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运用“冰山理论”,通过对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的分析,挖掘文本中被隐藏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挖掘被隐藏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随机板书课题 。

同学们好!大家都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题材的小说?(战争)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自古以来,战争往往意味着刀光剑影、炮火弥漫、死伤无数(展示画面)。而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明威,走近《桥边的老人》。(随机板书课题)

二、探究“冰山理论”:

本故事发生在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即将激战之际,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即桥边,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和一位老人的对话。

通过预习阅读,相信大家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里我要提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

不要袒露出来。只要作者写得真实,读者就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隐藏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1、接下来,我们就联系小说,细读对话部分,进行分析,看看能否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2、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分析老人形象:

文章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请同学们再思考: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你觉得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解读小说主题:

那么,老人形象与故事的主题又有何关系呢?

三、课堂训练或课后作业: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着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四、小结:

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

著名的小说家和记者。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五、板书设计:

桥边的老人

形象 主题

善良,有爱心 呼唤人性与爱 孤独,简单 控诉战争残酷