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氧气瓶中,用带火星的木条能复燃,放出的热量不一定能引燃铁丝,故选项实验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B、C粉在氧气流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一定能达到目的。
C、Ba(OH)2溶液与NH4NO3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NaC1溶液不反应,与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一定能达到目的。
D、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能证明NaOH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一定能达到目的。 故选:A。 【点睛】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6.建立化学模型可将宏观,微现与化学符号联系起来,根据如图判断下列对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认识错误的是( )
A.符号“H2”的分子模型为“B.模型
”
所表示的物质属于有机物
C.由图+
一定条件uuuuuuuuuur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为1∶1∶1
D.模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
和所表示的物质中氧元素化合价不同
A、“H2”表示一个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故符号“H2”的分子模型为“合题意; B、模型
所表示的物质是甲烷,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不符
C、由图+
一定条件uuuuuuuuuur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一定条件CO2,
故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比为:12∶(16×2)∶(12+16×2)=3∶8∶11,符合题意; D、模型意。故选C。
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目的 A.检验溶液是否是碱溶液 B.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 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模型
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化合价不同,不符合题
操作 现象 结论 目的 溶液变蓝 该溶液是碱溶液 C.除去CO中的CO2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操作 现象 结论 A.A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两个洗气瓶中均无明显现象 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是CO B.B
C.C
甲瓶口出现白烟,乙瓶口无明显现象 甲瓶中是浓盐酸,乙瓶中是浓硫酸 D.D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纸变蓝,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比如碳酸钠溶液属于盐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B、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该实验是出现了两变量,不能得到结论,故选项错误;
C、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掉,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因此剩余的气体是一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D、浓盐酸挥发形成的是白雾,不是白烟,故选项错误。故选C。
8.竹炭是竹子的表层碳,经过1400℃以上的高温处理,再经过现代纳米级技术加工而成。它表面的竹炭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要成分竹炭纤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 6H10O5)n。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竹子、竹炭是同一种物质 B.(C 6H10O5)n是一种有机物
C.竹炭纤维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5 D.每个(C 6H10O5)n分子中含有5n个H2O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竹炭是竹子的表层碳,经过1400°C以上的高温处理,再经过现代纳米级技术加工而成,竹子和竹炭不是同一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B、竹炭纤维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C、竹炭纤维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0n:(16×5n)=36:5:40,不符合题意; D、每个(C 6H10O5)n分子中含有6n个碳原子、10n个氢原子、5n个氧原子,不含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9.生活中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显碱性的食物是( ) A.柠檬汁(2.0~3.0) C.牛奶(6.3~6.6) 【答案】D 【解析】
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A. 柠檬汁(2.0~3.0) ,呈酸性; B. 苹果汁(2.9~3.3) ,呈酸性;C. 牛奶 (6.3~6.6) ,呈酸性; D. 鸡蛋清(7.6~8.0) ,呈碱性;选D
10.近两年广泛流传一个民生热词:“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是 A.用福尔马林溶液保鲜食品 C.制作面包时,加入少量小苏打 【答案】C
B.在猪饮料中加入瘦肉精 D.用工业酒精勾兑饮用白酒 B.苹果汁(2.9~3.3) D.鸡蛋清(7.6~8.0)
【解析】 【详解】
A.福尔马林溶液有毒,不能用来保鲜食品,错误;B.瘦肉精对人体有害,不能添加到猪饮料中,错误;C.制作面包的时候加入小苏打可以使面包蓬松,正确;D.工业酒精对人体有害,不能用工业酒精勾兑饮用白酒,错误。故选C。 11.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用活性炭软化硬水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纱线和羊毛线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白醋的酸碱度 D.用10mL量筒量取5.62mL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软化硬水,可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不符合题意; B、棉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时,有纸燃烧的气味,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用灼烧法区别棉纱线和羊毛线,符合题意;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白醋的酸碱度,会使测定结果偏高,应用洁净干燥的pH试纸检测白醋的酸碱度,不符合题意;
D、10mL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5.62mL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蜡烛熔化 C.水的蒸发 D.酒精燃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玻璃破碎,只有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 蜡烛熔化,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C. 水的蒸发,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D. 酒精燃烧,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水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