续 1、准备
①开挖接头坑,平整操作(接头)场地;②擦净电缆外护套上的污物,两侧余长1500mm并固定在接头支架上;③工具,材料准备 2、护层开剥
①距电缆端头700 m处,用电工刀环切PE外护套一周,再向端头纵向切割300 ITLrfi长,翻起PE外护套,并将其切除,裸露钢带(A、B两侧相同);②距PE外护套切口25 Inm处用定位标尺量出,在该处用铁线绑扎二道,用钢锯环锯钢带,用螺丝刀撬断被锯处钢带,并将钢带松开250 mitt后剪去;③距PE外护套切口200 rflrfi处用定位标尺量出,用钢锯环锯铅护套一周,环锯深度为铅护套厚度的2/3,然后轻轻折断铅护套并抽去,露出缆芯 3、电气连通及防护
①用7X 0.9X40 IILrfl长的多股铜线将钢带与铅护套焊接连通,要求焊点牢固、光滑、无毛刺,焊点面积不小于l cm2。②裸露钢带与金属护套用PE热可缩管套缩封③注意事项:a加热时应调节适当的喷灯火焰,不宜过猛;b.热可缩管收缩要均匀,不得有气泡存在;c.热可缩管未冷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