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四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全部) .解析:D项中的“举”意为“提拔”。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 .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到) .D.能使枉者直 (……的人) .解析:B项中的“于”意为“给予”。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礼勿言”中的“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名之曰褒禅 .C.素善留侯张良 .

B.六王毕,四海一 .D.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

解析:例句中的“言”与A项中的“名”均为名词作动词:“言”,说;“名”,命名。B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C项,“善”,形容词作动词,对人友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长处,以……为短处。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

- 9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子曰:“其‘恕’乎!” .B.可谓仁之方也已 .C.士不可以不弘毅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解析:D项中的“约”意为“贫困”。 答案:D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终身行之者乎?①有一言而可以.

?

②无求生以害仁?.

(表推测,大概) (方法)

(广大,志向远大) (节约)

能济众?③如有博施于民而.

?

④任重而道远?.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中“以”,介词,表“用来”;②中“以”,连词,表转折;③④中“而”,连词,表并列。

答案:D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D

8.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

- 10 -

就使别人通达。

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解析:A项中“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 答案:A

9.“杀身成仁”是什么意思?它对人生有何积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为信念而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C.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 11 -

D.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解析:“舜”“造父”均在句中作主语,据此断句即可。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骖,驾车时在两边的马;两服,驾车时在中间的两马。

B.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C.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D.公,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解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原文中未体现。B项,“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同造父一样”与原文不符,原文“造父巧于使马……造父不穷其马力”。D项,孔子并未分析颜回的心理原因。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